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援將軍:若下一場戰爭來臨,我們能否避免前人犯過的錯誤?
文/羅援
截止昨天,我關於1979年保衛南疆作戰文章的「四薦」已經由網路媒體全部推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第一薦是力薦《共和國新一代戰將從這裡走來!》,反映南疆作戰中淬鍊出來的共和國新一代戰將的傳記文學,從正面謳歌了從這場戰爭中衝殺出來的叢林之虎;
第二薦是《泣薦:軍旗下的紅十字》,從一個參戰的醫務工作者的角度反映了這場戰爭的可歌可泣;
第三薦是《淚薦:失敗中的真英雄》,從反面思考了這場戰爭留給我們的教訓;
第四薦是《悲薦:生死二十八天》,從一個野戰軍的參戰經歷全景式地展示了這場戰爭的悲壯。
「四薦」雖然切入的角度不同,有的是壯烈,有的是悲烈,有的是慘烈,但有一「烈」是不變的,那就是「忠烈」。槍林彈雨,血墓凄風,殺聲震野,義薄雲天,軍旗獵獵,忠魂浩蕩。
四十年了,往事回首,仍然熱血沸騰,淚雨瓢潑,不能自已。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忘記了英烈就意味著忤逆。
我們歌頌英雄是為了學習英雄,我們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愛國、衛國、強國是我們幾代中國軍人血脈相傳的軍魂。
我推薦的這幾篇文章發表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許多網友的跟帖非常感人,催人淚下。
在淚中,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在淚中,對教訓的反思更加深刻;在淚中,對下一場戰爭的準備更加紮實。
不必苛求前人,想想自己吧!如果下一場戰爭來臨,我們能否像南疆作戰的英雄們一樣義無反顧,英勇殺敵?我們能否避免前人犯過的錯誤?
歷史在這裡思考。戰爭不相信眼淚和唏噓,戰爭只相信實力和思考。
這也許是這幾篇文章作者共同的寫作動機,這也恰是我推薦這幾篇文章的真實用意。
這是羅援將軍近日在廣西靖西烈士陵園參加祭奠活動
在這裡,請允許我代表老兵們向文章的作者和作者描寫的英雄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這裡,也請允許我談談我讀過「四薦」文章後的感想和啟示。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管窺之見,也許教訓談得多了一些,重了一些,側重某戰略方向。但知恥而後勇,為了下一場戰爭的勝利,我們必須學會思考:
一、對戰爭的思考
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觀點必須服從於政治觀點。任何企圖使政治觀點從屬於軍事觀點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1979年保衛南疆作戰「以劍代筆」的政治色彩更加濃厚。
首先,是從國際戰略格局來看,「我們必須要聯合起來,一起來對付蘇聯那個王八蛋」(李光耀轉引自鄧小平語)。反對當時的蘇聯霸權主義,打擊越南地區霸權主義,支援柬埔寨的反侵略戰爭。
其次,是需要為即將開啟的改革開放創造一個良好的外交局面和安全穩定的邊境環境。
再次,當時中國剛剛結束十年內亂,軍隊能否交出一份合格的政治、軍事答卷需要實戰的考驗、學習和鍛煉。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一次有限度的懲罰作戰實屬必要,任何對這場戰爭進行非議的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
但根據我軍「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作戰原則,這仗打得還是略顯準備不足,倉促了一些。
1979年2月17日開戰,1978年底作戰部隊才進入戰備狀態。
一些部隊未經充分的戰爭動員、臨戰訓練就直接從生產基地倉促上陣;一些連隊臨時補充的新兵竟然達到三分之二,許多戰士未佩戴鋼盔。
雖然在戰略指導上提出「殺雞用牛刀」,但由於某些部隊指揮不力,協調不周沒有形成兵力、火力的絕對優勢。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我軍仍然保持了高昂的鬥志,英勇獻身的精神,湧現了大量英模人物。
在這場烈火硝煙中也走出了張又俠、李作成、廖錫龍、何其宗、劉粵軍、趙宗岐、蒙進喜等新一代戰將和大批戰鬥骨幹,他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厚望,不愧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事實證明,軍隊要時刻準備打仗,要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軍隊建設的第一要務,隨時準備上戰場。
