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神與山崇拜的薩滿文化內涵

山神與山崇拜的薩滿文化內涵

(拜山神)

編者註:王松林、田佳訓提供的《薩滿文化和中華文明》,原文比較長,所以我們分為幾個專題發表,已經發布的文章有:

2月18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論與北方薩滿神系》。

2月19日發表文章《薩滿聖壇上的女神王國》。

2月20日發表文章《薩滿「多層天穹」觀與「三界」說》。

2月21日發表文章《「三魂說」與薩滿魂化觀念》。

2月22日發表文章《「靈魂飛翔」與薩滿脫魂術》。

2月23日發表文章《觀氣——薩滿原始氣運觀念》。

2月24日發表文章《「火練金神」與薩滿鍊氣功》。

2月25 日發表文章《薩滿神判觀念與卜筮、占夢術》。

2月26日發表文章《薩滿神歌——高深莫測的語言魔法》。

2月27日發表文章《薩滿神諭的內容與形態》。

2月28日發表文章《薩滿面具的分類與原始功能》。

3月1日發表文章《鄂倫春族薩滿神偶與神像》。

3月2日發表文章《錫伯族薩滿驅邪的心理療法》。

3月3日發表文章《薩滿服飾功能結構與象徵符號》。

3月4日發表文章《薩滿神帽造型類別及象徵意義》。

3月5日發表文章《薩滿神鼓、法器種類及應用》。

3月6日發表文章《薩滿選徒、授技與承襲儀式》。

3月7日發表文章《神樹崇拜與滿族的神桿祭祀》。

3月8日發表文章《動物崇拜——原始氏族生存意識的反映》。

3月9日發表文章《鄂倫春族鹿崇拜民俗與藝術》。

3月10日發表文章《古代民族的熊崇拜與圖騰意識》。

3月11日發表文章《「熊節」——奇異的北方薩滿祭俗》。

3月12日發表文章《北方民族的「骷髏神」——不可思議的祖先神崇拜》。

3月13日發表文章《「神狼」形象及其原始文化內涵》。

3月14日發表文章《滿族薩滿祭祀的氏族保護神》。

3月15日發表文章《薩滿祭類祭程的上古遺風》。

3月16日發表文章《原始部落的薩滿雪祭大典》。

3月17日發表文章《薩滿鷹祭與滿族鷹舞》。

3月18日發表文章《清代宮中祭祀與「堂子祭」》。

3月19日發表文章《薩滿「家祭」與滿人祭祖》。

3月20日發表文章《大地崇拜的古俗與地神祭》。

歡迎大家共同學習和討論,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山神與山崇拜的薩滿文化內涵

「山神」崇拜,是北方民族薩滿信仰的重要觀念之一。與山神崇拜有關的文化現象,包含山神觀念、山神形象、山神名稱、祭山場所、祭山儀式,等等。山神觀念是以人的意識形態表現的,是蘊藏在人們心靈中的文化現象,它屬於薩滿信仰自然崇拜的深層次結構。山神形象、名稱及祭山場所是以物質或物化形態表現的,它屬于山崇拜文化叢的表層結構。祭山儀式是以人的行為活動方式表現的,它屬於山崇拜文化的中層結構。

原始薩滿觀念意識的萬物有靈,是山峰、巨石崇拜,以及由此衍生的山神崇拜的原始出發點。萬物皆有靈,山也不例外,特別是原始森林部落,往往把自己的圖騰神化,奉之為山神。山神觀念形成之後,又不斷地發展變化,形成多種類型的山神觀念。

(鄂倫春薩滿孟金福率族人叩拜山神)

