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還能差點滅掉燕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還能差點滅掉燕國?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對此,燕王喜派遣大臣栗腹和趙國訂立盟約。栗腹回國後,表示趙國的主力已經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中損失殆盡了,所以這是一個進攻趙國的良機。由此,燕王喜決定對趙國趁火打劫,派栗腹帶軍攻趙,趙國派廉頗率兵抵禦,栗腹遭斬,廉頗趁勢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派任命將渠議和,趙國聽了將渠的調處,解除了對燕國的包圍。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還能差點滅掉燕國?換而言之,已經是元氣大傷的趙國,為什麼還能擊敗入侵的燕國大軍,甚至還反手包圍燕國都城呢?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還能差點滅掉燕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首先,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一統天下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又發動了邯鄲之戰。雖然沒有攻破趙國的都城邯鄲,但是,此戰依然讓趙國付出了慘重的傷亡。在此背景下,燕國出動了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命栗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面對燕國大軍,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栗腹,俘虜了卿秦、樂閑。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還能差點滅掉燕國?

在此基礎上,廉頗率領趙國大軍又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經此一戰,趙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為信平君,並任假相。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趙國因為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而元氣大傷,但是,經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在軍隊的戰鬥力依然遠勝於燕國。進一步來說,趙國大軍雖然被秦軍擊敗,但是,秦軍的作戰水平無疑是戰國七雄中最高的。在和秦軍的長期作戰中,趙軍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今,雖然在數量上不如燕軍,但是因為戰鬥力上的領先,所以能夠打退燕軍的進攻。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還能差點滅掉燕國?

另一方面,趙國大軍擁有廉頗這位名將來指揮,而燕軍的將領已經不是樂毅這樣的名將了。就廉頗來說,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封為上卿。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於諸侯。長平之戰前期,廉頗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後為趙括所取代,致使長平之戰慘敗。由此,對於廉頗來說,是和白起、王翦、李牧一個水平的名將。在此基礎上,趙國不管是將領的水平,還是士兵的戰鬥力,都明顯高於燕軍,這是趙軍可以以少勝多的關鍵。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還能差點滅掉燕國?

最後,對於趙國來說,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中,因為上下一心,也即強大的凝聚力,所以擊退了秦軍。這不僅鼓舞了趙國將士的士氣,也讓趙國將士之間更加團結。並且,燕國對趙國趁火打劫的行為,自然也讓趙國將士同仇敵愾。《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面對燕國大軍的進攻,趙國將士「哀兵必勝」,而燕國則輕敵大意。當然,因為秦國的牽制,廉頗率領的趙軍最終同意了燕國的求和,從而沒有進一步消滅燕國。此外,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奪取了武遂和方城。在趙國逐漸恢復元氣,又多次進攻燕國,導致燕國屢戰屢敗。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 的精彩文章:

陝西省一個縣,人口僅7萬,建縣歷史超100年!
襄陵之戰:魏國和齊國再次較量,結果誰贏了?

TAG:情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