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需當速固,補氣血,分緩急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需當速固,補氣血,分緩急。
明代醫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里,論「血厥證」時,說過一句很有名的治法:「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需當速固」。這句話對明代之後的中醫,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雖然,張介賓提出這個觀點的初衷,只是針對「血厥證」,也就是我們現在說到的「出血失血」。但其內涵的深層次治則精神,卻是非常符合中醫對於氣血陰陽的論述的。
在中醫理論里,陰陽氣血、陽氣陰血,是一座永遠繞不過的大山。陰陽的關係,氣血的運行,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無需我們在這裡贅述。但我們應該堅持的一個觀點就是:無論哪一種物質對人體多麼重要,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清輕重緩急。也就是中醫的「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對於出血失血之類的危急情況,現在幾乎沒有中醫靠近的份了,現代醫學有一整套應急處理方法,臨床的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但是,如果將這兩句話比照非緊急情況的的氣血調理,其實也是一樣的,今天,我們就這方面來做個討論,說說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中醫認為,「血」,是陰津之一種。其來源是飲食的水谷精微,經脾的升清降濁運化而來,循行在「脈中」。關於血的功能,中醫認為主要是「滋潤濡養」,這一點和現代醫學的觀點相差不大。而「血」之所以能正常循行在脈中,一是需心的溫煦之功,也需脾的統率之力,還少不了肝的藏血蓄積之功,三者任何一種的缺失,都會影響到血的運行。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血」和脾之間的關係,就有了兩重意思:一是脾的生化之功,而是脾的統帥之力。
而張介賓所說的「有形之血不能速生」,主要是針對脾的生血之功。現代醫學認為,血液和血細胞都是骨髓生成。中醫認為,血的生成關鍵在脾。看上去似乎有點荒謬,其實認真探究也並無可笑之處。
無論血漿還是血細胞,都需要非常多的營養物質才能合成,既然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營血更是精微中的精微,所以,脾生血的說法,也並不能說錯。
但是,如果遇到血虛的情況,雖說中醫有補血的治法,但是,中醫的補血,卻不是現代醫學「輸血」那麼立竿見影的。一般來說,中醫補血都是「補脾生血」,也就是強健脾的生化功能,使其有了生化之源,也就是有了原料,再加上功能正常,不足的血,自然就能補充起來,
因為從運化到生化成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所以,「健脾生血」這個治法起效是比較緩慢的。這就是張介賓這句話對非血厥證的指導精神。
無形之氣需當速固:
有形無形,是相對的。因為在現代醫學裡,並沒有「氣」這個概念。但是在中醫理論里,「氣」卻是非常重要的功能物質。故有「血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宜」、「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等形象的說法。
也就是說,氣,雖然是看不到的,但卻對「血」的生化運行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血的生成,就得依賴「脾胃之氣」,血的運行,也得依賴心陽之氣、脾之陽氣等等。
在血厥證里,張介賓主張的是用「駿補固脫」氣機的方法,來挽救血厥證的危險。對於非危急情況,比如普通的血虛之證,也是很有指導意義的。這種精神其實在古人立方之中就能清楚感知。
比如補血基準方劑四物湯,儘管其有多種化裁,最重要的一個加減化裁方法,就是和四君子湯合用而成「八珍湯」。四物湯補虛生血,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兩者合用,確實比單純的四物湯要更合適些。
所以,張介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需當速固」這個治則精神,不但對血厥那樣的危急之證適合,也同樣適合慢性的氣血不足之證。非常符合「輕重緩急」的道理。這一點,無論中醫還是現代醫學,甚至對我們為人處世,都是通用的,不知道您對此怎麼看?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