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一、佛陀最後的教化

農曆二月十五,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兩千多年前,世尊示寂,在印度拘屍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吉祥而卧,入般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佛大音普告,聲至有頂;面門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眾生悲鳴,大地山海皆悉震動。

1713年江戶時代 英一蝶繪 佛陀涅槃圖

點擊播放

涅槃,並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終結或者開始。《涅槃經》云:「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

佛陀示現生滅的真相

釋迦佛祖百千億劫來屢屢的示生示滅,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世尊把他方便示現生滅的真相揭示出來了: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法華經卷前世尊放光說法圖(局部)

佛陀入滅時,眾弟子公推阿難陀請問佛陀四個問題:

1.佛陀在世時,我們依佛為師,佛陀涅槃後,我們依誰為師?

2.佛陀在世時,我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後,我們依什麼安住?

3.佛陀在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陀調伏,佛陀涅槃後,惡性的比丘,如何調伏?

4.佛陀在世時,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叫人起信?

佛陀回答:

1.我涅槃後,應依戒律為師。

2.我涅槃後,應依四念處安住。

3.我涅槃後,惡性比丘,應默擯置之。

4.我涅槃後,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的句子。

1795年 大型絹本金屬絲刺繡佛畫

佛陀涅槃

一行禪師《故道白雲》則用文學的語言,講述了佛陀涅槃時的歷史:

佛陀和比丘們到達娑羅樹林時,已是傍晚時份。佛陀著阿難陀在兩棵娑羅樹之間稍作清理,讓他在那兒躺下。佛陀側卧著,頭頂向北。所有比丘都圍在他身邊坐著。他們都知道佛陀當夜便要進入涅槃。

佛陀向上望去四周的娑羅樹,對阿難陀說:「阿難陀,看!現在還未到春天,但娑羅樹上已開滿了紅花。你可見到飄下來的花瓣,都落在『如來』和比丘的僧衣上嗎?這樹林真美。你又看到西面天邊那火紅的落日嗎?你可聽到娑羅枝葉在微風中的颼颼聲響嗎?『如來』覺得這些東西全都那麼可愛動人。比丘們,如果你們想使我高興,如果你們想表達對『如來』的敬愛和感恩,方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將教理活用,實踐於生活之中。」

這是一個很暖的晚上。烏帕巴納尊者本來站著替佛陀扇涼,但佛陀卻叫他不需要。或許,佛陀是不想他站在那裡遮擋著這日落的美景吧。

十八世紀江戶時代版畫 佛陀涅槃圖

佛陀突然問阿那律尊者:「為何不見阿難陀,他到那兒去了?」

其中一個比丘說:「我剛才看見隊難陀師兄在樹後飲泣。他還自言自語地說:『我還未證得任何精神的道果,而師父便要長辭了。一向以來,沒有任何人比我師父更關心我的了。』」

佛陀著這比丘喚來阿難陀。佛陀安慰阿難陀說:「阿難陀,你不要傷心。『如來』時常都提醒你有關一切法的無常性。有生,便有死;有起,便有滅;有聚,便有散。怎可能會有生而無死?有起無而無滅?有聚而無散?阿難陀,你多年來都全心全意地照顧我,竭盡全力地幫忙我,我對你十分感激。阿難陀,你有很大的功德。但你是仍可更進一步的。只要你多一點用功,便可以跨越生死。你是可以證得自由解脫而超越所有煩惱的。我知道你是做得到的,而這將會是令我最快慰的事。」

向著其他的比丘,佛陀說:「沒有人比阿難陀是更好的侍者了。過去曾有其他的侍從把我的衣缽丟到地上,但阿難陀卻從沒這樣。從最小至最大的常務,他都照顧得非常妥善。阿難陀永遠知道我要在何時何地與何人會面,不論是比丘、比丘尼、在家眾、大王、官臣、甚或其他教派的行都有。他把這些會議安排得智巧方便。『如來』相信過去未來,都再沒有一個覺者能找到一個比阿難陀更忠心和能幹的侍者了。」