(一)山神的類型

1、司禽獸之神

司禽獸之山神觀念是最早的山神觀念。山林中棲息著眾多的飛禽走獸,然而,每次狩獵並不是都能如願以償,有時獵獲較多,有時則很少,甚至一無所獲。但獵人並不仔細考慮獵獲多與少的真正原因,而認為是山神作用的結果。在他們看來,山林中的禽獸都是山神掌管的,每次出獵能打多少禽獸,取決于山神的喜與怒。山神高興時,獵人就能滿載而歸,不高興時則空手而回。因此,獵人出獵前要祭祀山神,祈求保佑狩獵順利;狩獵歸來後要以獵物祭祀山神。這種觀念長期保留在北方狩獵民族中。如鄂倫春人認為,山神「白納察」專司禽獸,每次入山狩獵,無論獵獲多少,也無論獵獲什麼野獸,全憑山神賜給的運氣。獵人每次經過刻有山神形象的樹時,都要象對長輩一樣給山神裝煙、叩拜和敬酒。打到獵物時,要給山神上供,用血塗神像嘴部,以示謝意。鄂溫克人同樣崇拜信奉山神,認為山神對所有動物有絕對的支配權。如果山神不高興、不願意,任憑一個再好的獵手也不會打到野獸。所以每當獵人打到第一隻獵物後,總是先要用它來敬祭山神。只有這樣,山神才能保佑狩獵豐收。司禽獸是山神最初、最主要的神職,中國許多民族都保留了這一山神觀念的遺存。

2、司雨水之神

巍巍青山,高聳入雲。林深草密,生機盎然。山上林間,鳥獸奔突。林濤洶湧,風高霧障。居住在山林的古代氏族,身處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早晨常常雲霧繚繞,傍晚每每細雨紛飛。每逢下暴雨前,山上黑雲滾滾,似乎雨雲是從山中升起的。許多大山峽谷之間,泉水淙淙,瀑布飛瀉。原始人類難以理解雨水的成因,以為天降大雨是山泉水被吸上天空再噴洒下來,於是相信山神有興雲播雨之神職。《荀子勸學篇》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禮記祭法》稱:「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尚書大傳·略說》云:「山,……出雲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由於古人以為雲雨與山有關,故古代傳說中的許多山神,都被賦予司雲雨之神性。《山海經·中次三經》謂和山之神「泰逢神動天地氣也。」郭璞注云:「言其有靈爽能興雲雨也。」其意即山神泰逢能興風雨。又,《中次八經》稱先山之神計蒙「出入必有飄風暴雨」,亦即渭計蒙神為司風雨之神。山神能興風雨的觀念促使上古人們祭山求雨,當遇乾旱,需要雨水之時,便上山祭山神,祈求降雨。在甲骨卜辭中,有不少祭山求雨的記載,這表明殷人也相信山神有行雲播雨的神職。作為司雨水之神的山神觀念,當是在農牧業生產形成之後產生的,只有在此時,人們才會意識到雨水的重要性,才會觀察高山與雨水的關係,才會相信山神與雨水有關,才會去祭山求雨。

(山祭)

3、司鬼魂之神

靈魂不滅觀念產生後,先民相信人死後靈魂離開軀體而繼續存在。而死者的靈魂究竟到何處去呢?在圖騰崇拜盛行的時代,氏族人相信人死後靈魂返回圖騰聖地,等待著再次投胎轉世。這些圖騰聖地往往和靈山聯繫在一起,山神兼有司鬼魂之神職。這種原始人類的觀念意識,普遍存在於古代民族之中。《後漢書·烏桓傳》說:「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三國時期的烏丸、鮮卑人,也有「死者神靈歸赤山」的葬俗。《三國志·魏書》載:「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貴兵死,斂屍有棺,始死則哭,葬則歌舞相送。肥養犬,以采繩嬰牽,並取亡者所乘馬、衣物、生時服飾,皆燒以送之。特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乎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如中國人以死之魂神歸泰山也。至葬日,夜聚親舊員坐,牽犬馬歷位,或歌哭者,擲肉與之。使二人口頌咒文,使死者魂神徑至,歷險阻,勿令橫鬼遮護,達其赤山,然後殺犬馬、衣物燒之。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畢皆燒之。」昆崙山是軒轅黃帝族的靈山,《楚辭·天問》記載有「鯀死後魂靈一路奔向昆崙山」的神話傳說。黑山是契丹人奉祀的神山,傳說黑山神專司契丹人的「魂魄」,人死後「魂皆歸此山」。故每年冬至日,要「屠白羊白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每歲是日,五京進紙造人馬萬餘事,祭山而焚之。俗甚嚴畏,非祭不敢近山。」直到道家那裡,仍以「六天鬼神之宮」的羅豐山為鬼魂所歸的幽冥之地。

