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清軍編製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

清軍編製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

八旗兵制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

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皇太極即為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製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禁旅八旗 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後,為了守衛京師調集了八旗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入京,史稱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內設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親兵營、驍騎營、神機營、健銳營等,前四營中嚴格禁止漢軍加入。禁旅八旗主要分為「郎衛」和「兵衛」兩類。 郎衛主要負責保衛宮廷,由正黃、鑲黃、正白旗中擔任,清廷挑選上述三旗中的精銳為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雍正時把侍衛的挑選範圍擴大到其他五旗。侍衛分為兩班,宿衛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的為內班,宿衛太和門的為外班。 兵衛主要負責守衛京城各門及各行宮。 駐防八旗 駐防八旗是指分駐於全國各地的八旗部隊,駐防的原則是以重點駐防和集中機動相結合,駐防八旗分由各地將軍、副都統、城都尉統率,直接受命於皇帝。 綠營兵制 清軍入關後其主力八旗部隊的兵力僅有20餘萬,且有大半駐守在北京,清廷為了彌補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強在全國的統治,便開始招募漢軍和將明朝的降軍進行改編,為了和八旗部隊有所區別,這支漢人部隊使用的是綠旗,有因為這支部隊的建制單位是營,所以稱為綠營,史稱綠營兵。綠營兵分為馬兵、戰兵、守兵、水師四種,分駐於北京和各省。駐守在北京的綠營兵稱為巡捕營,由步兵統領統轄,駐守各省的綠營兵有督標(由總督統轄)、撫標(由巡撫統轄)、提標(由提督統轄)、鎮標(由總兵統轄)、軍標(設於四川、新疆,由將軍統轄)、河標(由河道總督統轄)、漕標(由漕運總督統轄)。標下設協,由副將統領,協下設營,由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分別統領,營下設汛,由千總、把總統領。 綠營兵制建立後,經過數次改良,到康熙大帝時已相當嚴密,武將已無法擁兵自重。綠營的將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將官不能直接統兵,只到戰時臨時撥給部隊,而統兵之將多由文官擔任,文臣不知兵,以文制武。綠營兵制雖然很好的防止了武將專權,但由於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遇到戰時臨時抽調成軍,上下不相習,號令不一,各自為戰,敗不相救,由此引起兵敗如山倒的慘狀。 到了清朝中後期,由於長期未經戰事,加上綠營內部的貪污腐化,徇私舞弊,綠營兵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到了太平天國起義時,綠營兵遇到戰事一觸即潰,其職能逐漸被後起的湘軍、淮軍所代替。清廷為了節省開支,從光緒帝即位後開始大規模裁撤綠營訓練,綠營兵從此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鄉兵、防軍、練軍兵制 鄉兵 清朝中期後,八旗和綠營極其腐化,戰鬥力底下,為了鎮壓人民起義出現了團練,團練又稱為鄉兵,是各地地主自募自練的民間武裝。鄉兵無固定軍制,由各地自定,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鄉兵作為抗擊英夷的主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防軍(勇營) 防軍是清廷在八旗、綠營之外另外招募的軍隊,其基本建制和綠營一樣也是營,為和綠營的「兵」有所區別,防軍的士兵稱為「勇」,因此又稱為勇營。勇營「兵數多寡不定,分布郡縣,遇寇警則隸於專征將帥」,勇營可以湘軍和淮軍(北洋陸軍)為代表。 湘軍由曾國藩創設於1852年,其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湘軍陸軍每營設四哨,每哨設八隊,湘軍內部組織主要有營務處和糧台,營務處主要是培養軍事人才、發號令、執軍法。糧台主要負責糧餉軍械等事務。湘軍軍官、士兵的任命、招募有別於清朝的經制軍隊,湘軍的將領多是知書達理的讀書人,湘軍的士兵則多是忠厚樸實的農民,而不用油頭滑面之徒。且湘軍的將領、士兵多是同鄉、師生、親戚,訓練時又異常嚴格,因此湘軍的戰鬥力十分之強。 淮軍由李鴻章創建於同治元年,其軍制完全沿襲湘軍,甲午戰爭時中國參戰的軍隊多為淮軍。 練軍 由於咸豐年間勇營日多,且勇營都是由漢人軍閥掌握,清廷為了擴充嫡系軍隊,而參照勇營軍制創建了由清廷直接掌握的勇營軍隊,史稱練軍。 新軍軍制 甲午中日戰後,清政府為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創立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這支軍隊史稱新軍。 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派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為馬廠)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共計10營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騎兵250人,工程兵500人。次年12月,經「督辦軍務處」推薦,由袁世凱接管定武軍,並加募步兵2000人,騎兵250人,將其擴充到7000人,改名為「新建陸軍」,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還專門成立了由德國人組成的教習處(後改為洋務局)。編製上分步、騎、炮、工程、輜重等兵種;步兵分左、右兩翼,左翼2營,右翼3營;炮兵分為右翼快炮隊、左翼重炮隊和接應馬炮隊。裝備方面,全部使用購自國外的新式武器裝備。各級軍官大多數由軍事學堂畢業生充任。軍中設有步兵、炮兵、騎兵、德文四所隨營學堂,畢業生除學習德文者準備派赴德國留學外,其餘全部派充下級軍官。另外還設有專門對官兵進行輪訓的講武堂與學兵營,士兵的選拔招募,也按照西法國家的制度,有年齡、體格及識字程度等規定。 與此同時,直隸提督聶士成挑選所部馬步軍30營,按德國軍制訓練,編為「武毅軍」。1896年,直隸全省淮軍、練軍20000餘人,被編為20營,按西法操練,分駐各地。

1898年戊戌變法運動期間,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一同隸屬於直隸總督榮祿之下,並稱北洋三軍。同年12月,榮祿統一北洋各軍稱「武衛軍」,這也就是後來北洋軍閥的淵源。 在京師大練新軍的同時,各省也開始了編練,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江南創設「自強軍」,計13營,聘請德國教習,槍械、兵法均仿照歐洲,次年在湖北練洋槍隊2營,並將此種制度向各省推廣。兩江總督劉坤一將江南省的江寧、鎮江、吳淞、江陰、徐州五路防軍,全部改為西法操練,使用新式武器。 1901年,清廷鑒於八國聯軍入侵中,中國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低下,懦弱,混亂等情況,下決心改編軍隊。下令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同時加強洋槍操練。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後因武昌起義爆發,只成立了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新軍作為清朝的最後也是最新的一種軍制,原是清廷用來鞏固維持統治地位的,但由於政治的徹底腐敗,光靠一支新式軍隊是沒有辦法來拯救一個走向末路的帝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支原本被清廷用來加強統治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統治的主力軍。

話說回來,不是清軍的編製問題,也不是清軍將士的問題,重點的是清朝體制的問題。

(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彈道無痕亦有痕 的精彩文章:

子彈有多少種?怎麼分類的呢?為什麼有的帶光
18歲參軍到部隊,穿上軍裝的18歲才是最美麗的回憶

TAG:彈道無痕亦有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