佛陀入大涅槃處——拘屍那

阿難陀尊者把眼淚抹去,說道:「世尊,請你不要就在這裡入滅。拘屍那只是一個到處都是泥房的小鎮。有很多更適合你入滅的大城鎮,如僧帕、王舍城、撟賞彌、或波羅奈斯國。請世尊你再選擇一處更為適合的地方,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可以見你最後一面。」

佛陀說道:「阿難陀,雖然這裡滿是泥房居舍,但拘屍那也是個很重要的地方。『如來』特別喜歡這裡的森林。阿難陀,你見到落在我身上的娑羅花嗎?」

佛陀派阿難陀進入拘屍那,告訴末羅族人佛陀將會在當夜最後一更時分,在娑羅樹叢中入滅。末羅族人知道這消息之後,都立刻趕到森林裡去,其中有一個名叫須跋特羅的苦行者。所有的人都只是依次向佛陀鞠躬頂禮,但須跋特羅卻請阿難陀尊者讓他跟佛陀面談。阿難陀拒絕讓他這樣做。他說佛陀太累了,不宜接見任何人。聽到他們的對話,佛陀便對阿難陀說:「阿難陀,讓須跋特羅行者與我談談吧。『如來』會接見他。」

須跋特羅跪在佛陀前面。他已久仰佛的教化,只是從來都未有機會與佛陀會面。他鞠躬說道:「世尊,我曾聽聞過很多精神導師的大名,如富蘭那迦葉、珊闍耶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飲婆羅、末伽利拘舍梨、迦羅鳩馱迦旃延和尼乾陀苦提子,我想請問,依你的看法,他們其中有沒有已證得真正覺悟的?」

清代浮雕《佛涅槃像》

佛陀答道:「須跋特羅,他們沒有證得覺悟,並不是我們需要談論的。須跋特羅,讓『如來』指導你自己走上覺悟之道吧。」

佛陀給須跋特羅講說八正道。他作結時這樣說:「須跋特羅,有人實踐八正道的地方,便可以找到開悟的人。須跋特羅,如果你依此道而行,你也可以得證覺悟。」

須跋特羅行者頓時覺得心開意解,充滿喜悅。他又請求佛陀讓他受戒為比丘。佛陀囑阿那律尊者即時替他主持受戒儀式。須跋特羅這就成了佛陀最後一位弟子。

剃了頭之後,須跋特羅便受戒和獲贈一件衲衣與一隻乞缽。佛陀這時環顧圍繞他坐著的比丘。他們很多都是從附近的地區前來的,人數將近五百。佛陀對他們講話。

「比丘們!如果你們還有任何難題或疑問,現在就是問『如來』的時候了。請你們把握機會,不要在過後才自責為何今天面對佛陀而沒有問清楚。」

佛陀這樣重覆說了三遍,但都沒有比丘發問。

北齊石雕《佛涅槃像》

阿難陀尊者高聲說道:「世尊,真好!我對比丘們很有信心。我對僧團充滿信心。每人都已經對你的法教全部理解。再沒有人對證得大道的教理有任何疑問和難題了。」

佛陀說:「阿難陀,你這樣說,是由於你的信念所致。但『如來』知道的,卻是直接所見。『如來』知道這裡的所有比丘,都對三寶具足信心。這些比丘最低道果的,都已證得了『入流』之果。」

佛陀又默默的望了僧眾一遍,然後說道:「比丘們,細聽『如來』現在要說的話。一切法無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們要精進修行,以證得解脫!」

佛陀合上雙目。他說了最後的遺言了。大地震蕩。娑羅花如雨般從天降下。每個人都感到身心顫動。他們知道佛陀已進入了涅槃。

佛陀涅槃像 十八世紀泰國金銀像

佛陀離開了。一比丘舉起雙手,仆墮在地上。他們高聲哀悼:「佛陀走了!世尊已經死了!世上再沒有正法眼了!我們應該以誰為皈依?」

這些比丘號哭之際,另一些則默然靜坐,觀察著呼吸和靜思佛陀的教誨。阿那律尊者對他們說道:「兄弟們,不要如此痛哭!佛陀世尊的教導,是有生必有死,有起必滅,有聚必有散。如果你們真正了解佛陀所教的,便應該停止這樣的騷亂。請你們都正坐起來,細觀呼吸。我們要保持安靜。」

