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里的明玉,是逃離原生家庭陰影的教科書嗎?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家三兄妹從小被父母以不同的態度對待,成年後又各自展開了不一樣的人生。
被寄予最大希望的大哥明哲,研究生出國後撒手不管爹媽、只憑一張嘴遠程指揮、覺得人人讓他失望;最受偏愛的二哥明成,在親爹和妹妹心目中是撈父母血汗錢的啃老族;從小被漠視、孤立、欺凌的妹妹明玉,成了事業成功的銷售精英。
因為蘇母的去世,他們又驟然被拉回到一起,共同面對一團亂麻樣的生活。
從左至右:明哲、明成、明玉
其實大多數人和蘇家三兄妹一樣,時刻面對著一個事實——即便已經長大成人,經濟和精神相對獨立、遠走高飛,連接著家庭的那根線卻仍難以割斷。「原生家庭」一詞在相關討論中頻繁出現。
那為何同一個原生家庭,卻培養出了3個如此迥異的孩子?如果我們像明玉一樣,原生家庭不夠理想,怎樣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算是心理學界公認的學術辭彙,但原生家庭話題的確屬於心理學範疇,因為它涉及家庭環境對個人的塑造和影響,從人格特點、情緒管理乃至親密關係等等。
用心理學表述來說,原生家庭可以理解為:自己組建家庭以前,--長期生活、並且度過了人格形成期的家庭。[8]大多數人的原生家庭都是父母家,包括親生的和收養的。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非常好理解,不神秘、不複雜,老少皆宜,因此躍然成為大家討論的「寵兒」。
當代心理學家達成的重要共識是,個體的行為是由先天遺傳因素、後天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產生的。先天遺傳給了我們原材料,後天環境提供了原材料生長發育的條件:就像一顆種子想發芽開花甚至成熟結果,種子自身與外界環境缺一不可。
原生家庭,就屬於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富有愛心的成年人,更能培養出健康成長以及社會化進程順利的兒童。不夠有愛心和耐心的父母,教養出的孩子會帶有「傷痕」。[3]
原生家庭會給孩子什麼「傷」?
經典的家庭教養方式分為四種:權威型、放任型、專制型、忽視型。[5][6]
1
權威型教養
父母對子女要求嚴格,同時給予關注和溫暖接納。權威型,是指有方向、有原則地設定規則,並和孩子一起維護規則。
堅定而溫和的教養方式,能讓子女信賴父母、對家庭充滿安全感。子女們通常會有較積極的發展結果,如更高的學業成就,情緒溫和穩定,人際交往能力強,較少出現頻繁打架鬥毆、恐嚇欺騙等問題行為。這是四種教養方式里傷痕最少的。
2
放任型教養
父母溫暖關愛,但對子女缺乏管束,子女會缺乏規則感。孩子專註力不夠,可能隨意破壞課堂紀律,學習成績通常不太好。他們容易情緒衝動,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也不強。
二哥蘇明成,很明顯屬於這種教養方式:動輒對明玉大打出手,經濟和精神都沒有獨立。
明成被妻子指責
3
專制型教養
父母嚴厲要求孩子,但缺乏溫暖支持。更通俗地說,家長以高高在上的強勢做派,要求孩子全然服從於自己的指令;如果孩子抗拒,就會被威脅、剝奪玩具,甚至指責、打罵。
子女更容易自卑、氣質陰沉,不如同齡人那麼快樂。他們的學業成績一般較差,人際交往也不盡如人意。在學校里,他們可能是被孤立、被欺負的小孩,也可能會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
4
忽視型教養
父母對子女漠不關心,經常拒絕孩子的請求。這類父母對孩子沒有要求,任其隨意發展。即便孩子表現優異,他們也鮮有表示。很遺憾,這一類教養下的孩子通常會有最糟糕的表現——孩子會覺得不被愛、不值得被愛,在幼年時就會和父母關係焦灼;青少年時期就情感冷漠,疏離人群。
同一個家
怎麼培養出3個截然不同的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並不完全歸屬於某種單一的類別。
不同於放任教養出的二哥明成,大哥明哲成績優異、性情溫和。這似乎是權威型教養的結果。但明哲缺乏規則感:不主動維護家庭秩序,只動嘴不做事,將大家庭與自己的小家庭都帶入漩渦。劇中對明哲成長環境的描寫不多,但結合他的性格特點,以及蘇家父母的重男輕女,我們姑且推測他是放任縱容和權威型教養的結合體。
明哲總以長子身份指責弟弟和妹妹:「你們太讓我失望了。」
明玉,是典型的專制型和忽視型教養並存。蘇母強勢,要求明玉絕對服從、不接受女兒任何抗議;女兒成績好,她漠不關心。
明玉的學習成績很好,有衝刺清華的希望,蘇母卻毫不關心
不過,明玉成長的樣子,似乎比這兩類教養方式的常見列出的結果樂觀很多:她學習成績優異,也沒有自卑陰沉;雖然在家庭和職場上表現得冷漠疏離,實際上無論是安排母親葬禮和父親生活、還是從自己賬戶給辭退的同事支出遣散費,都說明她其實善良又熱心。
擺脫原生家庭陰影,要堅持自我抗爭
父母教養和子女成長的過程,都是複雜、充滿變化的。糟糕,會糟糕到什麼程度?陽光,又可以陽光到什麼程度?沒有人可以蓋棺定論。成長的魅力也在於這無盡的變化。
心理學研究發現,大多數在童年有創傷經歷的孩子,長大後並不會變成邪惡的父母,也不會更容易變成罪犯。童年創傷未必毀掉一生。[1]有問題的原生家庭確實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後天努力改變。
明玉現在的生活和性格,是她自己抗爭出來的。
她從學業里獲得自我認同。
一心專註學習的明玉
在母親的強迫下讀師範之後,不讓自己被輕易打倒,主動課外打工,並向老懞毛遂自薦。
成年以後,她仍在被家庭傷害。被親哥哥打傷後,甚至還被父親等一眾人以「都是一家人」為名進行「親情綁架」。在家庭里,她孤立無援,但她有努力和家庭劃清界限,被打傷時果斷報警。
雖然生長在泥沼一般的家庭中,明玉卻在不斷掙扎、主動選擇自己的道路。既然選擇的權利在自己手裡,又為什麼因為他人他事而隨意放棄呢?
