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洛陽麥田挖出一塊泥菩薩殘片,卻征服觀眾,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

洛陽麥田挖出一塊泥菩薩殘片,卻征服觀眾,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

在古老中原的腹地,有一片歷史悠久的神奇區域。這裡波濤滾滾、舉世聞名的黃河與它的支流洛河在洛陽附近交匯、沖積,形成了一片地勢平坦、廣袤富饒的河洛平原。

無論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一級文物、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何尊」上面的銘文 「宅茲中國」(周武王決定在洛陽建都「洛邑」),還是陝西韓城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夏商周三個朝代的都城,全在河洛平原),都雄辯地印證了河洛地區於古代的數千年間,一直都是華夏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

其實,作為中華文明濫觴的河洛平原,有太多的輝煌燦爛讓人們自豪感嘆,也有太多的驚世大發現令人著迷、浮想聯翩!

1

走進館藏文物位居全國第四位的洛陽博物館(「珍寶館」),一尊僅殘存下眼瞼、鼻子、嘴巴、下巴和臉頰等部分的北魏泥塑佛面(殘片)深深吸引了眾人眼光。

萬眾矚目的佛像殘片不僅榮登央視《國寶檔案》,而且以其獨有的風采魅力,征服了每一個前來瞻仰的觀眾,無數慕名而來的遊客在它面前久久駐足欣賞,情不自禁地發出嘖嘖讚歎。

這件泥塑佛面像是永寧寺木塔塔基遺址中出土最精美的一件,佛像雖毀壞殆盡,原有的彩繪也損失全無,卻絲毫沒有影響它的美麗,此佛面舒展光潔,鼻子端正秀美,最具特點的當屬緊閉的雙唇,只見它的嘴角微微上翹,笑容神秘而端莊,將佛家的圓融、寧靜、慈祥和大度盡顯無餘,令人嘆為觀止。

殘缺的佛面,猶如殘缺雙臂的維納斯一樣,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而沉穩神秘的微笑,更是讓它擁有了「東方的蒙娜麗莎」的美譽頭銜。

經實地測量,該佛面長25厘米。據專家推算,整個頭部復原後,應有40厘米至50厘米長,如取立姿,身軀可能達3米之高。永寧寺木塔塔基出土的數百件佛教造像中,大多為小件,這件佛面是目前為止永寧寺所發掘的最大佛像。

有學者如是評價,這件殘存的佛面不僅表現出佛的恬靜含蓄氣質及佛法法力無邊的力量,而且一改前朝佛教造像清秀的藝術風格,呈現一種圓潤豐厚、雍容大度的藝術氣質。這是北魏佛教趨於本土化、「中國化」的現實寫照,更見證了北魏民族大融合。使人們感覺到它不再僅僅是一尊冰冷佛像,更象是一枚極富地域色彩的、鮮活的生命體。

堪稱是當之無愧的、現今永寧寺發掘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傑作。

如此來歷不凡的佛面(殘片),居然是上個世紀1979年代,無意間出土於洛陽永寧寺木塔遺址(漢魏洛陽故城一處麥田中的土堆廢墟內)。

提起大名鼎鼎的永寧寺,那在歷史上可謂非同凡響,它不僅是公元六世紀洛陽城規模最為宏偉壯觀的皇家寺院,而且還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最富傳奇色彩的木塔——永寧寺木塔的營造誕生地。

2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從平城遷都至洛陽後,出於政治需要和用佛教統一統治階層內部思想,加之他的後任者北魏孝明帝母親、皇太后胡充華還是一個狂熱的佛教徒,於是佛教在北方得到迅速的發展。史載,公元534年,洛陽的佛寺數量從500多所迅猛激增至1367所。

公元515年,負責營建永寧寺的官員上奏,在永寧寺木塔奠基時,地下發現了30尊金質佛像。而大權在握的胡太后認為這是上天庇佑北魏王朝千年傳承的一個吉兆,立即下令,要不惜財力物力人力,將永寧寺木塔建成最為宏偉、豪華的皇家首剎(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徵,是以營建過度也),使其成為北魏王朝的精神徽章、佛教界舉世矚目的建築藝術傑作。

那時,堪稱全球獨一無二的地標性建築——永寧寺木塔有多壯觀呢?

