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修持疏注論
茶道修持疏注論
一.緣起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茶道文化,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兼具儒家的中庸、執著,佛家的空寂、道家的返璞歸真等深邃的思想內涵。
空生茶道學派以愛國作為茶人基本道德準則,以弘揚中華茶道文化、提高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為己任。推崇陸羽和皎然為茶道崇敬對象,奉《茶經》為遵循經典,秉持「茶人八正道」及「茶人清靜道」為茶道修持要旨,以三清茶法為載體,道器並行,藝技共進。在以中國茶德「廉、美、和、敬」①為核心的基礎上,倡導「善、正、靜、和、清、空」的茶道精神。
注①劉勤晉.茶文化學[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64
二.茶道緒論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茶是天地和合所生的靈物,是陰陽和合的精華所在。凝聚了天之精氣,地之靈氣,人之神氣的一種靈草。中國是茶樹發源地,中華茶道淵源流長,茶道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一,是儒、釋、道文化的結晶。陸羽《茶經》從神農講起,有五千年的歷史。「茶道」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僧、茶人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詩云: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道,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過程、飲茶即道是終極。茶道既可儀式化,也可生活化。《中國茶葉大辭典》對於茶道解釋為:「茶道。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活動。起自中國,傳到海外,並在域外形成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等。茶道之『道』,有多種含義:一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二指事理的規律和準則;三指技藝與技術。茶道強調環境、氣氛和情調,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
茶道既講形而上的精神價值,又講形而下的物質享用。《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沒有精神價值的指導,那麼茶道就失去了升華,流於低俗。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完美人格的塑造。
茶道形而上要達到自然、虛靜、養性這樣的道德升華,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時還要有形而下的茶具、茶藝、茶、水、火相和合,以及茶葉產地環境、飲茶場地空間,如何取水等等。
三.茶道本質
茶道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茶道之道不拘泥於某一家,因修行者追求不同而異,總觀為綜合之道。借品茗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第一是自然(道家思想)
自然是茶道之母,它來自於自然也回歸自然。這個自然不是指我們自然界,而是說自然而然,它就是這個樣子。朱權《茶譜》「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老子《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是虛靜(佛家思想)
虛靜是茶道之性。飲茶使人進入清虛之境界,無念,無相,無住的心境。茶禪一味則修心、靜慮而得到心靈的凈化。飲茶是講究虛懷若谷,靜以養身,虛以趣意,厚德載物的精神,海納百川的胸襟。
第三是養性(儒家思想)
養性是茶道之功。飲茶可修身養性,使人具有儉樸的美德。儉而不貪,不貪則廉,廉儉育德。陸羽《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與砥礪精神、清靜無為,道德高尚才能相匹配。能做到極儉清潔的人,肯定慾望會少一點,能控制自己。
四.茶道文化的特點
中華茶道是中華茶文化的核心。集宗教、哲學、美學、文學、琴棋書畫、插花、服裝、園林、建築等於一體。劉勤晉《茶文化學》茶文化是生活在華夏大地的中國人,三千年以來在發現、種植和利用茶作為食品、飲品、禮品、貢品和祭品的過程中,以茶作為載體,表達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各種理念、信仰、情感、愛憎等思想觀念的各種文化形態之統稱。
茶道文化的本質是其精神價值,「和合」是茶道之魂,亦是其最高精神境界,包括和生、和處、和立。從茶道文化精神價值的最高境界的「和」可分為以下四個特點。
(一)形而上與形而下相和合
茶道文化既要有形而上的精神價值的享受,亦要有形而下器物的物質享受,無器物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是空的,無精神享受,物質享受流於低俗。
取火候湯,燒水烹茶,無非是道。茶道形而上達到自然、虛靜、養性的道德審美與形而下的茶具、熏香、插花、空間裝飾、茶席布置等相和合。
(二)儉樸與修身相和合
儉樸與修身互為體用,儉樸是修身的實踐,修身的正心誠意是儉樸的指導。
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儉而不貪,不貪則廉,廉儉育德。儉德之人,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修身的目的是造就完美人格,追求實現人生價值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能克己,方能成己。
(三)自然與養性相和合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茶的清怡自然之性來體會人在修身養性中清芳純潔的工夫。在茶的中和、恬淡的性情當中來體認修身養性的實踐目標。
