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體驗:LG V40 ThinQ
在拿到這部大叔代購回國的 V40 ThinQ 的時候,運送 LG 在 2018 年發布的另一款旗艦——G7 ThinQ 的洋垃圾大船也差不多已經靠港了。
作為沒落豪門 LG 雙旗艦之一 G 系列在 2018 的旗艦,G7 ThinQ 可以稱得上 驚艷。出彩的屏幕素質、優秀的握持手感可以顯襯出 LG 往日的榮光,再加上震動反饋和 Boombox 揚聲器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G7 可以說是過去一年中,最讓我心動的 Android 手機。
洋垃圾靠港,意味著 G7 這部發布不滿一年的 LG 旗艦會在華強北經歷一輪魔幻的身價暴跌。不過望著淘寶上的 G7 ThinQ 近乎白菜的價格,我還是忍住了沒下手。忍住沒下手的原因也並非完全是因為窮,G7 羸弱的拍攝素質、無聊的劉海屏和落後的後置指紋都是勸退我的原因。
不過沒入手 G7 當然還是個遺憾,所以我的那點殘念就留到了緊隨 G7 之後在去年 10 月發布的 LG V 系旗艦 V40 ThinQ 上。
初見 V40,它可能是當下你所能見到的最美的手機之一
在所有的手機都在用幻彩漸變色吸引年輕用戶的時候,V40 的霧面純色可能是如今我能見到的最優雅成熟的配色了。雖然沒法兒憑空想像 V40 的摩洛哥藍和鉑鋼灰端在手裡是什麼感覺,不過胭脂紅被冰封在霧面玻璃下的那種富有質感的色彩,很難讓人不為它傾心。
V40 機身的精緻感也拔高了它配色優雅成熟的氣質。V40 ThinQ 上,目光所及之處都作了嚴謹細膩的過渡處理,比如 2.5D 玻璃屏幕、弧形玻璃後蓋和圓角中框,這種統一的弧形和圓角設計,讓 V40 顯得非常緊緻。
V40 ThinQ 唯一不那麼和諧的,是未做隱藏設計的聽筒
當然,這種緊緻反映在視覺上,就是精緻;反映在觸覺上,則是舒適。
不過 V40 的舒適是靜態握持的舒適,而不是 G7 ThinQ 那種手感好到足夠讓你單手操控的舒適。因為 2.5D 屏幕和圓角中框、弧形後蓋的過渡,所以即便機身寬度比 G7 增加了 4mm,單手握持 6.4 英寸的 V40 時並不會有硌手的壓迫感,雖然不能和 G7 一樣輕鬆單手操控,但上下翻頁和左右翻屏還是輕鬆寫意。
誠然,不能像 G7 一樣乾脆利索地單手操控是因為 V40 的機身尺寸增加,不過 V40 機身尺寸增加並不能簡單地歸為屏幕增加到 6.4 英寸,它採用的 P-OLED 屏幕粗重的邊框其實也變相地讓它更難單手握持。那 V40 的屏幕邊框有多寬?茫茫機海中 iPhone XR 的「跑馬邊框」有多震撼,那 V40 ThinQ 的屏幕邊框就差不多有多寬。
屏幕邊框寬是 LG 的 P-OLED 屏幕的老毛病,V40 之前同樣採用 P-OLED 屏幕的 V35 也有同樣的問題。不能說 LG 落伍,因為其實 G7 的超窄邊框和無與倫比的屏幕素質已經證明過 LG 對全面屏的理解和在 LCD 屏幕上的功底,只能說,V40 的 P-OLED 屏幕確實對 LG 而言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P-OLED 屏幕不僅在厚度、耐用性上相比於玻璃基板的 OLED 屏幕有自己的先天優勢,而且更重要的是,P-OLED 是 LG 自家研發,所以在自家 V 系旗艦上 ? 強推自家的 P-OLED 屏幕至少讓 LG Display 可以保存一絲參與到手機屏幕供應市場競爭的希望。
? 從 G8 ThinQ 開始,G 系旗艦也應該會和 V 系旗艦開始採用 P-OLED 屏幕。
但是不計較 LG 的這點小心思,V40 的 P-OLED 屏幕的顯示素質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雖然大叔淘到這部韓版 V40 的屏幕稍微有點偏冷,但是它的色彩飽和度和對比度都相當可觀,實際的顯示效果非常養眼(雖然說 OLED 屏幕「養眼」大多數時候等同在說它顯色失真),對比 iPhone Xs Max 和三星 Galaxy S10 這兩款公認的高素質 OLED 屏幕,LG V40 ThinQ 的 P-OLED 屏幕不遑多讓。
G7 羸弱的拍攝素質,V40 的三攝鏡頭大為改觀
LG V40 ThinQ 搭載的這套三攝系統為 1200 萬像素 f/1.5 主攝鏡頭 1200 萬像素 f/2.4 52mm 長焦鏡頭 1600 萬像素 f/1.9 107° 廣角鏡頭。主攝 CMOS 尺寸為 1/2.6 英寸,單位像素麵積 1.4μm,支持三軸防抖和 Dual Pixel 相位對焦;長焦鏡頭單位像素麵積 1.0μm,支持 2 倍光學變焦、光學防抖和相位對焦;廣角鏡頭單位像素麵積 1.0μm,不支持自動對焦。
