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我們正處於一個數字化轉型的大時代。對於技術公司而言,在也走到了一個分水嶺,面對複雜的需求,是分一塊小蛋糕?還是聯手做大蛋糕?答案顯而易見,單打獨鬥已是過往,「生態」正成為產業高頻詞。

文/周雅

我們正處於一個數字化轉型的大時代。企業轉型創新的不確定性,和不同企業數據類型的各異性,讓企業的技術藍圖變得看起來千差萬別,業界一直在尋找共性所在。而對於技術公司而言,在也走到了一個分水嶺,面對複雜的需求,是分一塊小蛋糕?還是聯手做大蛋糕?答案顯而易見,單打獨鬥已是過往,「生態」正成為產業高頻詞,而率先在業界拋出「被集成」「黑土地」等生態理念的華為,則在福州舉行的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 2019 更進一步,定義智能進化趨勢下的未來生態。

生態都在談,自然各有差異。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將生態比喻為三種形象。第一種是「企鵝型」生態,顧名思義就是在冰天雪地里抱團取暖,它的個體非常弱小,被動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團隊,來應對挑戰;第二種是「遊俠型」生態,它的單兵作戰能力極強,往往基於一個項目或一個目標形成一個短期的合作機制,目的就是為了一擊擊中。

第三種則是「軍團型」生態,以羅馬方陣為例,軍團型的個體能力不會比遊俠型更強,但軍團型的整個結構明確定義了各項能力和角色,且會根據戰時的變化進行有效調整,更重要的是,軍團型方陣里有比較嚴密的指揮系統、作戰系統、後勤系統,使得軍團的個體在整個平台的統一調度下能夠形成目標的統一,步調的一致,顯然這種協同、靈活的生態,最為強大。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而對於 ICT 產業而言,目前最大的環境變化之一就是智能的知識和應用普及。蔡英華以「軍團型」生態引領者宣布了幾件「小事」和一件「大事」,來回應這一數字化轉型時代的需求。

第一件「小事」:人才獲取,不應該是大海撈針,更應該按需定製

人工智慧,第一個門檻可能不止是「智能」,而是「人工」。業界經常在討論技術,卻往往忽略了技術背後的人才。蔡英華認為,人和人才本身,就是技術進行演進、複製、延伸的一個主體。

隨著技術的迭代,供需關係產生了一個很大的鴻溝。諮詢公司數據顯示,到2023年,智能人才的缺口將達到約200萬。顯然,智能時代如何抓住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挑戰。

對此,華為這第一件「小事」,就是打造全周期的人才供應鏈。所謂全周期人才供應鏈,就是華為從在校教育到最後成為企業的中高級管理者的整個周期內,提供人才支持計劃。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圖:華為人才供應鏈計劃

1、在校階段,華為會和高校協同來提供教學資源,包括課程的規劃、課件的開發以及類似於軟體開發雲這樣的資源應用。

2、學生學有所成之後,華為會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呈現成果,並把成果注入市場;這時候,華為會為學生打造一個全職業化的認證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到 2019 年,華為預計獲得 HCR E證書人數將達 1 萬人)。

3、學生臨近畢業,華為會牽頭進行人才雙選,為人才和合作夥伴之間搭起一個橋樑(2018年,華為線上線下共組織了 30 逾場人才雙選會,為 2 萬多名 ICT 人才牽線搭橋)。

4、當人才進入職場,華為又會為職場菜鳥提供新人訓練營,當他在職業化的進階之後,華為將依託生態大學進行精準型的賦能。

5、當人才成長為管理者,華為會和全國最頂級優秀的商學院進行協同,對管理人才進行再度培訓。華為計劃投入 10 億人民幣,聯手超過 300 所高校,為 50 萬人才提供賦能規劃,打造 ICT 普惠人才。