歷代茶道將品茗與人的道德修養聯繫起來,通過品茗的實踐促進人格修養的完善。通過採茶時節與人的生命節律相聯繫,認為茶能夠促進人適時修身養性,以達高潔意境。
(四)茶性與人品相和合
茶性與人品相聯繫,賦予了茶性高潔、儉樸、率真的精神意蘊,使茶品與人品相得益彰。茶性的清純、淡雅、質樸與人性的靜、清、虛、淡,兩者「性之所近」,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統一。
人和物是交感的,人與自然是感應的。好茶性剛耿,不因雜草而傷其本性,如正人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清廉自潔。唐代裴汶《茶述》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得之則安,不得則病。
五.茶道核心精神內涵
空生,乃萬物由空而之有,生生無息,以立後天地境界。空非具體,象帝之先,萬物之奧;大則涵天地,小則入微塵,無所不在,而似無在。
空生茶道以「善、正、靜、和、清、空」立其大本大根。守天地萬物本性之善,正朴清華之美。返樸還醇、清靜自然、和諧統一。以茶修性、修命,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神,修命即修身、修形,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形神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
茶人
和 清 空善 正 靜
善:七善法。
居善地,則順世適性以為安,利人濟物以為懷,故能無爭而自得也。心善淵,則清虛湛澈以為守,潛龍勿用以深藏,故能神鑒而自明也。與善仁,則與人為善以為修,仁慈普世以為用,故能天下偕同也。言善信,則法天無言以為教,四時有常以為則,故能萬方歸心也。政善治②,則能端拱無為而自治,化育萬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無名也。事善能,則因才器使以盡能,因德為用以盡性,故能無事而事自舉也。動善時,則時然而善發以為幾,與時偕新以為行,故能萬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也。
注②政,河上本作「正」,
本處為傅奕《道德經古本》作「政」。
正:茶人八正道。
靜:茶人清靜道。
和:和生、和處、和立。茶性中和,茶人和同。從茶之和,參悟人茶之和,人倫之和,人天之和。陰陽和合、周行不殆以為圓。
清:茶湯清而不薄,為清不破。茶湯清則萬象澄澈,遠則韻幽深,細潤。茶清、地清、器清、心清、氣清。
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心中無一物,天地自清寧;心中無一念,靈府自生神。
六.茶人八正道修習次第
愛國是一個茶人的基本道德準則,振興、推廣中華茶文化是茶人的責任。茶人八正道是從規範個人行為層面修習自我。正己正人,既要積極進取,又要潔身自好。以利於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茶文化。
茶人八正道:正見、正智(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茶人八正道
自律智慧覺悟
正語正見正念
正業正思維正定
正命
正精進
⒈正見
茶人要樹立正見,要親證。正確的見解,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一則文字知見,義襲於外,原不曾鞭辟著里,真參實悟;二則自逞意見,立異好高,標榜門戶,求伸己說。
茶人要根據正確的茶葉理論知識,樹立正知正見。真正地去了解茶,愛茶,不能道聽途說。習茶道最怕執著外景外相,一旦執著外景外相,將來終無所見,終無所得,終無所成。縱有所見,亦不過是從外而入,聞見之見,非豁然頓契,一徹盡徹之見;縱有所得,亦不過是日積月累填塞之得,非原泉混混,自得之得;縱有所成,亦不過是摹擬仿效,踐跡義襲之成,非超凡入聖,渾然天成之成。
茶人通過茶來修習自我,正知正見才會先建立起來。當有了正見的時候,後面的正智(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會連貫性的,像骨牌效應慢慢一起帶出來。
⒉正智(正思維)
為學之要,莫先於窮理。窮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當然,故行不謬。非謂取彼之理而歸諸此也。
茶人習茶,不盲從他人言說,依正見進行思維、分辨,如理地作出決定。在品茶時,應該暫時放下世間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顆謙虛的心、無染的心來品茶。故聰明須善用,用之反己自覷,洞識真我,方是真聰明。
⒊正語
《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茶人正語必須要離開四種不好的語言:
(一)妄語:說謊;
(二)兩舌:挑撥;
(三)惡語:粗話;
(四)綺語:花言巧語以及戲謔的話。
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絕不是茶人該有的。茶人應正確地表達講解茶,儀錶體態端莊。說話應該誠實、穩重、可靠,不詆毀他人的茶。不談論不利於民族團結,不利於國家的言論。茶桌前後保持良好的行為一致。
⒋正業
格物以修身為本,而修身則又以誠意為本,雖身有心意,不分先後,而誠意之功則先於正心。何則?以意知所發,始知有善不善。亦意有所發,始能誠於為善與誠於不為不善,正心時無是事也。是以誠意二字,為第一工夫。
茶人要堅守正業,正確的行為,正當的作為。不欺行霸市,不做假以名山名寨茶謀己私利,人為做舊、賣霉變茶說成老茶,不做違背國家政策的事,取財有道。儉而不貪,不貪則廉,廉儉育德。
⒌正命
茶人應以合法不損害眾生利益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正確的滋養性命,正當的生活,行清靜道。
⑴茶人因不當飲茶,飲茶過量而造成身體損傷。
⑵茶桌前文質彬彬,茶桌後生活無規律,各種不良的習氣。
⒍正精進
正語正業正命之後,應當一向精進,專著不舍,常行不退。摒棄名利的誘惑、煩惱、壞習氣。常以清靜心、恭敬心制茶、習茶。
學問最怕持志不堅,造詣不勇,欲進則不能果於力為,欲退則又有所顧惜,往往騎兩頭馬。因循荏苒,光陰一去,百年無再生之我,空自耽閣,雖悔何及!
