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循序漸進,為而不爭
中華傳統美德之中,有一種可貴的思想,叫作循序漸進。這一思想發端於《老子》,書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段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皆有一個發生、發展的演進過程,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終如一地保持兢兢業業的態度,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孔子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荀子集諸家之說而加改造,乃化為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發展到南宋,再經朱子的創造性總結,遂成「循序而漸進」的至理名言。
為而不爭,是蘊含於中華傳統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貴思想。若究其淵源,這一思想同樣可以追溯至《老子》。該書最末一章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裡說的「不爭」,以「為」作前提。所謂「為」,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前引「為人」「與人」,即有利他人、給予他人。第二層則是該書二十二章所言四個「不自」,即「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說,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於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先做好,這才叫作「為而不爭」。
孔子也主張「君子無所爭」,只是講法略異於老子,說的是「矜而不爭」。也就是說,不爭的前提是「矜」。同一個「矜」字,老子作誇飾、尊大用,主張「不自矜」,孔子則作莊敬持己用,雖講法各異,但同樣皆從嚴格律己出發。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正是弘揚先賢思想,孟子才會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來,循序漸進、為而不爭的思想,有若春雨潤物,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先人。
然而近若干年來,這樣的思想被我們一些人漸漸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錢的壞習氣,蔓延滋長,無孔不入。結果,無序競爭,損人利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更有甚者,為了謀求一己之私利,竟然踐踏道德底線,損害國家、民族利益。長此以往,勢必導致道德滑坡、誠信缺失和民族文化素質的下降。有鑒於此,亡羊而補牢,從當前社會風氣的實際出發,我們有必要多講一講循序漸進、為而不爭的道理,若能以之為座右銘,則善莫大焉!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陳祖武),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春節讀書正當時:少點煙酒,多些書香
※王羲之家訓的傳續:敬宗睦族,積善餘慶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