每個人都聽從阿那律的勸告,回到自己的原位坐下。尊者帶領他們誦經。這些內容關於無常、空性、無執和解脫的經文,都是他們已能背誦的。不到多久,氣氛便回復了肅穆莊嚴。

末羅族人燃點起火炬。誦念之聲在黑夜裡迴響著。每個人都專清高注地集中在經文上。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念誦,阿那律尊者給大家講話。他讚揚佛陀的功德業績,他的智慧、慈悲、賢行、定力、喜悅與平等心。阿那律尊者說過後,阿難陀尊者又與大家重溫佛陀一生的美事。兩位尊者整夜輪流演說。五百比丘和三百大家眾都默默地聆聽。一批火炬熄滅,另一比又被燃點起來,一直至天亮。

二、佛涅槃時的遺教

佛陀涅槃,佛法永存! 佛陀在這個世間來投胎,示現八相成道,最後的涅槃也是一相,這都是佛的大威德力所示現的。生也是示現,滅也是示現,生實不生,滅實不滅。佛陀一生弘法言教內容的概括總結——《佛遺教經》,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是佛留給後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此經雖短,不足三千字,卻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字字珠璣、韻味無窮,蘊含著最大的真誠,和最深的智慧。

1

心要正,不貪心

【原文】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譯文】應當自己端正心念,以求解脫,不許隱藏包庇自己的罪惡和錯誤,用微不足道的神通伎倆欺騙、迷惑俗眾。對於衣食住行所需,只要求得能維持修行即可,不得貪心不足,求得多餘,以供積蓄。

【啟迪】端正心念,不掩飾放縱錯誤,說到底就是一個誠意的「誠」字。對別人誠實難,因為總要掩飾偽裝什麼;對自己誠實更難,因為總不願承認自己的不堪。可萬法因果,不誠實面對,及時糾正止步,就只能在累積、習慣成自然甚至變本加厲中,不斷滑向更深的深淵。

人的一切煩惱,都無非因為一個「貪」字,貪著世間的認可與自心的優越幻覺,不肯放下也不肯承認。萬般追索、掙扎、痛苦、不甘,皆隨之而來。所以古人講修養,用清心寡欲來形容,用正心誠意來要求。這個時代的浮躁、戾氣與物慾橫流,說到底也是這樣的根源。

2

感官是慾望的橋

【原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譯文】諸位弟子們,如果你們已能修習清凈戒法,首先應當降伏你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千萬不要放縱它們,使它們同外界勾染,產生對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的執著與追求。

【啟迪】眼,這是個看臉的世界;耳,哪個不愛甜言蜜語、溜須拍馬;鼻、舌,這是個以吃貨為榮的時代;身,色慾難除,人愛舒適。說到慾望,無不是以感官為橋樑,無不是在感官的滿足中結束。如果橋樑斷了,慾望也就不再通達,這就是持戒的意義。

有人認為持戒是對人性的壓抑,但如果運用得當,就會成為對習性的培養。如同交通規則,強制的規則就如持戒,雖然強制,時間久了,人們嘗到了好處,便能理解規則、接受規則、心存規則。戒也絕不只是一種宗教修養手段,更是一種人人可行、應行並從中受益的修養手段。

3

「心」是萬惡之源

【原文】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譯文】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感官,其真正的主使者是「心」。所以眾位弟子,應該好好地制伏你們的心。心是令人生畏的東西,其可畏的程度遠遠超過可怕的毒蛇、兇猛的野獸、惡毒的強盜、森林失控的大火等等,這些都不足以比喻心的可怖。

【啟迪】慾望雖然以感官為橋樑,根本的驅動卻在心;是心有欲求,而後通過感官表達,通過感官滿足。所以要化解慾望,根本辦法還是要降服自心。心存萬念的種子,心凈則萬念凈,念念可以為用;心邪則萬念邪,念念皆是鎖鏈;地獄天堂,只在一念之間。

如何降服自心?你先要關注、反觀自己的心,覺察到了自己當下的念頭,這一念頭就不再能牽制、左右你。人受妄念擺布,往往是因為覺察不到妄念對你的綁架,而念念相續在虛妄中。這就是佛家的「觀」法。經中言:「念起即覺,覺已不隨。」