學習茶道須窮理致知,反之於內,則識心悟心,實修實證;達之於外,則開物成務,康濟群生,夫是之謂「明體適用」。
⒎正念
心之能在思,有思有慮,則念起矣;無思無慮,則念寂矣。正念乃不妄、不虛、不自欺欺人,不生邪惡之心念,以柔軟心去實修實證。摒棄貪嗔痴,照見自我是否真的如實地修習茶。吳覺農先生曾說:「君子愛茶,因為茶性無邪。」
⒏正定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為外境誘惑而沉論、迷失。住心不亂、堅固、攝持,讓心能夠專註。借茶修定,而後靜、安、慮、得,內心恢復清靜,充滿光明。
七.茶人清靜道修持輯要
一切茶是苦,以慧觀照時,得厭離於苦,此乃清靜道。
一切茶無常,以慧觀照時,得厭離於常,此乃清靜道。
一切茶無我,以慧觀照時,得厭離於我,此乃清靜道。
萬苦貪嗔痴。品茶追求去苦澀而回甘,人生追求也是去苦澀。以茶之苦後回甘體悟斷除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諸行無常,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都生住異滅,剎那不住。每一款茶隨著時間而變化,每一口茶都是不同的滋味,每一壺茶都有無味之時而被丟棄。以茶之無常,體悟人生的無常,所有事物的運行都是無常變化。
諸法無我,一切世間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一個獨立、永恆的自性或實體。茶人無我觀要斷除永恆,主宰,唯一的我。一要破身見,只為自己,與眾生、與茶為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二要如實觀,不以聞見之見認知衡量茶的對錯好壞。三要追求清靜和自然。
致虛極,守靜篤。無常、苦、無我,這是無盡的煩惱苦海。以茶體悟之後,離常、離我、離苦,進入清虛之境界則不再背道而馳,不再顛倒夢想。身心柔軟不抓取,出離苦海得清靜。進入無念,無相,無住的心境,而得到心靈的凈化。
身靜則生陽,心靜則生慧,氣靜則生神,神靜則生精。人心本靜,其所以動者,欲致之也。欲富貴,則為富貴動其心;欲功名,則為功名動其心;欲財色,則為財色動其心;欲壽考,則為壽考動其心。無所不欲,則無所不動。檢點病痛,全在有欲!及其無欲,何動心之有?故宋儒有去人慾存天理之教。
茶人藉由茶之淡泊、清純、自然、樸實而修身養性,完善茶人之清靜、節儉、謙和的人格。彰顯真、善、美的精神追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人藉由茶追求人格的完善,奉行積極的、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了悟真理實相,遠離顛倒夢想。個人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八.三清茶法儀軌要領及範式(略)
三客一主定四方,三清歸一合為道,故曰空生茶道三清茶法也稱三三茶法、茶席。
陸羽《茶經》煮茶用具風爐的設計,採用《周易》中的象數原理,風爐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爐有三足,足有三窗,中有三格。風爐的一足上鑄有「坎上巽下離於中」的銘文。另一足上鑄「體均五行去百疾」。道家養生學有一大原則為「取坎填離」。坎代表水,巽為風,離為火。三者相生相助,以茶協調五行,體現中道思想。陸羽以「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為指導思想創造鍑,體現儒家的時中精神及人格理想。
沏茶、飲茶乃金木水火土和合而生。大道唯生,無生不足以為道也。大生唯仁,不仁不足以為德也。陰陽交而得中,中則和,和則生。陰陽相交而所生之中,即三也。三複交而生,交交不已,則生生不已。
人以三為和、杯以三為品。道化三清,三清合體則為道。一氣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天地不交,則萬物不生,乾坤不交,乾坤或幾乎息矣!