4、保護神

不少民族的山神神職眾多,既司禽獸,又司雨水,同時又管理莊稼、樹木,有些甚至還認為山神主宰生育和人間禍福,使山神成為村寨或地區的保護神。甚至連薩滿也有自己的神山。據滿族神諭載,古時薩滿要長途跋涉上千里,到位於黑龍江出海口的「薩滿山」,採集神山之石配飾,如此方有神力。

中國各民族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山神觀念,其中司禽獸之山神觀念當是最早的,保護神之山神觀念當是較晚形成的。山神形象則是在山神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先有山神觀念,然後才會塑造山神形象。山神形象是物質化的,屬於山崇拜文化的表層文化。根據北方各民族的資料來看,作為氏族保護神的山神形象,也可以納入薩滿原始信仰之中。

5、祖先神

北方民族有以山為祖的宗教信仰。曾居住在大興安嶺的拓拔鮮卑先世,在山上「鑿石為祖先之廟」。實際上是把養育拓拔族鮮卑人的神山當作祖先來奉祀。北魏皇帝曾於公元443年,派大臣祭祖,在大興安嶺名為噶仙洞的石室牆壁刻石祝文,祭祀祖先之聖山。契丹人祭山,尤重木葉山和黑山,相傳木葉山是其祖廟所在,黑山神則被視為掌管契丹人魂魄的祖先神靈。

滿族故事家傅英仁老人,講述過一個叫《神石》的故事:石頭老人幫助那木都魯人在神石寶地上生活,用神石打敗了貝勒王,使大家都過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為了紀念這位老人,人們年年祭祀石頭神像,稱他為「石頭瑪發」,為了鎮妖除邪,家家戶戶都在院里放上幾塊神石。在《桂花嶺》的故事中講:一個名叫桂花的姑娘為拯救住在山溝里的鄉親們,不怕千難萬險,翻過七七四十九座山,跨過七七四十九條河,找到了白鬍子老頭,借到開山斧,登上石門頂,高舉金斧劈開了石門,但她自己被碎石埋在下面。人們為了紀念她,把石門山改叫做「桂花嶺」。赫哲族神話《鎮妖石》講述:部落里的少年莫日根為了驅除妖魔,歷經艱辛,來到抓吉山,從山峽神處求得鎮妖石,返回故鄉,用鎮妖石戰勝勒妖魔。類似這樣的山石神話,在赫哲族中還有《德勒乞瑪發》、《街津山》、《七女峰》、《望夫石》等傳說故事。

(二)山神的形象

山,是最早的山神形象。人們崇拜山神、祈求山神的最初始方式,是直接向山祭祀、祈拜。北方先民將長白山視為「聖山」,而後有了白山主或長白山神,再後有了金國和清朝皇帝的昭封。中原大地上,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和北嶽恆山之神的最初形象也是山本身。傳說黃帝祭八座靈山,都是親自登神山祝祭。《尚書·舜典》記載:舜為了祭山神,曾巡祭岱宗、南嶽、西嶽、北嶽諸山,並「望祀名山川」。這說明上古時代祭山神可以直接到山上祭祀,也可採取「望祀」的形式,而山本身就是神靈的化身。另據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考證,殷人求雨也要祭山神。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千里跋涉,望祀長白山,並頒旨封禁長白山,保護滿族發祥地祖靈聖山。