4

羞愧之心最珍貴

【原文】慚恥之服,於諾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譯文】慚愧、羞恥的心,在佛法諸莊嚴之中是最為第一的。慚恥猶如鐵鉤,能制止人去作非法的行為。所以,眾位弟子們:應當常常懷著一顆慚恥之心,時時刻刻不要鬆懈。如果拋卻了慚恥之心,那麼所有的功德將喪失殆盡、蕩然無存。有慚愧之心的人,就會擁有好的德行;如果沒有羞愧之心,那就同禽獸沒有什麼兩樣了!

【啟迪】為什麼羞恥慚愧之心重要?因為知道羞恥慚愧,說明心中還保有原則和良知,說明還有著一份自省,說明面對自己的內心時還是誠實的。如果沒有羞恥慚愧之心呢?就是這些的反面,所以佛說與禽獸沒什麼兩樣。

社會是個大染缸,要始終保持羞恥慚愧之心,並沒有那麼容易,多少人在物慾和利益面前迷失了自己,心變得冰冷堅硬,而不知回頭。所以佛經中才告誡要「不忘初心」,孔子才強調「知恥近乎勇」。有羞愧之心,也許不能走得快、爬的高,可是一定踏得實、走得穩。

5

做質樸率直的人

【原文】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

【譯文】諸位弟子:奉承諂媚之心與佛法相違,所以應當使你們的心質樸率直。應當知道奉承諂媚就是欺騙說謊,修習佛法的人如果依舊懷有此心,他就一無是處。因此,眾位弟子,應當端正你們的心,將質樸率直做為根本。

【啟迪】質樸率直的心是乾淨的心、輕鬆的心,奉承諂媚的心則是扭曲的心、陰寒的心;前者無所求,後者則被慾望裹挾和推搡。在社會上,不論是為了求人辦事還是向上發展,諂媚奉承都是不少見的。這或許有現實的無奈和不得已,但還是要自問,就算行為上不得已,心中的質樸率直可守住了?還是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也變得諂媚逢迎?佛說奉承諂媚者不是佛弟子,推而廣之,在做人上,也同樣要以此為戒。

6

慾望是魔鬼

【原文】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譯文】諸位弟子:應當明白,慾望越多的人,因為多求利益的緣故,煩惱也就越多;慾望少的人,沒有所求,不追逐名利,受煩惱的折磨也就少。……慾望少的人就沒有奉承、諂媚、看人的眼色行事,也就不會被各種感官牽著鼻子走。修行到慾望極少的人,就會心地光明坦蕩,沒有什麼事情能夠使他憂慮或恐懼,處理事情遊刃有餘而不會有手足無措的感覺。

【啟迪】慾望、利益和煩惱之間的關係,2500多年佛陀就已看明白、講清楚。他的目光穿透千年,世間熙攘卻依舊如此。慾望是魔鬼,蠶食掏空著人的身心。只有寡慾、放下,如佛所言,才能心中自在光明,心地光明坦蕩。難能可貴的是,都以為佛家出世,可是佛陀在此處卻明白向我們指出了,少欲對於入世和做事的好處——不慌不忙、遊刃有餘。如此反而更能做好事、做成事。道家也曾言:不求而得,求而不得。

7

知足常樂

【原文】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譯文】諸位弟子:你們如果想要擺脫各種煩惱的糾纏,應當努力修習「知足」。知足之法才是真正的富足、安樂之地。知足的人,儘管睡卧地上,心中仍會感到安穩快樂;不知足的人,就是處在天堂裡面,也不會感到稱心如意。不知足的人就是物質富足也會精神貧乏,所以還是貧窮;而知足的人,儘管物質生活貧窮,也會感到精神富足。不知足的人,時時都被外界各種慾望牽著鼻子走,為知足的人所憐愍。

【啟迪】這些話,放在今天,放在追逐利益的我們身上,依舊如此切中要害。這些道理,沒有到那種境界,永遠會讓人覺得假大空,或者被認為是自我催眠和麻醉。唯有到了那個層次,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受用。關於心靈的事,永遠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在你還可以選擇相信、求索和體悟。如此,人生還算有救。