事茶一人守中以為和,合為四方以為地,形如口。《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道合。
九.泡茶要旨
松、靜、沉、透、空
松:泡茶為松不破。身體動作不僵硬,精神不緊張。
身體放鬆,不是完全鬆弛、鬆懈或鬆散無力,而是松而不懈、松中有緊、緊而不僵。精神放鬆是要消除情緒上的緊張、煩躁,使身心處於平和狀態。
靜: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靜則神藏,燥則消亡。
靜者心之本體。保持心如如不動。呼吸做到「深、長、細、慢、勻、輕」。靜中靜易,動中靜難。靜在動中檢驗,動而不失其靜,乃為得力,反覆體驗,又止於虛而已。且靜亦須虛,方是靜本色。茶事活動中,人要心靜,環境要幽靜。
沉:坐要穩、氣要沉。
一要肩、肘、腰、胯都要沉下來,力沉下盤。二要心態平和,沉著冷靜。
透:行茶手法勁透入骨。
所謂手法,無非就是比例、平衡、節奏、對比、連貫、協調、氣韻、呼應這些元素的運用。
空:無我乃空。不執著於恆常、恆有,不執著於自性妄執。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一要一切茶事為呈現茶,而不是為表現我能我是。二要靈活根據具體情況泡茶。三要追求達到空明澄澈之境。天地萬物與吾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
「為無為,事無事」,沖泡流程要簡而精、動作幅度不可誇張。看起來沒有做什麼事情,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都做好了。
「味無味」,倡導平淡的人生態度和審美趣味。不執著於茶湯的滋味,不執著於恆常、恆有。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南懷瑾曾說:「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本來的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
十.茶湯要旨
活、芳、甘、輕、清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茶與水,相輔相成。選水之標準亦是茶湯之標準。彰顯茶人沖泡之工夫。
活:
水源要「活」,茶湯要「活」。泉水不活,食之有害。茶湯不活,飲之滯礙。
蘇軾《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
芳與甘:
泉水芳甘則茶湯芳甘顯。
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中寫道:「甘,美也;香,芳也。」「味美者曰甘泉,氣芳者曰香泉。」「泉惟甘香,故能養人。」「凡水泉不甘,能損茶味。」
輕:
水體要輕,茶湯以輕為美。輕則氣易動,氣動則身之充也。輕清之氣,上浮為天。
水的比重越大,說明溶解的礦物質越多,茶湯發暗、獃滯、苦澀增強。茶湯輕則口感團、滑、潤。
清:
水質要清,潔凈無瑕。水清則無雜、無色、透明、無沉澱物,最能顯出茶的本色。
茶湯清而不薄,為清不破。茶湯清則萬象澄澈,遠則韻幽深,細潤。
地不僻則不清、茶不潔則不清、器不和則不清、心不靜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有形有象皆可入其中。
十一.行茶手法九式
燒水、凈具、取量、投茶、醒茶、潤茶、浸泡、出湯、奉茶
十二.坐姿十要
身要正、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彎、腋要虛、胸要舒、背要順、腰要塞、臀要斂、腿要曲
十三.制茶及行茶修習次第
⑴感知天地,順應自然。
⑵法於天地,調和陰陽。
⑶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以上探討望乞正
本文經由本人習茶之修習體悟及彙集資料所得寫成
二零一七年八月八日歲次丁酉王昱修定於善知識茶舍
參考文獻
吳覺農.茶經述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陳椽.茶業通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阮浩耕.中國古代茶葉全書[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劉勤晉.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丁以壽.中華茶道[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蕭天石.道德經聖解[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甄隱.儒家內聖修持輯要[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
古敏.中國古典文學薈萃(易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釋印順.般若經講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
張立文,中華和合學與當代茶道文化的精神價值[J].文化學刊,2017(07):17-22
TAG:善知識茶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