《洛陽伽藍記》中記載,當時永寧寺作為皇家寺院,建造遵從當時皇宮規格,寺院院牆高如宮城大門,寺院中大殿宏偉奢華,整個寺院僅僧房就有一千多間,而永寧寺木塔座落於寺院南北軸線與東西軸線交叉的核心,高約百丈(離京師洛陽百里之遙就能看到),比它晚500年建造,高67米,當今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山西應縣木塔,也不及它的一半高。

據說,當年漫漫長夜裡,清風襲來,洛陽十幾里之外,人們都可以聽到塔上寶鐸銅鈴的鏗鏘之聲,使聞著無不心馳神往。

「(永寧寺)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余,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洛陽伽藍記)。

被譽為中國禪宗始祖的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宣揚佛法時,第一眼見到永寧寺寶塔,也被大大雷住了:他當即雙掌合十,口中連念南無,驚嘆它是自己一路走來,所見到的超出思維想像、最不可思議之塔,規模甚至遠遠超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天竺。

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游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歎,實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3

永寧寺木塔塔基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

1500年後的196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組建考古隊,開始在洛陽漢魏故城遺址尋找那座傳說中的「巨型寶塔」。

但是時隔千年,多少塵埃舊夢都已凐滅在歷史的塵埃中,尋找到永寧寺木塔談何容易呢?

據歷史文獻記載,永寧寺的地理方位還是比較清晰的。在《洛陽伽藍記》中,永寧寺位於當時洛陽中軸線「銅駝大街」西側,與皇宮南門距離僅有500米之遙。

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

然而,考古隊卻在遺址的大土堆旁,只找到了一通「漢質帝靜陵」的石碑,千辛萬苦找到的難道是一座皇陵建築嗎?

在土堆周圍勘查發現,地表下面發現了一個有1萬平方米、深六米的巨大夯土層,土堆正處在巨大夯土層中心,在土堆的內部是一個籃球場大小的正方形土台,土台由非常整齊/緊密的土坯組成。考古發現表明,這根本不是一個皇陵,而是一個巨大的建築遺址,一個如此巨大的建築基礎,可見當年其上面建築規模是何等的宏大和壯觀!

原來當地有一個傳說,在清朝乾隆年間,一個知縣外出巡查時發現了一個大土堆,再詢問幾個農民和簡單查閱資料之後,自以為這是漢質帝的陵墓,便立此碑,於是以訛傳訛流傳至今。

經後來(1979年、1994年)的兩次考古發掘表明,永寧寺木塔,其實位於西門與東門、南門與北門兩條軸線垂直相交的地方,而塔基就有40米見方。這座位於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東數公里處的、當地百姓口中的所謂「漢質帝」皇陵大土冢,就是歷史上名震一時的永寧寺木塔塔基遺址所在地。

4

學術界的千古之謎,永寧寺木塔究竟有多高?

關於塔高的記載,千百年來,在學術界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譬如《洛陽伽藍記》說它高有百丈,摺合現在333米(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稱其高136米(「浮圖下基方一十四丈,自露盤下至地四十九丈」) ;

《魏書·釋老傳》稱永寧寺塔高約111米(「永寧寺浮圖九層,高四十餘丈」)。

那麼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精確的實際高度呢?!

專家研究表明,北魏的丈量尺度有前尺、中尺、後尺三種,前尺最小,經常用於測量建築,它相當於今天的29厘米多,與現今的一市尺約為33.33厘米比較,尺寸要略微短一些。

經核算,水經註記載,永寧寺木塔塔基14丈(用前尺換算為39米),與現在考古隊員實地測量的38.2米,僅誤差0.8米,由此認為《水經注》酈道元的記載是相對準確的,由此推算永寧寺木塔的實際高度為147米,相當於49層樓的高度。乃是那個世紀,獨領風騷,笑傲全球的世界最高人工建築物(相比而言,埃及金字塔僅有146米,風化後只剩136米)。

可是《洛陽伽藍記》中,為何記載永寧寺木塔高為百丈呢?

