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國為何喪失霸主地位?魏惠王:悔不該遷都啊!秦孝公:好走不送

魏國為何喪失霸主地位?魏惠王:悔不該遷都啊!秦孝公:好走不送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特別是大國很多都有過遷都史比如秦國都城先後有雍城,涇陽,櫟陽和咸陽等地,遷都最為頻繁的當屬楚國先後居然有丹陽、郢都、鄀都、鄢都、陳都、巨陽、壽春等七個都城之多;各國遷都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擴張和稱霸的需要,有的是被敵國攻破,有的是自然災害或者是發展經濟的需要,有的則是為了躲開勁敵等等不一而足。

歷史進入戰國之後遷都雖然沒有春秋時期那麼頻繁但是也是時有發生,其中有一個大國一次不經意的遷都意義卻是極為深遠,當時可能沒覺得,但是回過頭看一看想一想,卻猛然發現這一次遷都所帶來的後果竟是如此的讓人始料不及!這就是魏惠王把都城從安邑遷往了大梁:此次遷都使得魏國重心東移放鬆了秦國的壓力和警惕之心,從而使得秦國崛起,魏國霸業衰退,可以這麼說魏國為何喪失霸主地位?魏惠王:悔不該遷都啊!秦孝公:好走不送。

戰國初期,春秋時期的巨無霸晉國分裂成為趙魏韓三國,三國之中魏國地理位置最為優越,魏文侯雄才偉略率先變法圖強,在李悝、翟璜和吳起,樂羊等名相和名將君臣共同努力下,魏國很快在列國之中脫穎而出成為戰國初期絕對的霸主;魏武侯繼承了魏文侯的霸業,在把魏國霸業推向高峰的同時卻是四面樹敵,不僅和系出同門的韓趙兩國征戰不休,而且和齊楚秦等國也是勢同水火。

後人往往都說魏國的霸業毀在了魏武侯之子魏惠王之手,這話沒錯但是繼位之初的魏惠王卻稱得上是一位明君:他首先緩和了和韓趙兩國之間的關係,通過三國之間互換領土(比如遷都前他用榆次和陽以及繁陽、浮水一帶的領土從趙國手中換來了弦氏縣和中牟,遷都後又和韓國置換了領土),三方皆大歡喜。

對魏國而言之前有一些被韓趙兩國分隔開的領土現在連成了一片再無後顧之憂;軍事上魏惠王重用龐涓,魏昂(公子卬)和龍賈等名將,魏國曾一度有所衰弱的霸業在魏惠王手上重新得到穩固;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魏惠王把都城從靠近秦國的安邑遷到了中原的核心地帶大梁。

歷史上對魏惠王遷都的時間有所爭議,有說是公元前339年,也有說是前364或361年,不過大多數都認可後兩個說法。那麼魏惠王遷都和秦國有沒關係?是不是為了躲開秦國的騷擾?可能有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當時的秦國雖然在秦獻公銳意進取之下實力有所恢復,比如在第三次河西之戰的石門之戰中大敗魏國並斬首6萬魏軍,少梁之戰又俘虜了魏國相國公孫痤等等。

但這些都是秦國趁魏軍主力在中原爭霸之際取得的局部勝利,等到龐涓率主力前來的時候,秦國在龐涓面前幾乎不堪一擊,龐涓很快突破秦國河西防線,秦軍一退再退甚至於把都城從櫟陽遷回了涇陽以避龐涓兵鋒;而且商鞅入秦是在公元前361年,一直要到前356年商鞅才開始在秦國變法,此時魏國對秦國是佔據了絕對的主動,說害怕秦國騷擾原因很勉強。

魏惠王之所以遷都至大梁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於爭霸中原:此時魏國國力強盛,軍事實力稱雄列國,原來屬於秦國的河西之地早已落入魏國之手,秦孝公剛剛登基,在魏惠王的心目中此時的秦國不足為慮,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更為廣闊的中原地帶,魏國輕西線重東線重心東移這種基本國策的改變,以及魏惠王圖謀中原的雄心才是魏國遷都的根本原因。

以前魏國都城在安邑面對的主要是秦國,即便東進對中原各國的威脅也沒有那麼大,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來,大梁地處中原核心地帶,直接面對楚趙齊韓等國,魏國實力又在他們之上,遷都沒幾年魯、衛、宋、韓等周邊相對弱小的諸侯國就紛紛表示臣服魏國,如此一來引起了齊趙兩個強國的強烈不安,桂陵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生的。

同時秦國和楚國也趁魏國桂陵之戰戰敗之際紛紛出兵,可以說魏國遷都到了大梁一下子就把自己置身於齊趙楚秦等強國的圍攻之下,這可能是雄心勃勃的魏惠王沒有想到或者是估計不足的,其後魏惠王又犯了一系列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在馬陵之戰中又再次敗於孫臏之手,加上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日益增強,在齊秦趙楚等國的持續打擊之下魏國的霸業終於是徹底衰退了。那麼如果魏國不遷都大梁,秦國還能成就霸業嗎?至少要推遲幾十年。

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如果魏惠王不遷都,都城仍在安邑魏國的重心就仍然放在西線,即便秦孝公居安思危銳意進取,商鞅變法圖強秦國實力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對上魏國強悍的軍事實力,秦國仍然占不到什麼便宜,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353年魏國在桂陵之戰戰敗後,秦國趁機發動第四次河西之戰連續奪得魏國安邑和固陽等地,但是在魏國和齊趙和解後由龐涓率魏軍主力迅速回師西線,很快就擊潰了秦軍以至於秦孝公不得不主動求和退回了所佔據的全部領土。

可見在魏國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秦國還真不是對手,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遇重大失敗的情況下,商鞅又發動第五次河西之戰,面對魏軍主帥公子卬商鞅也沒有必勝把握,最後還是使詐誘俘了公子卬才擊敗魏軍。

秦國崛起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是魏國的衰敗使得秦國的東面再無強大的對手可以制衡它,這是一個先決性的重要原因,魏國不遷都就始終是懸在秦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秦國的主要精力都不得不用來對付魏國這個勁敵,想要吞併南面的巴蜀和北方的義渠國將會困難得多,特別是巴蜀未必就會落入秦國之手(當時的楚國也在一步步蠶食巴國),如此一來即便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歷代都是明君,秦國想要成就霸業至少也要推遲幾十年!

對魏國而言它也不至於四面樹敵這麼快就衰退了下去,從這一點來說魏惠王也許會後悔不該遷都,對秦孝公來說強敵遠走,竊喜之下怎麼都得說一聲「好走不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丈之溪 的精彩文章:

此人文武全才,為何在赤壁之戰後卻慢慢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