以石或石堆象徵山神是山神形象的次生形態。蒙古族「祭敖包」是最典型的代表。

鄂倫春族奉祀的「白那恰」(山神),是將山林中的一棵高大古樹,在上面畫個臉形,用紅布遮蓋,獵人過此都要祭拜。以樹作為山神象徵也是山神形象的次生形態,北方蒙古人「祭敖包」,在石堆上插樹枝應屬於同樣習俗。

動物。根據各地歷史資料記載,北方不少地區的山神形象,或為動物或為半人半獸,這是從古老的圖騰崇拜衍生而來的。遼寧、黑龍江省一些地區的山神形象為虎。遼寧《海城縣誌》載:「本縣東部多山,供奉山神,以鎮虎狼及諸猛獸。……或曰,山中居民稱虎為山神爺,而立廟祀之。」遼寧省《義縣誌》稱:「山中居民或畏虎,遂稱虎為『山神爺』,而立廟祀之。」黑龍江省《雙城縣誌》載:「山中居民最畏虎,遂稱虎為山神爺,而立廟祀之。」黑龍江省《寶清縣誌》亦載:「山中居民最畏虎,遂稱虎為『山神爺』,故立廟祀之。」

半人半獸。《山海經》中有不少半人半獸的山神,如《中次三經》:「和山,……古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中次八經》:「光山,……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海外北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這些顯然都是由圖騰演化的山神。

人形化山神。有的山神則完全以人的形象出現,具有人格和人性特徵。在人形化山神中,女性神應當是較早的,它是母系社會的主角——婦女的折射。在古代女山神中,完全人形化的,有一個巫山神女。古籍稱,巫山神女為瑤姬。《集仙錄·雲華夫人》稱她變化多端,能化作石頭,能化為雲雨,能變作游龍,能變為飛翔的鶴鳥,「千態萬變,不可親也。」在後世文人的筆下,瑤姬被描繪成一位絕代佳人。

男性山神的出現似晚於女性山神。通古斯語族的各民族崇拜的山神形象,都是一個慈祥的老年男性。蒙古族崇拜的山神,也大都是老年男性。不少民族的山神還有妻室。由此可見,中國各民族歷史上的山神形象不一,有的為自然的山,有的以石或石堆,有的以樹,有的以竹筒,有的以龍虎或半人半獸,有的為人形。誠然,山神形象的發展變化是複雜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自然的山嶽是最早的山神形象,人形化的山神是較晚時候形成的。

生活在大小興安嶺地區的通古斯語族古代先民,普遍有祭祀山神「白那查(恰)的傳統民俗。他們認為,山林中的萬物都是由這位神靈主宰的,只有虔誠地供奉他,狩獵才會有奇獲,並且可以保佑獵人自己。《鄂溫克民族風情》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鄂溫克部落有一位酋長,有一天他率領部眾進山圍獵,他們把二百里的大山團團圍住了。但是天色已近黃昏,酋長決定停止縮小包圍圈,讓獵人們就地休息。夜間酋長讓獵人們估算可以獲得多少獵物,但誰也估計不出來。這時有位老人說:我們今天圍住的鹿、狍子、狼等動物各有多少只,把具體數目都講了出來。酋長聽了以後說,剛才老人講的數目請大家記好,明天圍獵後好對個數,看究竟對不對。第二天圍獵結束後,一清點獵獲物與老人所說的完全一致,酋長感到十分驚奇,自問老人講的數目字為什麼這麼準確呢?於是請出老人詢問此事原由。此時,那位老人己端坐在一顆大樹下,過了一會兒,老人不見了。獵人們無論怎麼找也沒有找到這位老人蹤影。這時候,酋長和眾獵人才醒悟過來,這就是山神啊,是一切野獸的生宰神啊。酋長就立刻在那棵大樹桿上,刻出了剛才見到的那位老人的畫像,並以獵獲的最好的獸肉獻祭。從此以後,在鄂溫克人出現了「白那查」神偶崇拜意識形式。族人進山行獵途中,凡是遇到高大的山峰或懸崖峭壁、參天古樹,都認為是「白那查」之所居,紛紛敬酒、獻煙、祭獸肉等。這成為一種北方狩獵民族的信仰習俗。