如果原生家庭不夠如意,不如像明玉一樣,堅定地實現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目標,無論是學業、志願,還是工作機會。如果目標不夠明確,就搜集信息、自己尋找方向;如果目標清晰,就不要輕易被困難、指責、為難打倒。
也不要選擇隔斷自己和外界的聯繫。主動交朋友,結識志同道合的人;辨別身邊的良師,遇到困難及時求助。
然後,你會發現,你在綻放著自己的光芒,獨特、鮮活,雖帶著一身泥濘,但有著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生命力和熱情。
你和那些糟糕的「宿命」,完全不一樣。
作者:Iris,狼寶寶,張昊天
編輯:Luna,鄧彪
本文插圖均來自電視劇《都挺好》
參考文獻:
1.朵拉陳.(2018).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機械工業出版社.
2.費爾德曼.(2007). 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蘇彥捷等 譯).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中心.
3.羅宇, 施媛媛, 岳曦彤, 豐怡, 蔡華儉. (2013). 自尊的遺傳性:來自雙生子研究的證據. 心理科學進展, 21(9), 1617-1628.
4.王麗, 傅金芝. (2005). 國內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13(3), 298-304
5.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1-103.
6.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 56.
7.Bazzano, A., Wolfe, C., Zylowska, L., Wang, S., Schuster, E., Barrett, C., & Lehrer, D. (2015).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for parents and caregivers of individual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 298–308.
8.Benson, M. J., Larson, J., Wilson, S. M., & Demo, D. H. (1993). Family of origin influences on late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55(3), 663-672.
9.Karavasilis, L., Doyle, A. B., & Markiewicz, D. (2003).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ttachment to mother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7(2), 153-164.
10.Luthar,S. S., & Goldstein,A.S. (2008). Substance use and related behaviors among suburban late adolescents: Th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parent containment.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 (2), 591-614.
11.Masten, A. S. (2001).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27.
12.Mani, A., Mullainathan, S., Shafir, E., & Zhao, J. (2013).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ce, 341(6149), 976-980.
13.Sang, M.L., M, H. D, & Daniel, B. K. (2006). Par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Adjustment: Parenting Styles Versus Parenting Practices. Family Journal, 14(3), 253-259.
14.Vukasovi?, T., & Bratko, D. (2015). Heritability of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behavior genetic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4), 769-785.
15.Whiston, S. C., & Keller, B. K. (2004). The influences of the family of origin on career development: A review and analysi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2(4), 493-568.
左右滑動,查看三位作者
※正經提問:屁有顏色嗎?真的有「彩虹屁」嗎?
※炸雞、拉絲芝士棒?推薦吃油炸食品的理由只有這一個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