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智慧: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一定是「按需供應」
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作者:李 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中國風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母親在廚房包包子,突然發現包子變成了一個小男孩。母親對這個孩子疼愛至極。包寶寶一天天長大了,他想和別的小朋友玩,母親不準;他想踢足球,母親怕他受傷害,不準;他交了女朋友,要搬出去住,母親難以接受包寶寶要離開自己,竟夢見自己情急之下一口吞了包寶寶,好讓他永遠不離開自己。故事結尾,母親終於接受了這一切。包寶寶回家了,與母親重歸於好,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包著包子。
影片雖短,卻發人深省。一時間,關於中國式家庭關係、教育方式等討論熱火朝天。同樣是探討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它讓我想到了另外兩部動畫短片《鷸》和《Alike》。
《鷸》講的是一隻小磯鷸餓了,媽媽不給它餵食,讓它自己出來找吃的。小磯鷸初學覓食毫無經驗,遭遇海浪衝擊,對海邊捕食產生了恐懼。媽媽鼓勵它克服恐懼,勇敢面對。小磯鷸戰戰兢兢再次嘗試,無意間發現小寄居蟹躲避海浪、趁退潮時第一時間捉到扇貝的訣竅。小磯鷸學會了,並成為鷸鳥群里最會捕食的鳥。
《Alike》是一個用色彩講述的故事。短片中,父親是藍色的,孩子是橙色的,父親對孩子寄予厚望。上學路上,孩子總喜歡去聽街心花園小提琴藝人的演奏,父親不準。做作業,孩子不喜歡規規矩矩寫作業,要麼畫畫,要麼對作業進行創造性發揮,這些都被父親禁止。原本父子倆每天都要擁抱,可因為做不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漸漸地感受不到樂趣,變成了灰白。父親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主動帶孩子到街心花園。然而,藝術家已經不見了,孩子非常失望。父親靈機一動,親自站在街心花園端起手臂「演奏」了一曲。孩子笑了,父子倆一起隨著「音樂」律動,鮮亮的橙色又回來了。
三部短片都探討了家庭教育,進一步聚焦後不難發現,這些問題都離不開一個話題——「親子陪伴」。其實,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一定是「按需供應」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為5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包寶寶》里的母親,「陪伴」時完全沒有「按需供應」。影片中有這樣幾個細節:包寶寶和小朋友踢足球,球把頭砸扁了,包寶寶面無懼色,眼鏡一推,還想接著來,這是「自我實現需要」,包寶寶想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遊戲的權利,但他被母親心疼地拖走了。包寶寶想和小朋友踢足球,這是長大了的孩子的「社交需要」,但是母親不準。包寶寶生氣,母親不問就裡,遞上來的都是吃的——回家路上遞過來愛吃的糕點,不辭辛勞做了一桌子好吃的飯菜。高層次的「尊重需要」錯被當成低層次的「生理需要」,這樣的親子陪伴用錯了力氣,最終產生的是一種傷害。
《鷸》里的媽媽就不同了。小鷸鳥貪戀媽媽餵養的舒適感,不肯自己捕食,媽媽就讓它肚子咕咕叫,逼迫它走向沙灘。小鷸鳥在第一次捕食中遭遇海浪打擊,患上恐懼症,媽媽就走到他身邊,一點一點帶他走向沙灘,還用尖尖的喙推他一把。這一「逼」一「推」,讓小鷸鳥從「生理需要」走向「自我實現需要」。小鷸鳥交到了朋友——一隻小螃蟹,媽媽只遠遠地看著,不加干涉,任小鷸鳥和小螃蟹玩兒,滿足它的「社交需要」,這是懂得「收手」。在這種智慧的「收放」之間,小鷸鳥成長了、獨立了,擁有了鷸鳥族群不曾擁有的獨特捕食方法。
《Alike》里的爸爸之所以能及時挽救孩子的「橙色」,離不開他在孩子「尊重需要」層級的用心陪伴。影片中,每天放學時父親都要擁抱孩子,感知他的喜怒哀樂。一個擁抱,也會讓疲憊一天的父親迅速恢復「活力藍」。因為每天上學、放學走在一起,父親十分清楚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當發現孩子的橙色在發白、消退時,他明白尊重孩子才是守護成長的第一要義。這種「同呼吸共命運」式的陪伴,極大地滿足了孩子的需要。
這三部動畫短片是我們獲得「父母資格證」的絕好課程資源。當然,一門理論、幾部片子無法窮盡教育的真相和為人父母的學問。親子陪伴如何「因需定製」?還需要大家「躬耕」實踐。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3月20日第10版
※9部勵志電影,非常適合學生看,開學激勵自己的好辦法!
※內蒙古代表團小組會議審查預算報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