關於山神「白那查」的神話故事,準確地反映了通古斯民族在原始狩獵時代依賴於大自然、進而崇拜大自然的民族共同心理意識特徵。在鄂溫克通古斯部落中,杜拉爾族人圖騰崇拜物,是一個叫「給連恩道勒」的大山,其意為「給連天神」。以山為其天神、以山為氏族圖騰崇拜物,實不多見。這種原始宗教膜拜的文化現象,恰恰反映了古代氏族崇拜自然的社會心理意識。

(興安嶺山神)

(三)祭山儀式

祭山,是中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祭祀儀式,其中,大部分都蘊含著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薩滿信仰的影像以及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居住在山林地區的民族,除了固定的祭山典禮外,凡旱澇災害、疾病、狩獵、開荒種地等,均祭祀山神。祭山儀式,是以人的行為方式表現的文化元素,是人們敬奉山神的表現形式,它屬於山崇拜文化的中層結構。

中華民族祭山儀式源流久遠,在甲骨文中,有確鑿的祭山記載。現代考古學家陳夢家先生,在舉了眾多的殷商祭山卜辭後說:「卜辭祭山最常用之法為親與炎。兩者為燒柴以祭。「《山海經》記有不少隆重的祭山儀式。例如,《西山經》載:「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大牢。羊俞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牲,痊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硅百壁。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牲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末灰。白蔗采等純之。」袁珂先生譯為:「華山,是眾山的宗主,祭祀它的典禮,要用豬牛羊三牲齊備的大牢。羊俞山,是神靈顯應的山,祭祀它要用燭,齋戒一百天,用一百頭毛色純粹的牲畜,隨同一百塊瑜埋進地里,還要燙一百尊酒,環繞陳列一百塊王圭和一百塊壁來祭祀。其餘十七座山,便都用一隻肥敦敦的整祭羊來祭祀。所謂燭,就是用百草束成的火把,當它還沒有燒成灰的時候就叫燭。祠神的席用白茅織成,再用花紋不同的五種顏色把席子邊沿緣飾起來。」

此外,《中次五經》、《中次七經》、《中次十經》、《中次十一經》、《中次十二經》等均有祭山記載。由這些記載中可見,古人們的祭山儀式是相當隆重的,規模是很大的。所用祭品或用太牢,或用少牢,有的還用壁或玉,祭祀方式也不—,有的為陳列祭祀,有的是陳祭後再埋進土裡。

柯爾克孜族人有「祖父是山(天山),祖母是河(凱姆河)」的說法。凱姆河是柯族傳說中人類的發源地。相傳最初人類生存在一條名叫凱姆的河邊,這條河養育了全流域的人類,它與華夏民族的起源和命運息息相關,因此人們敬重它,愛戴它。

古代名山象徵人類的祖先和大地母親,也含有民族疆界、國家的政治意義。如清代皇帝祭祀長白山、匈奴人祭祀杭愛山、蒙古人祭博格達烏拉(神山),等等。黑龍江流域的薩哈連部野人女真,傳有稱為「奇莫尼媽媽」的山神。「奇莫尼」,滿語之意為「乳房」。原來,她是一位雪山女神,雪水消融,涓涓細流,沿山而下,滋育大地。後來,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她在薩滿祭祀中變成了名叫「穆林穆林罕」的男性山神。但這位山神仍以其不盡的乳水,顯示大地母親的生命偉力。