很可能是其作者北魏的楊衒之,只能算一個(愛誇張藝術描寫的)文人,而不是崇尚科學嚴謹的建築家,他是從木塔第一層的層高十丈左右估算的,可是卻忽略了塔高是逐層收攏、遞減的這一建築常識。

1994年,考古發掘塔基內部結構時,其科學壯觀的內部結構令人大吃一驚。只見40米見方的土台內部,規律排列著五圈立柱,而在這五圈立柱之間,還有數百根方木與他們相互穿插,形成一個巨大網狀結構(功能類似今天的混凝土鋼筋結構網)。其中,這些巨大立柱之下,還有三層巨大青石墊底,這些木柱子在土基里包裹者,乃是今天所僅見的、第一次知曉的古人偉大發明——「土木混合結構」的營造法式。

每一層都是如此,逐層內收,形成一個巨大的土木混合結構的塔心,這樣使永寧寺塔高度達到了近150米高。壘到第六層後,最上面的三層由於截面減少,不再用土坯,僅使用木結構支撐。

今天看到的由土坯包砌數百根立柱和橫木形成的巨大墩台,就是土木混合結構的塔型。

組成永寧寺木塔各層圍廊的層層木柱也是通過梁、枋等構建,連接在這個土木合構的塔型之上,使全塔形成了一個抗震、抗風的堅實整體。

於是,在數萬工匠經年累月的施工勞作之下,一座空前絕後,超凡絕倫的世紀佛塔就這樣建成了。

5

公元516年,永寧寺木塔完工,建成後的佛塔分四面,每層九間,設三門六窗,塗以硃紅色的油漆,每扇大門上都排列著五行鎏金銅釘(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並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鈴),它的最頂端是巨大的鎏金銅質寶瓶,寶瓶下面有13重銅盤,塔剎連接到頂蓋四角的四根鏈條上,也掛著許多鎏金銅鈴,全塔一共有數千枚銅鈴裝飾。

整座寶塔耗資億萬,巧奪天工,永寧寺木塔的建成使佛教在北魏王朝傳播達到了頂峰。當時有眾多西域等國僧侶慕名前往洛陽朝拜佛塔。面對這樣的禮佛盛況,胡太后特意下令建成了專供各界商人僧侶居住的「四夷館」,在胡太后的一手大力助推下,佛教很快達到了傳入中國後的一個巔峰時刻,全國僧尼人數達到了驚人的200萬人。

寶塔裝飾竣工後,胡太后帶著孝明帝(元詡)登上九層寶塔的頂層,突然發現,它足以將洛陽城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連整個皇宮也一覽無餘之時(裝飾畢功,明帝與太后共登之。視宮內如掌中,臨京師若家庭。以其目見宮中,禁人不聽升),她感到了巨大的威脅,便下令嚴禁世間俗人登塔,不料此舉卻給這座人間奇蹟,蒙上了離奇的陰影。

公元528年,為了阻止即將成年的兒子親政,胡太后殘忍毒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無形之間既違背了佛教的宗旨,也留下了動蕩的種種隱患。

這座拔得六世紀地球人工建築頭籌的人類奇蹟,又是如何被毀滅的呢?

史書記載,公元534年2月的一天,伴隨著隆隆的雷聲,一道耀眼的閃電撕裂了沉沉夜空,將暮色中輝煌壯觀的永寧寺木塔照如白晝。旋即147米高的塔遭受雷擊,木塔塔端由此被引燃,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很快就蔓延開來,從而導致了一場滅頂天火。

雨夜中,一百多米高的寶塔,如火炬一般熊熊燃燒。得知消息後,皇宮緊急派遣一千名禁衛軍前往救火。然而由於寶塔太過於高大,沒有相應消防設備,無法撲滅,寺中僧眾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寶塔在烈焰中轟然倒塌。據說,現場有三位虔誠僧侶眼見佛界寶剎遭遇如此劫難,情不自禁,擺脫眾人的阻攔,投身於烈焰火海之中。

這場意外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個月都沒有熄滅,甚至還蔓延至地下,順著塔基的木柱向地下燃燒,一時之間,整個洛陽都籠罩在悲痛的氛圍之中。

至此,永寧寺木塔——這座人類建築發展史上的瑰麗奇觀、公元六世紀世界最高的人工建築,從此湮滅、沉寂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永熙三年二月,浮圖為火所燒,帝登凌雲台望火,遣南陽王寶炬、錄尚書長孫稚將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淚而去。火初從第八級中平旦大發,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百姓道俗,咸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經三月不滅。有火入地尋柱,周年猶有煙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千年帝都中華聖城,洛陽42處國保文物有哪些?
十三個天字建築形成軸線,這座城天人合一非常壯麗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