訓練的「落差」就意味著戰時的「落敗」,裝備的「代差」就意味著戰士的「代價」。空話、套話、官話除了佔用時間,形成不了戰鬥力。不能打勝仗,一切歸於零。
平時,口號喊得再響,忠心表得再靚,打起仗來,開不動,打不勝,就是最大的失職和不忠。
二、對戰備的思考
保衛南疆作戰總體來說是勝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部隊能打成這樣不容易,評論這場作戰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但這場作戰我軍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可以說是慘勝。
從教訓的角度來看有幾點思考:
一是在思想上不能輕敵。在這次作戰中有的部隊在作戰爭動員時,竟然輕巧地說,「三天結束戰鬥」,越南兵沒有什麼戰鬥力,「一打就跑」,「一掃而光」,「各師在這次戰鬥中都要活捉2000名俘虜才算完成任務」。
聯想到現在我們的一些軍事專家在談到未來作戰時也掉以輕心地說,「幾小時結束戰鬥」,「朝發夕至」。
這又讓我們聯想到毛澤東說的一句話,「滅此朝食的氣魄是好的,但滅此朝食的計劃是不可行的。」
在戰前,我們還是要從最壞的情況著想,把困難想得多一點,把敵人想得強一點,多準備幾套方案,才會多幾分勝利的把握。
二是戰場準備要充分。在這場作戰中,一些指揮員沒有經過認真縝密的戰場勘察,對當面的敵情、地形、氣候條件沒有瞭然於胸,對當面之敵的作戰特點、民情民俗的複雜性、特殊性不甚了解,在主攻方向、助攻方向、突破點的選擇上有時與事實相違背。正如劉帥所言,如果「五行不定,必定輸得乾乾淨淨」。
聯想到現在,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戰區能否把戰場建設好,軍種能否熟悉未來戰場,訓與戰如何有機鏈接,戰區與軍種如何溝通磨合,這些都是新的課題。
三是臨戰訓練一定要有針對性。這次南疆作戰,一些部隊從新兵下連到參戰為止,只有不到40天的時間。顯然,在不到40天的時間裡使一名新兵從不會打仗到會打仗是不切實際的。
而許多部隊的訓練內容針對性又不強,新兵仍然在按部就班地進行隊列訓練,老兵也缺乏山嶽叢林地適應性訓練和指揮協同訓練。
聯想到現在,一些部隊在訓練時還是在搞形式主義,花拳繡腿,不是練為戰,而是練為看。
即便搞了一些「紅藍對抗」,也是「解放軍打解放軍」,假想敵沒有按假想敵的作戰思想、作戰序列、作戰裝備從難從嚴從實戰需要出發參與對抗。
三、對作戰指揮的思考
一是指揮員的作戰思維要跟上形勢的變化,主客觀不能脫離。在這次作戰中,一些指揮員仍然在按照境內與國民黨軍作戰的思路籌劃境外的熱帶山嶽叢林地作戰。
一些作戰計劃不符合於作戰實際,任務規定不合理,或者當作戰實際發生變化時,又沒有及時調整、修改作戰計劃。
二是計劃協調必須縝密周到。在這次作戰中,一些指揮員和作戰機關的作戰計劃不夠細緻,包括本建制內的協調,與友鄰的協調,步炮協調,作戰部隊與後勤部隊的協調,軍民之間的協調等等,經常出現誤傷誤判,接合部出現空白,被敵趁虛而入的現象。
尤其是在下達撤軍命令後,一些部隊未將戰場優勢轉化為絕對勝勢便倉促後撤。以致造成敵人死灰復燃,給我造成嚴重損失。
三是指揮體系必須優化。在當年基層指揮員缺乏作戰經驗的情況下,上級單位下派指揮人員加強指揮是必要的,但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增加指揮層次、搞雙重指揮。
「指導組」的功能是「指導」,而不應該是「指揮」,畢竟本級指揮員更了解自己的部隊,他們是作戰勝負的第一責任人,要給他們更多的主動權。
四是前線指揮員應該有更多的臨機處置權。在保衛南疆作戰中一些指揮員不能依據戰場的情況變化,敵變我變,實施堅定、靈活的指揮,將按級指揮與越級指揮結合起來。
聯想到我們現在的指揮員,是否了解自己的部隊?是否熟悉配屬給本部隊的裝備?是否了解自己未來作戰方向的敵情?是否了解未來戰場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是否天天泡在部隊和作戰室里研究、充實、調整未來的作戰方案?
這五個問號應該成為考核現代指揮員的剛性指標。
四、對戰術的思考
通過對這次作戰的反思,有幾點給人印象以特別深刻之處:
一是要狠抓識圖用圖能力。這次作戰許多部隊走錯路,報錯位置,貽誤戰機,打敗仗都源於不會識圖用圖。在山嶽叢林地作戰,不能確定自己的站立點,不能識圖,不能按方位角行進,無異於盲人走夜路,只能是瞎闖。
二是通訊聯絡必須通暢。這次作戰,有些部隊要麼報務員掉隊,要麼報務員傷亡,要麼電台出故障,要麼譯電員出現問題,屢屢造成上下、左右通聯中斷的現象,給部隊造成很大損失。
三是偵察必須到位,做到知己知彼。這次作戰,一些偵察分隊由於業務能力不強,沒有提供及時、準確的情報,沒有起到尖兵的作用而貽誤了戰機,或者造成上級的誤判。
四是小分隊戰術必須嫻熟。這次作戰,一些部隊造成傷亡是由於小分隊作戰缺乏相互協調、交替掩護的意識,突擊兵力、火力與機動經常脫節。特別是對逆境中的退卻作戰缺乏訓練和預案。
聯想到現在,我們若在美國將GPS關閉的情況下,能否會使用我們自己的北斗定位,在通信網路中斷的情況下,有無替代手段?偵察兵能否具備特戰手段?