祭山,是契丹民族最古老的祭祀禮儀。《遼史》禮志一古儀載:遼本朝鮮故壤,箕子八條之教,流風遺俗,蓋有存者。自其上世,緣情制宜,隱然有尚質之風。遙輦胡刺可汗制祭山儀。遼國祭山儀:設天神、地祗位於木葉山,東鄉;中立君樹,前植群樹,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樹,以為神門。皇帝、皇后至,夷離畢具禮儀。牲用赭白馬、玄牛、赤白羊,皆牡。仆臣曰旗鼓拽刺,殺牲,體割,懸之君樹。太巫以酒酹牲。禮官曰敵烈麻都,奏「儀辦」。皇帝、皇后詣天神、地祗位,致奠;閣門使讀祝訖,複位坐。北府宰相及惕隱以次致奠於君樹,遍及群樹。樂作。群臣、命婦退。皇帝率孟父、仲父、季父之族,三匝神門樹;余族七匝。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上香,再拜如初。遼皇族尊白衣觀音為家神,建廟於木葉山,於拜山儀過樹之後,增「詣菩薩堂儀」。

蒙古族認為,「地—水靈魂最重要的代表是山」,對山和山神的崇拜尤勝其他神靈。蒙古族學者波·少布在《蒙古風情》一書中,收集到許多蒙古先民奉祀的山神山所在和山神圖象,並詳細記錄了蒙古族隆重的山祭風俗與祭詞。

蒙古人把居住區域內最險峻的山稱為神山,即博格達烏拉。認為神山能佑護五畜興旺,人丁安詳。《蒙古秘史》記載著一段成吉思汗對山嶽的崇拜。成吉思汗對危機時救助自己的不兒罕·合勒敦山說:「我的性命,是不兒罕山救的,這山久後時常祭祀,我的子子孫孫也要祭祀。」說完,面對太陽「將系腰掛在頸上,將帽子掛在手上,椎胸跪了九跪,將馬奶酒灑奠了」。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蒙古族山祭儀禮。從此,成吉思汗的子孫,由帝王到百姓,世世代代祭奠不兒罕·合勒敦山。蒙古汗國及元朝各代皇帝有關山祭的記載,史書上比比皆是。當然,祭祀山嶽不是對所有山都進行祭祀,只有公認的神山才加以祭祀。

全蒙古各部落共祭的山有罕肯特山、博格達山、阿爾泰山、牟尼山等,各地區也有諸旗和氏族祭祀的神山。如內蒙古地區:有牟尼山、陰山、興安嶺貫穿全境。其中東烏珠穆沁旗和科右前旗有索岳勒吉山的博格達峰,阿魯科爾沁旗有阿巴噶哈喇山,扎魯特旗有扎魯特罕山,巴林左旗有巴顏烏蘭嶺,巴林右旗有賽汗罕山(黑山),呼和浩特旗有翁貢山,山默特旗有茫汗哈喇山和土默特黑山,烏拉特旗有姆納山,包頭一帶有白雲鄂博山,阿拉善旗有阿拉善山;新疆蒙古地區:有阿爾金山、騰格里山、阿拉套山、巴爾魯克山、賽爾山;甘肅蒙古地區:有祁連山、野馬山、馬鬃山;青海蒙古地區:有日月山、鄂拉山、柴達木山、巴顏咯喇山;遼寧蒙古地區:有醫巫閭山、努魯爾虎山、黑山;黑龍江蒙古地區:有蒙古山、多克多爾山;雲南蒙古地區:有鳳山;咯爾咯蒙古地區:有博格達罕山、拉欽王達山、寶卡干山、納勒罕山、巴圖沆山、罕肯特山、敖特渾騰格里山、杭蓋山等。