8

有信念就有依靠

【原文】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亡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

【譯文】諸位弟子:你們要想求得修行上的善知識,求到世間的堅強護法人,倒不如不忘心中的信念。如果人們都不忘信念,各種煩惱大賊就無隙可乘。所以,諸位弟子,你們應當時刻將信念銘記在心;如果失去信念,那麼修行所得的功德也會失去;如果人的信念堅定,即使身邊有各種感官刺激誘惑,也不會被它們所害。

【啟迪】佛在此處向我們指出了,什麼才是人生最大的靠山,便是信念。功名利祿,歷史和現實一再向我們展示了其起落不定的不可靠;人情冷暖,每個人也都感同身受,同樣靠不住。只有信念——只要你的信念堅定,如佛所言便能抵擋外來的種種衝擊摧打,而牢不可破。信念的堅定程度,則與信念的深刻、正當程度成正比。所以,人要開掘和找到屬於自己的一份正念,並夯實和堅守下去。那將是你人生的定盤星和主心骨。

9

自省是最好的修行

【原文】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即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譯文】諸位弟子:假若有智慧,沒有貪慾執著,則能遠離一切障礙;應恆自省察,不令行為有所過失,就能在佛法中得到解脫;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既不是修習佛法的人,也不是世俗之人,簡直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才好。

【啟迪】很多人覺得佛家的修行法門與法理高深,佛陀則在此處向我們指出了最為平實的路徑——自省。儒家講「日三省吾生」,意味也是一樣。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最有效。但做起來,最容易也最難;容易在好上手,難在堅持下去。此點,尤其值得人們注意。

昔日白居易見鳥窠禪師,問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樂天不屑道:三歲小孩也知道。禪師答:三歲小孩也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修行並不難,難的是時時處處做到用心、不忘,並一直堅持下去。

10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原文】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譯文】諸位弟子:心中不要悲傷憂惱。即使我再住世一劫的時間,仍然還會滅度。期望我們永不分離,畢竟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們停下來,不要再說什麼了,現在就要超過我所預定的時間了,我該進入涅槃了。以上是我留給你們的最後的教誨。

【啟迪】弟子請求佛陀不要滅度,繼續住世,佛陀就說了上面這段話。可以說佛用自己的涅槃,為弟子、為後世億萬千的有緣人,上演了一場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其主題卻不是死亡,而是無常。人終究要死,人本是寄身於無常之中,人所追求的那些,不論多麼華麗耀眼,自然更是。那麼如果放下不是我們的方向,什麼才是呢?這就是佛陀最後的教誨。

三、佛涅槃後四眾弟子該怎麼做

在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到來之時,讓我們追尋佛陀的足跡,學習佛陀的智慧,依教奉行,精進修學,感恩佛陀的教誨。

1

得見舍利,如見如來真身

舍利是梵文,意為骨身,或靈骨,或謂堅固子。

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僧圓寂後遺留下來的身骨,頭髮或遺體,火化時結成的結晶體,它作為佛教的聖物而受到尊崇。

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之兩種。

佛的遺骨叫作身骨舍利,法門寺佛指舍利,是迄今世界唯一僅存的佛指舍利。

佛經叫作法身舍利,表示佛的教法不滅。

南京棲霞寺佛頂骨舍利

舍利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之分。

舍利為釋迦圓寂荼毗後,當時印度境內有八國國王分得了佛陀的舍利,並建塔供養。一百六十年之後,統一印度的阿育王,又將舍利分藏於眾多的佛塔內分布各地。

廣東南華寺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禪師的真身,稱為全身舍利。

有生身舍利和感生舍利之別

拜佛見舍利,眉間取捨利,雕佛銹像得舍利,花端剃髮得舍利等,這種舍利非有關生理現象,亦非任何藥品凝結或人工製造。而是長期修鍊戒定慧,持誠心感得,稱為感生合利。

生身舍利即佛陀和祖師們的全身舍利和碎身合利。

舍利的顏色常見的有三種,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發舍利;赤色的是肉舍利。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變化不為一切物所壞故。