可能是因為關注度過低,直到現在外界現在還沒弄清楚 V40 ThinQ 到底選擇的是哪塊 CMOS,不過從樣張來看,V40 的這塊 CMOS 的解析力並沒有達到頂尖的旗艦機水準。比如下面的一組對比樣張,V40 的樣張放大之後與 iPhone Xs Max 和小米 9 有很明顯的差距,細節塗抹比較嚴重,小米 9 的樣張細節比 iPhone XS Max 稍好,但是 V40 和前兩者相比並不在同一檔次。
LG V40 ThinQ 樣張
小米 9 樣張
iPhone XS Max 樣張
這組樣張不僅可以反映 V40 ThinQ 成像的邊緣細節有塗抹,也可以發現它的成片部分細節出現了炫影(注意路燈),此外,V40 在複雜光線環境下拍攝的照片畫面的寬容度也不夠高,暗部細節丟失尤為明顯。同樣的情況在其它樣張中也反覆出現:
樣張順序同樣為 LG V40 ThinQ、小米 9、iPhone XS Max,均為兩倍光學變焦。這張樣張 V40 細節銳利度不如後兩者,畫面寬容度比小米 9 稍好一些
拍攝靜物時,LG V40 ThinQ 傾向自於提高被攝主體的銳度和對比度來突出主體,加上相比於小米 9 和 iPhone XS Max 更出色的背景虛化能力,它的成片會很討眼球。比如在下面這組樣張中,iPhone Xs Max 和小米 9 拍攝的花朵顯然沒有 LG V40 ThinQ 誇張:
LG V40 ThinQ 樣張(未開啟 AI 拍攝)
LG V40 ThinQ 樣張(開啟 AI 拍攝)
小米 9 樣張(開啟 AI 拍攝)
iPhone XS Max 樣張
LG V40 ThinQ 支持 AI 拍攝模式,不過大多數情況下,V40 似乎只是簡單地拉高鮮艷度,讓照片看起來更艷麗而已,很難說它確實有針對不同的拍攝場景和拍攝主體定向優化成片。在很多場景下,拉高鮮艷度當然沒太大問題,但是在一些場景下,這種一刀切的渲染方式會很不真實,比如下面這組樣張中被染成綠色的窗戶:
LG V40 ThinQ AI 樣張
LG V40 ThinQ 正常樣張
這還不是 LG V40 ThinQ 羸弱的 AI 拍攝能力的下限,在拍攝人像時它還會更真實一些,比如這張樣張,慘不忍睹的人像邊緣虛化真實地還原了 V40 糟糕的 AI 拍攝能力:
其實有 G7 ThinQ 的前車之鑒,V40 的拍攝能力不夠優秀其實也在意料之中,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儘管 V40 的三攝白天被吊打,但入夜之後,在暗光和夜景環境下 V40 的實際成片效果卻能壓倒 DxOMark 排名前 5 的小米 9 和 iPhone Xs Max。
下面這組樣張是 LG V40 ThinQ 和 iPhone Xs Max 在光線昏暗的書店內的成片,前者畫面整體亮度要優於後者,而且高光部分壓製得很出色:
LG V40 ThinQ 樣張
iPhone XS Max 樣張
得益於出色的防抖能力(三軸光學防抖 電子防抖), LG V40 ThinQ 拍攝的這張樣片曝光時間長達 1/24 秒,而且系統自動調高了曝光補償(EV 0.5),所以樣片在 ISO 250 的前提下依舊明亮、乾淨。在拍攝夜景時,V40 的這種低光環境拍攝的優勢還會更突出:
LG V40 ThinQ 普通模式樣張。值得一提的是,V40 出色的防抖效果讓取景構圖也變得非常舒服,構圖時完全不用擔心手抖導致的細調過量
這是 LG V40 ThinQ 在普通模式下拍攝的夜景樣張(HDR 自動開啟),這整一張樣片畫面亮度非常高,但是同時可以壓制高光和暗部噪點(ISO 250),對比開啟夜景模式的小米 9 和 iPhone XS Max,LG V40 ThinQ 的樣張可以看得出非常乾淨、通透:
小米 9 開啟夜景模式拍攝樣張
小米 9 自動模式樣張
iPhone XS Max 自動模式樣張
更誇張的是,拍攝這樣一副高亮度的夜景照片時,LG V40 ThinQ 並不是動用小米 9 和華為 Mate 20 Pro 那種長時拍攝、自動合成的模式,而是類似 iPhone XS Max 這種單次拍攝、實時出片的模式,你幾乎感覺不到拍攝的時滯(實際上這麼長的曝光時間,還是會有時滯的)就可以拍出通透明亮的夜景照片,體驗完全不是多張合成這種拍攝模式所能比擬的。
當然,它還可以給你一些小感動