山祭,隨著漫長時期的演化,由祭祀自然界的山嶽逐漸向祭祀山神過渡,後來又把山神人格化。蒙古地區眾所周知的四大山神,即准格爾山神、巴彥蘇日格山神、博格達山神、松根山神,這些山神都被賦予了人的形象:准格爾山神是黃面、長須;巴彥蘇日格山神是黃面,捲髮,而且年輕;博格達山神是一尊口銜長蛇的金翅鳥形象;松根山神是紫面、黑眉、短須的老翁。其他祭祀的神山也有山神形象。如青格勒圖山神是滿額皺紋、白眉、白須、圓眼、張著大口的一位老者;巴彥吉如赫山神,頭戴寶頂、圓目、有角、長須,整個像個龍首;多克多爾山神是個秀眉、紅唇、白臉、綠袍的女神,身旁伏卧獅、虎、狼、鹿、鷹、狐、鳳、燕等動物;興安嶺山神是體格穿著皮衣,手執角弓,騎跨猛虎的形象;肯特山神是個滿臉皺紋、滿頭白髮、大眼擴耳、銀須過膝的老丈。

蒙古族山祭,遵循常規儀禮,分為公祭、戶祭兩種。公祭,由部落大薩滿或部落長、王公諾顏主持。每年一次,沒有固定祭日,大多數地方都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後,寺廟的喇嘛們也到場誦經。公祭儀式比較隆重,祭祀時間一般在三至五天左右,全部落的人以戶為單位,騎著馬,趕著勒勒車,載著蒙古包,放牧著畜群,由百里之外游牧到神山附近,安營紮寨,參加祭奠活動。祭山要宰殺大牲畜血祭或酒祭禮。古代時祭山宰馬祭為多,祭馬宰殺後,將馬肉五臟掏出,以柴草把馬皮揎起來,恢復為馬的原狀,懸在木杆上,取悅山神,古人稱懸桿祭。除了公祭的供品外,參加祭祀的人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向山神敬獻哈達、奶酒、果品、乳酪等,以示對山神虔誠。獻畢,由主持人宣讀祭詞。全體肅立,把腰帶解下掛在頸上,摘下冠帽握於手中,然後將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注目敬仰山神。跪拜三次,每次三叩首,共九叩禮。這是蒙古人最莊嚴的祭禮。因為蒙古人的腰帶是男人的象徵,男人的腰帶只有在犯法入獄、長者逝世、晉見王公等這三種情況下才能解下來。祭奠山神時解下腰帶,這是肅穆、莊嚴、虔誠的姿態。九叩禮也是蒙古禮法中最高的禮儀。山祭儀式結束時,舉行聲勢浩大的轉山活動。人們在薩滿或王公、酋長的帶領下,排成長長的大隊轉山,場面十分可觀。戶祭。一般是在家庭遭災、人染疾病時,為了祛災祈福,戶主帶領全家人到山上進行祭祀;也有的在庭院中朝神山方向擺祭台進行祭祀。家祭比較簡單,按傳統禮儀將祭品擺好後,戶主帶領全家人向山神禱告一一祈求的事項,跪拜,叩頭,施灑祭禮。

山祭儀式在蒙古地區大同小異,惟多克多爾山祭奠儀式,有別於其他地區。多克多爾山在黑龍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左側,南北走向,寬一公里,長八公里,南北兩端各有一峰,南峰海拔196.2米,北峰海拔172.6米,是個不大不高的小山,居住在當地的蒙古努圖克人,稱之為神山。據傳說,多克多爾山是在嫩江洪水泛濫的時候,為了解救努圖克人,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在大草原上。這座山的出現堵住了嫩水的洪道,使努圖克人免於水災得以安生。所以祭奠多克多爾山,是在夏季洪水期擇日而祭,並且在夜間進行。每逢祭日,夜幕降臨後,努圖克人集聚在山南坡的祭壇地,由薩滿主持祭禮。首先在山腳下點燃九堆篝火,薩滿手持神鼓,身著法衣,口念誦詞,站在人群前列祈神。部落酋長致祭山詞,感謝神山降福,並向神山方向潑灑三碗馬乳,然後宰殺一匹驪色公馬進行血祭。殺牲血祭,要先將馬的四腿捆綁,馬頭朝向山峰,用刀斧橫劈馬面,使血漿噴向山峰方向,表示以血灑祭。血祭時所有參祭者,跪在山前向神叩頭,然後分群依次圍繞九堆篝火按順時針方向轉,形成九個人圈,圍篝火轉時,心中默念自己要祈求的事項,並向火堆投各種祭品,潑灑奶酒,直到篝火熄滅,人們才悄然離去。

