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感冒不吃藥只喝果汁離世!感冒出現這些癥狀,絕不能掉以輕心!
有約君說
連日來,關於喝果汁的新聞真不少。上個月湖南郴州市一名51歲女子盲目養生,在家將20多種水果混合榨汁,簡單過濾後注射到靜脈,導致全身感染嚴重,經過5天搶救,脫離危險。
最近,果汁又要背鍋了,而這次的主人公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這兩天,一則「北京女子高燒數日不就醫不吃藥,只喝果汁,幾天後因肺部嚴重感染死亡」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該女子因肺部嚴重感染搶救無效死亡。此前,她接連高燒數天,家屬稱其未就醫也未服用任何藥品,就是喝果汁,吃產品,一直發燒。家屬說女子一年多以來每次感冒發燒,都拒絕吃藥,拒絕去醫院,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扛過感冒。
雖然是老生常談,有約君也不得不重申一次:果汁等養生食物以及保健品並不能代替藥物,久病不愈務必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提起感冒,很多人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確實,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感冒本身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好好休息、多喝水,熬幾天就過去了,不少人連葯都不用吃也好了。
但像上文中提到的「一直發燒」的感冒就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了!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這麼「友善」!尤其是每年流感季節,更應該多加註意。
那麼這個季節遇到感冒,出現什麼樣的癥狀要高度警惕、及早排查可能對心肌存在的威脅?別慌!有約君今天就來為你解讀、支招——
流感季節這些癥狀絕不能大意
在廣州,通常每年3月~7月是流感的高峰。
普通感冒臨床癥狀常集中表現為上呼吸道不適,主要有鼻塞明顯、咽痛咽癢、咳嗽流涕等,偶爾有一過性低熱和頭痛,其傳染性有限,很少出現家庭、社區、集體單位的聚集,因此較少有大人小孩老人接二連三發病的情況。
而流感的臨床表現則以持續的高熱(≥39℃,持續3~4天)、明顯的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為主,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相對較輕。簡單點來說,得了流感,是「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由於流感病毒高度可變異、人群難以產生持續穩定的免疫屏障,因此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很容易出現人群聚集。
下列人群,一旦感染流感病毒,更容易發展為重症病例,是流感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1.年齡<5歲的兒童(年齡<2歲更易發生嚴重併發症);
2.年齡≥65歲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狀況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除外)、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應用免疫抑製劑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4.肥胖者[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30,BMI=體重(kg)/身高 (m)2];
5.妊娠及圍產期婦女。
一旦出現以下情況之一,則為重症病例:
1.持續高熱>3天,伴有劇烈咳嗽,咳膿痰、血痰,或胸痛;
2.呼吸頻率快,呼吸困難,口唇紫紺;
3.神志改變:反應遲鈍、嗜睡、躁動、驚厥等;
4.嚴重嘔吐、腹瀉,出現脫水表現;
5.合併肺炎;
6.原有基礎疾病明顯加重。
根據我國《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年版)》,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應該儘早就近就醫,尤其是具有重症癥狀或重症高危因素的人群。
流感真的防不勝防?還有這一招——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推薦60歲及以上老年人、6月齡至5歲兒童、孕婦、6月齡以下兒童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慢性病患者和醫務人員等人群,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流感主要通過打噴嚏和咳嗽等飛沫傳播,經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過上述途徑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
主要措施包括
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勤洗手;
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場所活動,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上臂或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後洗手,盡量避免觸摸眼睛、鼻或口;
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應居家休息,及早就醫。
有約君特別提醒:流感流行季節,如有呼吸道不適,到公共場所最好戴上口罩,尤其是到醫院就醫時。很多人在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有意識做好防護,但假如按照慣常做法「咳嗽、打噴嚏時用手捂口鼻」,飛沫沾染上手部,假如沒有及時清潔雙手,雙手便成了病毒傳播工具。
因此,咳嗽或打噴嚏時應該是用上臂或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因為上臂接觸其他物品幾率較低,紙巾、毛巾便於丟棄或清潔。
來源: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北京青年報
整合&編輯 何家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名醫解惑:5顆櫻桃把人放倒?這些食物更需要警惕
如廁不如意?護長教你幾招解尷尬!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春遊在即,小心這些小動物出沒~
30歲女子咳斷三根肋骨?不讓骨骼早衰的方法拿走不謝
※這種病堪稱「生育之敵」!想抱「金豬寶寶」,快看這份「備孕錦囊」!
※春遊在即,小心這些小動物出沒~
TAG: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