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識人智慧
千百年之久,中國流傳下來很多文化,這些文化豐富多彩,可以說已經被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文化完全可以被當作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時至今日幾乎每個人都在接受這些文化的熏陶。文化也分為甚多種類,像名著、史記、詩歌等,但受眾面最廣的就是普通百姓口中所說的俗語,相信大家都聽過吧!
俗語之所以有如此深的影響力,是因為俗語不僅有說社會、禮節、志向、節氣的,還有說家庭、人際、交往、經驗、事理、規律的等等。俗語大多都是簡短而又幹練,說出來都雖然都是大白話,但是絲毫不影響俗語所自帶的哲理魅力,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俗語「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老祖宗用自己的智慧總結出來的識人方法。
清明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清明節,清明節又被稱之為踏青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從清明節開始到現在,清明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一般是指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通常清明節左右,天氣就逐漸穩定下來,能夠穩妥的去掉冬衣,開始準備過春天。
回到咱們這句俗語上,老祖宗說:「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究竟說的是啥意思呢?清明拆不拆絮,和人老時候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清明不拆絮說的是這個意思,清明也算是天氣正式暖和起來,古時候的人冬天穿的衣服大多都是用棉花做成的,經過精緻的加工為寒冷的冬天做準備,過完冬天之後,就會把之前穿過的棉衣拆洗一遍,把棉花的絮絮全部在天氣好的時候晾曬,最後再收拾放到包袱或柜子里。
之所以說「到老不成器」是因為,如果一個人懶散到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清洗,這個人一定是沒有什麼大出息的,一點點的小事都不願意動手,所以看人都是看小細節的。有句話說「三歲看大,八歲看老」就是說一個人小時候的行為表現,習慣態度等對他的成長以及一生都會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也是「到老不成器」的原因之一,俗語不俗,大概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人們口口相傳到今天的俗語,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句俗語,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再去穿用棉花做的衣服,也不再去拆絮了,但換季的時候像羽絨服、棉褲等還是要清洗規整的,大家認為有沒有道理呢?
文字編輯:學思
※男票彎腰給你「系鞋帶」時,都在想什麼?看到第三條忍不住看自己
※你被丟到山海經異獸戰場,下面裝備4選1,選3都是以後的馬雲
TAG:殘夢殤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