在現代條件下,小分隊將如何作戰?進攻時主攻與助攻,正面進攻與穿插、迂迴、包圍、伏擊能否有機結合?防禦時陣地狙擊、反衝擊與陣前出擊能否有機結合?
如何聯合作戰?如何空地一體作戰?如何步、坦協同作戰?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
五、對戰勤的思考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已經意識到「現代戰爭就是打後勤」,結果在保衛南疆作戰中仍然吃虧在後勤,後勤成了作戰的軟肋。
後勤支援部隊要麼直接成為敵人襲擊的對象,傷亡人員不亞於作戰部隊;要麼後勤支援部隊被阻隔在後方,造成作戰部隊處於彈盡糧絕的險境。
在這次作戰中,單兵的負荷過重,耽誤了部隊的機動速度,但打到敵人的縱深,如果後勤脫節,部隊同樣也會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
衛勤也是這次作戰中暴露出來的一個突出問題。在異國他鄉作戰,沒有血庫,醫療條件簡陋,醫療器械不足,野戰醫院難於開設,經常斷水斷電。
前方、後方之間的運輸生命線漫長、崎嶇,傷員經常在後送路途中犧牲。
今後作戰,很可能是背水作戰,渡海作戰,兵力和裝備前送後運的問題,在敵占區籌糧籌血的問題,裝備的維修問題,單兵攜行量以多少為宜的問題。
特別是在信息化作戰條件下電子對抗的問題,都需要儘早訓練,儘早籌劃。
六、對戰後善後工作的思考。
「和平」只是兩場「戰爭」之間的間隙,「戰後」只是「戰前」的一個前奏,把「戰後」的事情處理好,就是最好的「戰前」動員,軍人們就可以義無反顧、毫無後顧之憂地去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軍人的「後顧之憂」主要包括烈士的安葬、失蹤軍人的處理、烈屬的撫恤、傷殘軍人的優撫、參戰人員的優惠政策……等等。
在保衛南疆作戰中,由於當時的經濟條件、政策水平,遺留了許多棘手問題,至今給參戰老兵和各級政府帶來了困擾,我們應該引以為鑒,不要再發生「軍人流血又流淚」的現象。
在這次作戰中還出現了一個對待戰俘的問題。毫無疑問,軍人要講氣節,我們主流的宣傳導嚮應該是大力倡導「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和在保衛南疆作戰中湧現出來的448團332位烈士,這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式的英雄人物。
但對於那些已經陷入彈盡糧絕,生理上已經陷入無力反抗的絕境,而且已經做了最後努力而被俘的戰俘,也要與主動叛變投敵的「變節分子」有所區別。凡是沒有出賣組織、出賣戰友、出賣秘密的軍人仍然是敗仗中的真英雄。
以上,是我「四薦」後的感言。
這是一段以血染紅的風采,這是一段以命換來的教訓。
我認為,凡是真心想打仗,立志打勝仗的軍人,而不是口頭喊打仗,一打即潰的趙括式的軍中渾渾。
凡是真正落實領袖指示,「讓軍人成為社會最尊崇的職業」,而不是把指示當作官樣文章、口頭宣言的軍地官員們,都應該好好讀讀這幾篇文章。
各級軍隊指揮院校都應該將保衛南疆作戰中的典型戰例在教學中復盤,好好研究研究如果我們身臨其境應該怎麼辦?我相信在我們感動的同時還會有所感悟。
當然,對於這場戰爭由於各人立場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有一派是雷打不動的,這就是正派。
凡是為國上戰場的人都應該得到尊崇,凡是為國獻身的人都應該得到尊敬,凡是為國做出犧牲的家庭都應該得到尊重。這是正派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遺忘了英雄的民族是數典忘祖的野蠻之族,辱罵英雄的敗類是喪盡天良的雜碎。
英雄是我們時代的標杆,是我們民族的楷模,是我們永遠不倒的旗幟。讓我們永遠謳歌英雄,讓我們踏著英雄的足跡繼續前進吧!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血染的風采!
這是羅援將軍近日在廣西靖西烈士陵園參加祭奠活動敬獻的花圈
在保衛南疆作戰中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羅援
TAG:環球風雲補壹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