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壺的朋友,這些紫砂圈的「黑話」你知道幾個?
茶界的普洱,器界的紫砂,一個「水深」,一個「難懂」。
平時茶已經說得很多了,今天來理一理紫砂界的「黑話」。
知道這些東西,可以更快地入門,不知道也沒關係,因為接下來要講的東西,並不會直接決定一個壺的好壞。
畢竟可玩性高的東西,評價維度都是多樣化的。
| 包漿
這個詞大家常聽吧,但是不一定理解。
常被年輕一代認為是「人體污垢的沉積,長年累月,光可鑒人。」
以致於盤串、玩紫砂、喝茶,被認為是「中年油膩」。
錯了,朋友,事情沒有那麼不堪。
包漿沒那麼不衛生,恰恰是要特別講究衛生:
沸水沖入壺內,鏈狀開放氣孔會遇熱張開。
茶香蒸發,但它並不大量攜帶茶漬和茶油;所以茶漬和茶油,卻只能鬱閉壺內。
而緻密的、受熱膨脹的開放氣孔,會吸附茶漬、茶油。
因此,壺的表面往往會有茶跡,這就需要我們養壺筆、茶巾經常刷洗,保持清潔,時間久了,「皂膩感」就出來了。
| 茶山
這個茶山不是那個「茶山」,簡單來說是茶垢的雅稱。
如上文的原理,茶壺長期使用,茶漬、茶油會附在壺內,形成茶跡。
茶山不建議留下,每次喝完茶,一定要及時把壺清洗乾淨。
你也知道,茶中的多糖類營養物質很多,容易滋生細菌。
所以,玩壺喝茶,都不要養「茶山」,不是什麼好習慣。
| 目數
有些時候,你覺得一把壺細膩秀氣,有的張力十足,古樸大氣,都是目數展現給你的風情。
目數,是形容紫砂泥粗細的一個指標。
紫砂泥料在開採後,經風化,除雜質,粉碎,使用篩網過濾後泥料的粗細,稱為「目數」。
目數大,泥料細膩,反之粗糙。
這裡還有個目數與紫砂壺透氣性的「小陷阱」。
經常看到有小夥伴私下詢問,泥料的目數,和紫砂壺最終的透氣性有沒有決定性關係。
這裡也不妨簡單解釋下:
——「紫砂泥目數的不同,對紫砂壺透氣性的影響有嗎?」
——「也許有。」
——「那影響大嗎?」
——「不大。目前還沒有什麼機器能測出其中具體的差別。」
大家都知道,因為紫砂泥料本身雙重氣孔結構,所以紫砂壺「透氣不透水」。
「但是,關於紫砂壺泥料氣孔的多少,是它本身固有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所決定的,並不是由泥料的外觀顆粒大小來決定的。」
——來自一個理科生的咆哮
| 明針
這是制壺人的必備手藝之一。
是針對紫砂壺表面精加工的一道重要手藝。
跟「針」沒關係,你也可以叫它「牛角片」。
主要是因為手藝人拿牛角片修坯的居多:
先將生坯表面的粗泥粒子,往裡擠壓,使細膩的泥漿浮出表面,從而使壺身、壺嘴、壺把、壺蓋、筋紋等具有光潤的表面。
簡單來說,明針可以使紫砂壺表面光滑,摩挲起來似嬰兒肌膚,藝術性更高。
早些年摸過沒有明針工序的紫砂壺,略扎手,視覺上也欠缺了幾分精緻。
| 推牆刮底
這個詞大家應該略有耳聞,也是紫砂壺製作的工序之一。
就是拿一把小竹片,薄薄的,刮壺內的底部。
因為壺底和身筒接縫的一圈,會留有多餘的「脂泥」。
刮底的目的是去除壺底多餘的脂泥、刮掉內壁不均勻的收縮紋,以及接片的不平整。
一般,全手的壺只刮個底部,你能看見所謂的「太陽線」。
半手的壺,壺內壁比較光滑,製作者都會直接推牆刮底,把壺內壁的牆也推上去,而且會推得比較高。
注意:不一定每把壺都會「推牆刮底」。
如果做到最後,壺內還是乾淨的,製作者也不會再去特地推個牆刮個底。
這個看做壺習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果以上這些「內情」,你全知道,那基本上可以判定為「老玩家」了~
仿古小品,好貴不用~
※紫砂界與微雕界又出了一款挑戰自我的新品,收藏價值不是一般的高!
※《心無掛礙,無有恐懼》,方能感知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