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棟:施雅風——開創冰凍圈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
編者按:施雅風(1919.3.21-2011.2.13),中科院院士、地理學、冰川學家。他是中國現代冰川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培養出一大批地理科學和資源環境領域的專業人員。今天是施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日前,中科院院士程國棟為《施雅風年譜》和《施雅風手跡》作序,全文如下: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施雅風先生逝世已經八年,他的百年誕辰也將到來。
施雅風先生是老一輩我國地理學界的泰斗,不僅因奠基和發展我國現代冰川研究而被國內外譽為中國冰川學之父,還開拓了凍土、泥石流、海平面變化等多個研究領域。
就中國凍土研究來說,施先生的奠基和推進作用首屈一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在他的帶領下,中科院建立了凍土研究室,到1964年發展成了研究所。凍土研究的體系框架、人員招聘和人才引進、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研究項目,無不是在他的主持下向前推進。雖然他的主要研究工作在冰川方面,但他仍然親自帶隊前往青藏公路沿線進行凍土考察。科學發展的核心是人才問題,因而他特別關注引進各方面人才。在他的努力下,至1966年,凍土研究室分成普通凍土、凍土力學、凍土熱學、凍土物探等多個組,一大批青年學者聚集一起,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形成了我國凍土研究的核心基地。
施先生特別重視年輕人才的培養,冰川凍土研究所的青年人才培養在他的領導下成效極為顯著。他親自培養和合作培養的研究生多達數十人。特別是剛恢復研究生制度後,凍土室主要研究人員按職稱還不能招收研究生,他就以他的名義招收學生,讓凍土室主要業務骨幹與他合作培養,以便使人才斷檔能夠儘快彌補。他大膽使用年輕人,即使初出校門的青年也能被委任研究組和研究室的負責人,讓他們儘力發揮特長,在重壓中鍛煉和成長。
施先生非常重視對外交流和合作。1978年經過特別的努力他得以率團參加國際冰川學術會議,從此打開了我國冰川研究與國外交流的大門。1983年,施先生率領中國凍土代表團出席了在阿拉斯加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凍土大會,這是中國凍土研究第一次成規模地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在這次大會上,中國與蘇聯、加拿大和美國一起發起成立國際凍土協會。施先生在大會上介紹了中國凍土研究的近況並作為中國代表參與了國際凍土協會的籌備工作。從此中國的凍土研究正式走出國門,走上了國際舞台。80年代初,不僅許多國外凍土研究專家前來訪問交流,凍土室參加國際會議和向國外選派進修和留學人員也已呈常態。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廣泛和深入,我國的冰川凍土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國際影響和地位也得到增強。自80年代中期,我國科學家在國際冰川學會和國際凍土協會等國際學術組織都一直有任職,施先生本人也先後任國際冰川學會理事和終身名譽會員以及國際凍土協會首屆理事。
施先生除了主持奠基冰川、凍土、泥石流等研究學科外,他自己致力研究的領域也很多,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比如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冰川與水文研究、中國現代冰川基本特徵、巴托拉冰川變化、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青藏高原隆升、中國海平面變化、烏魯木齊地區水資源、中國西部環境與古氣候、中國西北氣候暖濕化轉型,等等,這些成果或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或者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總之,施雅風先生對我國冰凍圈科學等學科的奠基和推動作用、在地球環境科學領域的科學建樹以及在整個地球科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在施先生誕辰百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有關人員編輯了《施雅風年譜》和《施雅風手跡》,這對我們緬懷和紀念施先生,傳承和發揚施先生的精神非常有益。
願施雅風先生的精神長存,激勵後輩不斷攀登科學高峰。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