多克多爾山祭奠儀式也與其它蒙古山祭俗有四個不同點:一是,祭祀時間不同,一般山祭都在白天,而多克多爾山則舉行夜祭;二是,祭奠形式不同,一般山祭歡聲笑語,熱鬧非凡,而多克多爾山祭祀儀式莊嚴肅穆,除薩滿與酋長誦神詞和致祭詞外,其它一切活動都在無聲中進行,就是祈禱也須在心中,不準發出聲音;三是,祭牲毛色不同,一般山祭祀為求吉祥,都宰殺白毛牲畜,而多克多爾山祭卻相反,必須用黑毛牲畜。四是,祭品處理不同,一般山祭的供品由參祭人分享,而多克多爾山的祭品不能食用,要棄之曠野任禽獸撕啄。以上四點構成多克多爾山祭奠儀式的特殊性,但都屬於原始信仰文化遺俗。

薩滿誦唱的祭山詞,內容不是固定的。各地的誦詞均有不同。祭祀詞大體都屬於媚山、悅山、頌山的內容。下面摘錄《多克多爾山祭詞》:

當我們的祖先踏上這塊土地時,多克多爾山間矗立在這裡;當我們的牛羊還是仔畜的時候,多克多爾山就升起在地平線上;當洶湧的嫩水還是娟娟細流的時候,多克多爾山已巍然陡立;當平坦的草原還是嫩芽萌萌的時候,多克多爾山已滿坡翠綠。

多克多爾山放射了吉祥之光,光芒直升九霄雲外;多克多爾山灑下了幸福之露,甘露滋潤九州大地;多克多爾山颳起了衝天狂飆,狂飆摧毀邪惡饕餮;多克多爾山發出了雷鳴閃電,閃電夭折魍魎鬼魅。

多克多爾山養育過草原牧民,賦予了豐收的羊群;多克多爾山恩典過森林獵民,剪贈了無數的野牲;多克多爾山保佑過祖先,使古人代代安寧;多克多爾山瞻養過子孫,使後人永遠祥憑。

多克多爾山,我們今天祭祀你,是懷念你過去的功績;多克多爾山,是嚮往你無私的浩氣;多克多爾山,我們今天拜祀你,是對祖先遺願的繼續;多克多爾山,我們今天奉頌你,是我們對歷史的記憶。

多克多爾山啊,把你憂鬱的煩惱說出來吧!多克多爾山呵,把你心靈的創傷傾吐出來吧!多克多爾山啊,把你多年的苦痛吶喊出來 吧!多克多爾山啊,把你壓抑的心情散發出來吧!

多克多爾山,我們用驪馬祭奠你,我們用奶酒灑祭祀你,我們用糖果款待你,我們用哈達敬仰你,我們用火焰充實你,我們用綠色裝扮你,我們用歌聲歡悅你,我們用祈禱祝福你。

多克多爾山快快從夢中醒醒吧!你的子孫為你歌唱;多克多爾山快快睜開你的慧眼吧!你的子孫為你狂歡;多克多爾山快快起來奔跑吧!你的子孫為你擂鼓;多克多爾山快快敞開你的胸懷吧!讓你的子孫永遠安康吉祥!

作者王松林、田佳訓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皇太極和多爾袞到底誰更適合當大清皇帝?
略說大清第三回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