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

佛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槃後,所燒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以讓百姓瞻仰、禮拜。

法門寺佛指舍利

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國的六祖惠能大師,近代的弘一大師、印光大師、太虛大師、章嘉活佛等,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

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

《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云:

善男子等。假使世間若有愚童有情愚夫有情。愚惑有情老耄婦女愚痴僧尼。如是有情得佛舍利乃至一粒分散一分。及與舍利所置之物。帶於身上不論晝夜。

若凈若不凈。若觸若不觸。不離其身常可帶之。所獲功德無有所計比量。若頂上若頸上。若心前若背後。若兩脅若腰閑帶設利者。譬如世間犀牛之角。若人帶之離水六尺。帶舍利者亦復如是。

離一切罪業惡業惡趣不能染著。善根漸生惡障漸離。善人自遇惡人自去。所作事業皆同佛行。

同釋迦牟尼如來故。其身即是世間應化故。即是清凈法身大毗盧遮那佛。其人必入大涅槃位。於現身中證得無相法身大精進峰。

是故當知十二大天金剛天等。一切靈只常當守護。壽命延長見百秋已。命終決定上生都史多天宮聞法愛樂。更隨志願亦得往生十方凈土。見佛聞法證不退地。

據佛經記載,舍利與佛法身之加持能力無二無別,佛舍利所在之處即為佛之存在。因此,虔誠禮拜佛舍利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夠觀瞻佛舍利也是殊勝因緣之感召。

凡是誠心拜舍利的人,一香一花,等同佛陀最後的供養;一瞻一禮,同於靈山現在的世尊。此時若求福,則福自會隨聲而來,此時懺悔罪障,則罪障自會消除,於心中自會種下菩提涅槃的種子。

2

恭敬對待佛經佛像

印光大師說:三寶的利益,從恭敬中求,當恭敬心生起了,利益自然會來。生一分恭敬,滅一分業障,開一分智慧,得一分福德。

當今時代,大多數佛弟子對佛像和僧人,都能夠生起恭敬心,但是對於佛經的恭敬心,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當今時代人們得到佛經太容易了吧!以致於人們對法寶,不再有難得稀有之感了,不再恭敬珍重了。

然而,如果不具備十足的恭敬之心,我們就無法升起對佛法的信心,沒有十足的信心,精進之心就很難跟上,修行也就很難有大的成就。

在佛經中,佛陀經常這樣開示我們,對一本佛經應該要這樣的態度: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書寫,讀誦,受持,流通……

《金剛經》云:「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我們在研讀佛經時,只要能按照佛陀的開示,依教奉行,必能獲得感應。

四、多張卧佛圖片

圖為敦煌莫高窟158窟中唐卧佛半身像。卧佛長達15.8米,造型優美,神態安詳,是中唐彩塑的傑作。卧佛背後的大幅壁畫,用誇張手法描繪眾生舉哀場面,更加襯托出佛陀的超凡脫俗。

圖為大足寶頂山大佛灣釋迦涅槃聖跡圖。卧佛長達31米,其造型比例恰當,體形豐圓壯碩。由於匠師們多採用圓刀雕刻,造像各部分的線條顯得較為渾厚柔和,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佛陀涅槃時的安祥之態。

圖為北京香山卧佛寺卧佛,佛像長5.3米,高1.6米,頭朝西,足向東南面,左手平放腿上,右手曲肱托頭,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銅鑄卧佛像。是根據佛祖「釋迦涅槃聖跡圖」的故事,描繪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前,在娑羅樹下向弟子們作最後一次教誨的側卧姿勢。

圖為四川安岳卧佛院卧佛,卧佛鐫刻在距地面5米的崖壁上,全長23米,頭長3米,肩寬3.1米。形體修長,身著袈裟,面部豐盈,神態安祥,雙目微閉,似睡非睡,展現出釋迦牟尼涅槃時那超脫一切的意境。

圖為浙江新昌大佛寺亞洲第一卧佛——雙林石窟卧佛。這座被佛教界權威、資深人士稱為驚世之作的中國第一石窟卧佛,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人並排而坐。(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為拘屍那羅涅槃寺佛陀涅槃像。佛像全長6.1公尺,神情肅穆,表現的是釋尊生前盛年時期的模樣。