人才成長的全周期無一遺漏。

除了培養 ICT 普惠人才,在整體人才供應鏈的體系下,華為也制定了專為 AI 人才打造的培育計劃,叫做「創智計劃」。未來兩年內,華為將和 30 多所高校合作,在 4~6 個 AI 領域的研發方面進行系列教材的輸出。華為預計,未來兩年內,通過「創智計劃」獲得認證的 AI 人才約 1萬人,包括 6000 名 AI 工程師,3000 名 AI 資深工程師,1000 名 AI 專家,以及100名頂尖高校人才教育家。

「華為和在座每個人都一樣,都想抓住人工智慧時代的再次興起浪潮,抓住機遇的核心在於是否有合適的團隊和足夠的技能。華為希望通過創智計劃,為生態注入足夠的新鮮血液。」蔡英華說。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圖:華為人才供應鏈計劃之AI人才培養計劃

第二件「小事」:解決方案開發到銷售,不再紛繁複雜,而是信手拈來

解決人才問題之後,戰鬥仍未結束。華為發現,當面對智能時代市場的變化、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如何提供一個恰到好處的解決方案,是眼下另外一個挑戰。華為一直說「把複雜要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客戶和合作夥伴」,在蔡英華看來,解決方案同理,從開發、到驗證、到銷售應該更加簡單和便利。

因此,華為所做的第二件「小事」——解決方案計劃,向夥伴們提供「三駕馬車」,包括數字平台,OpenLab,以及Marketplace,從上市到銷售形成全周期的支持計劃,便於華為的合作夥伴打造貼近客戶需求的場景化解決方案。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圖:華為解決方案計劃,向合作夥伴提供「三駕馬車」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圖:華為解決方案計劃之「數字平台」,它除了本身是一個技術平台之外,更多的是一個匯聚生態合作夥伴的平台。數字平台集結了 100 多家 SV,形成 100 多個解決方案,主張「讓解決方案綻放漫山遍野」。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圖:華為解決方案計劃之「Marketplace」。2019年,華為會對 Marketplace 注入更多的智能要素,目的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解決方案推送給正確的客戶。

第三件「小事」:行解方案交付,不是簡單組合,而是珠聯璧合

有了行業解決方案,挑戰還在繼續,解決方案越複雜,就越要定義它本身的邊界,以及控制它的交付周期和界面不確定而帶來的風險,一旦交付沒有達到預期,不僅影響客戶滿意度,也容易喪失商機。「華為希望和大家力出一孔,實現資源的共享和能力的互補。」蔡英華說。

因此,華為所做的第三件「小事」——服務夥伴能力提升計劃。華為會進一步聚焦頂層設計、集成驗證、全棧運營能力,而華為的合作夥伴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情況來選擇重點發育的領域。

華為計劃,在未來三年中投入3億人民幣,且在 2~3 年內培育出相應的交付能力的項目經理,行業雲和大數據的項目經理,同時將在深圳和蘇州成立行解服務驗證中心,將華為的服務能力方案化、產品化。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光說不做假把式。在此次大會現場所在的小島上,華為就速建了一個智慧園區——「智慧島」,成為華為行業解決方案交付的最好例證:華為搭夥 20 多家合作夥伴,部署了 208 部攝像機,13 部閘機,1000 多個感測器,打通 33 個系統,僅花了 30 天,就搭建了一個全場景解決方案的真實環境。

一花一世界,「智慧島」可謂是智能世界的縮影,內涵豐富的產業形態——辦公、工廠、物流、公寓、酒店、學校,每一個場景都是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雲、5G等技術的結合,最終融合為一個萬物互聯網的智能世界的一角。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圖:華為企業BG中國區智慧園區業務部總裁蘇寶華說:「智慧園區產業風口已然來臨」。

華為企業BG中國區智慧園區業務部總裁蘇寶華介紹,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包括一經一緯,經線是 7+X 「通用園區」,包括智能運營中心、綜合安防、便捷通行、資產管理、設施管理、能效管理、環境空間7個場景,旨在重塑園區的運營管理;緯線是4+Y 「行業園區」,包括首批發布地產園區、政府園區、智慧校園、化工園區,旨在助力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未來,華為會逐步豐富場景,打造場景化、可規模複製、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圖解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圖為此次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 2019第一天真實的園區場景,這裡展示智慧園區IOC,IOC是智能運營中心。園區管理有一個基本目標:可視、可控、可管。通過園區的 IOC,能夠實現狀態可視、業務可控和事件可管。

