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大清王朝就是這麼腐敗掉的
如果說「漢承秦制」,那麼在清代就是「清承明制」,特別是在政治結構和制度設置方面最為相似,除了內部機構名稱和職位名稱不同之外,其餘部分大致相當於從明朝制度中吸取的教訓。
內務府是清朝最具影響力的衙門,相當於明朝的「大內」,光是裡面設置的官職就有3000多人,如果再加上工匠、士兵、太監,那裡有多達數萬人。清朝的皇帝更加關注宮廷的享受,特別是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追求各種精美的文玩,並將此事分發給「江南三織造」等地方機構,使內務府的「垂直」管理規模更大。
清代各級衙門從上到下,從大到小,從人數到人事機構都是歷史最高,光緒《大清會典》和《清史稿》統計,到清末,全省僅省、道、府、縣四級主要行政機關設置的衙門就有2200多個,如果繼續細化統計信息,總數至少為4,000個。平均而言,每個省有130多個衙門,一個縣有兩個以上衙門,堪稱濫設衙門之最。
早在乾隆時期,地方大員陳宏謀就曾經對過多地建立機構表達了意見:「朝廷設官非不多也,而不以民事為事,企圖『自了』,以為得計,則民不受官之益,凡覺多官之為累矣。直謂之無良心可也。」就是說有這麼多的官員和組織,但這些官員不是為了人民,而只是為了升官發財,人民根本就沒有好處,這實在是沒有良心。
他在家書中還痛斥說:「官場習氣已深,每日自上極下,忙忙碌碌,雖有治民之排場,全無及民之實事。」不僅如此,清朝的主政者非常有權,獨斷專行,所以清朝人常說:「今之吏治,三種人為之,即幕友、長隨、書吏」,有「權力承包」的意思。
從表面上看,地方政府似乎越來越腐敗,但在這個問題上,乾隆對官僚標準的監管已經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他曾經說過:「本朝無名臣,也不需要名臣。」從上到下便沒有了官員尊崇的名臣道德氣質,相反,各種潛規則很受歡迎,成功連續三個任期的三朝元老曹振鏞更是說「多磕頭,少說話」,這種官場作風吹過了清朝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導致當國家地方官員只尋求財富,從局部影響到了整體,也導致了大清王朝的「抽心一爛」的最終結局。
※「封建」二字出現的頻率很高,要從兩千多年前分封制說起
※西方的佛祖本事強大,但這三件事他們也做不到
TAG:歷史狂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