圖為潼南馬龍山卧佛。卧佛右傾橫卧,上半身為實刻,下半身被縷縷祥雲及其他石刻造像虛掩。實刻部分長36米,頭長9米,面闊5.4米,胸闊7.5米,手掌長3.8米,佛頭枕於高台。(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為江西省弋陽縣龜峰卧佛,卧佛全長416米,最高處達68米,眼睛直徑8.6米、嘴巴寬為12.3米、頭部長50.5米、大腳趾寬為5米、腳趾厚度為1.2米。弋陽卧佛系利用山勢雕琢而成,自然山體展示著令人震撼的釋迦牟尼涅槃圖的藝術神韻象。(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為重慶合川釣魚城懸空卧佛。這尊睡佛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懸空卧佛,晚唐時期作品,雕刻精美,造型大氣,雖無世界聞名的大足石刻的卧佛之宏大,但其懸空雕刻成像可堪稱全國一絕。這尊橫卧在峭壁上的卧佛像身長11米,肩寬2.2米,著雙領下垂袈裟,頭為高肉髻,兩耳間距1.8米,赤足,雙腳寬1.2米。面形豐滿,端莊慈祥,情態自然。(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為福建淘金山定光卧佛。長38米、寬10米、高11米,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石雕卧佛。(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為甘肅張掖大佛寺30多米長的卧佛。這尊卧佛基本上是西夏原塑,是全國現存最大的室內卧佛。卧佛木胎泥塑,全身伸直向右側卧,躺在飾有三層仰蓮瓣的蓮台上,右臂曲放在頭部下面,左臂平身在身體左側上面。身穿紅色袈裟,衣紋疏朗凸起。眼睛微閉,面容安詳,嘴角略帶微笑,臉部肌肉似有彈性,栩栩如生。(圖片來源:新華網)

圖為緬甸南坎卧佛,長60米。南坎系撣語地名,即「金江」之意。位於瑞麗江南岸,與中國瑞麗市弄島鄉隔江相望,是緬甸北部的重鎮和門戶。因古人稱瑞麗江為大金沙江,故而得名。南坎是座古城,街道井井有條,古塔矗立,氣度不凡,禪寺座座,輝煌壯觀,掩映在綠樹叢中,分外誘人。

圖為寮國香昆寺巨型卧佛。長約45米,眼睛微閉,單手側枕,祥和地守護身下的世界。卧佛前方,林立著大大小小的雕像,包括印度教的濕婆、毗濕奴、阿朱那等,也有佛家的觀音。這些雕像神態各異、造型不一,卻各有各的故事,將神的慈祥悲憫與魔的邪惡貪婪展現得淋漓盡致。(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為斯里蘭卡波隆納普沃岩石寺卧佛。卧佛雖在造像風格上與中國常見的頗有不同,但都在講述釋迦牟尼涅槃的情形。堅硬的山石也似乎受到了感化,在佛祖的臂下順從地塌下去。只有幾隻猴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玩鬧著。(圖片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圖為曼谷卧佛寺卧佛。曼谷卧佛寺有一系列之「最」:它是曼谷歷史最悠久和最大的寺廟,也是全泰國最大的廟宇,擁有曼谷最大的卧佛和最多的佛像和佛塔。卧佛寺內的卧佛全長46米,足掌長度5米,寬1.5米,兩腳掌相疊,各裝飾有珍珠母貝殼鑲嵌而成的108個吉祥圖案。(圖片來源:鳳凰博報)

圖為緬甸喬達基卧佛,是緬甸最大卧佛像。約65公尺長、17公尺高,甚為巨型。佛像為白色實心,眼睛則由玻璃鑲嵌而成,可謂栩栩如生。其中卧佛右手輕倚頭部,彷彿正慈悲注視身下的人們。更特別的是卧佛腳底有108個佛足圖案,表示佛家三界:欲界、色界與無色界,除能象徵人類輪迴的次數外,亦表示天地萬物皆於佛陀腳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齊家之道08:家父家兄尊稱
為了救動物,她成了世界上跑得最快最遠的女人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