第四件「小事」:生態平台重構,將更多轉型紅利與夥伴分享

華為之所以能夠與合作夥伴高效協同,有一個關鍵點不得不提,就是企業e+。企業e+,上線於 2017 年,是華為用來聚合客戶、合作夥伴以及員工的數字化平台,也是華為內部數字化實踐的案例,可謂生態服務的數字化平台。

去年底,華為企業BG中國區發布了新的服務業務Slogan:「品質服務,一起實現更多」,面向這個訴求,這第四件小事就是華為對自身生態商務流程的數字化重構。

生態平台,包含了註冊認證、報備授權、返點激勵、業績查詢、政策傳遞和案例方案信息推送等,涉及了與夥伴合作的全部商務環節,重構之後,這些服務得到了優化。比如業績發放將從40天縮短為1分鐘;認證註冊周期將從兩天下降到秒級;業績激勵將從不可視,改變為可視;夥伴認證將從5天降至3天。

「這些數字看起來似乎意義不大,但是如果把一年數十億激勵金額發放時間縮短到秒級,相信是對合作夥伴現金流絕大貢獻,也是對我們資金運營效率提升的貢獻」,蔡英華表示,「而其背後意義就是,華為數字化轉型紅利對夥伴的更多外部變現」。

一件「大事」:經過實戰考驗的數字化轉型方法論

正如開篇所提,數字化轉型場景儘管千差萬別,無論對用戶選型,還是對解決方案提供商技術交付都構成重大考驗。但是華為打算給出一個更為通用的答案,蔡英華在演講的最後拋出一件「大事」,華為發布了行業數字化轉型方法論。

蔡英華用經過實戰考驗,作為總結華為數字化轉型方法論價值的開篇——它來自於華為自身長期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同時,它也是華為服務於十幾個行業,服務一千多家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經驗積累。「我們相信這個方法論是實踐出來,而不是空喊出來」,蔡英華表示,「華為在全球14個研發中心做到了基於雲的協同開發,在全球的170多個國家的分支機構實現協同運營,都是數字化轉型的積累所在」。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華為數字化轉型方法論的核心內容歸納為四個方面: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1、堅持一個戰略。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所以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標誌就是它是否是企業的戰略。

2、要創造兩個保障條件,在核心戰略的基礎上要做到匹配的組織轉型和文化轉型。

3、三個核心原則,需要企業做到戰略和執行的統籌,技術和業務的集成和自主和合作並重。

4、四個核心行動。轉型具體工作需要從頂層設計、平台賦能、生態落地、持續迭代。

為了讓用戶更能上手這套轉型方法論,華為還在整體的數字化轉型設計中設置了一整套的SPEED工具,包括成熟度評估、實踐庫等等。正因如此,華為將這套方法論定性為包括技術、業務、管理、人才、組織、流程等眾多要素的科學模型,能夠將數字化轉型系統化向前推進。

華為的幾件「小事」,要幫行業完成智能進化這件「大事」

正如華為公司董事企業EG總裁閻力大所說,華為企業業務有一個新的追求,就是打造數字世界的底座,堅持做無所不在的連接,堅持做無所不及的智能,共建智能時代的新生態。而無論是幾件「小事」,還是一件「大事」。其實都反映了華為面向企業業務的核心思路——賦能生態、普惠技術、推動應用。

當萬物互聯網的智能世界,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場景,都正在被重新定義和創造。華為企業業務從「被集成」到「Huawei Inside」,正是對「數字中國的底座、數字世界的內核」的升級兌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頂網 的精彩文章:

回顧展望系列之評測篇:2019的數字化變革

TAG:至頂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