雖然諸如震動反饋、Hi-Fi 音效、Boombox 這些 G7 集成的細節功能用戶感知度低、叫好不叫座,但是 V40 還是繼續保留了下來,所以如果你恰好對震動手感和影音音效有更高的要求,V40 偶爾也能給你一些更愛它的理由。
丨震動反饋
LG 在 G7 和 V35 上使用的是觸覺反饋技術開發商 Immersion 提供的震動反饋方案,G7 的震動反饋在去年年中幾乎在 Android 陣營中無出其右。不過不清楚什麼緣由,V40 的震動反饋感覺比 G7 有所退步,前者的震感在調整之後更綿軟冗長一些。
不過即便如此,V40 的震感反饋也還比較乾脆利落,可以算是我體驗過的手機中比較出色的幾款機型之一。調試好輸入法的震動之後,V40 這種細膩的按鍵震動反饋真的會讓人愛上虛擬鍵盤按鍵打字聊天。而且,V40 ThinQ 原生輸入法、系統按鍵、消息通知的震動的時長和強度都各不相同,震動反饋調試得非常用心。
丨Hi-Fi 音效
和 G7 一樣,LG V40 ThinQ 也支持 DTS:X 3D 和 Quad DAC Hi-Fi 音效。
DTS:X「臨境音」是在電影院和家庭影院中與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分庭抗禮的高階音頻編碼技術,主要可以提升音響系統的環繞音效。LG 和 DTS 合作在 LG 旗艦機型中集成了這項編碼技術,在使用 3.5mm 音頻介面連接耳機或者音箱時,DTS:X 能夠自動分析音軌,然後模擬出 3D 環繞聲的輸出音效,顯著增強環繞音。
而 Quad DAC 是 LG 和另外的一家公司 ESS 合作在 LG 旗艦中加入的音頻系統,藉助內置的音頻處理晶元,Quad DAC 可以提供最高 32bit / 192KHz 的高清音效輸出,同時可以減少 50% 的音源噪音。
這兩項技術的加持下,LG V40 ThinQ 播放音樂時相比其它手機音效有明顯的提升。
丨Boombox
V40 依然搭載的是 LG 的 Boombox 揚聲系統,這裡就直接引述我去年對 G7 ThinQ 的評價吧:
首次搭載在 G7 上的 Boombox 揚聲器和 HTC U12 的 BoomSound 採用的是相同的原理,也是將手機整體機身作為放音腔體以營造出更為強勁澎湃的音效,不同的是 U12 搭載的 BoomSound 採用了雙揚聲器,而 G7 僅僅採用了機身底部單揚聲器。按正常的要求,G7 首秀的 Boombox 能稍稍提升外放音效就足夠令人滿意了,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就實際體驗效果來看 Boombox 音量和音效似乎都已經超越了 HTC 沉澱多年的 BoomSound:雖然 G7 上搭載的 Boombox 只採用了單揚聲器,但是音量更大,而且低音效果比 BoomSound 更震撼。
因為新發布的 Galaxy S10 系列的存在,LG 的 Boombox 可能還不至於用「最好」來形容,但是它確實是最適合用外放聽歌、看視頻的手機揚聲器系統之一。
感動常在,不過短板也一樣
看完以上,V40 ThinQ 也許會給你一種和 S10 一樣逆轉乾坤的錯覺,但是實際上,冀望 V40 為 LG 扭轉頹勢並不現實。在 LG 的這部旗艦上,除開拍攝素質有很大進步的空間,V40 ThinQ 依然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當然,重點並不是性能。雖然運行 Vulkan 版《王者榮耀》幀率會有點慘(當然缺少定向優化也是 V40 遊戲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不過日常使用中 LG V40 ThinQ 的性能輸出其實和當下搭載驍龍 855 的旗艦機型並不會有什麼肉眼可見的差距。考慮到這是一部上代旗艦 SoC 驍龍 845 的機型,LG V40 ThinQ 的具體硬體性能不做過多強調,畢竟搭載驍龍 855 的 G8 ThinQ 和 V50 ThinQ 已經在路上,而大多數時候,Android 手機的性能短板其實都可以簡單粗暴地靠升級 SoC 來補全。
同樣,也不是續航。V40 ThinQ 電池容量雖說沒有達到同為 6.4 英寸手機的 Galaxy S10 和 Mate 20 Pro 的 4000mAh 水準,只有 3300mAh,而且偶有異常發熱的情況,不過大部分時候它的掉電速度還是可以接受的,高強度使用下通常一個小時的掉電 15% 以內,工作日足夠續航一整天。而且,V40 支持最高 18W 的 QC3.0 快充標準,也可以間接減輕續航的壓力。
V40 無法承受之重,是劉海屏和後置指紋。
丨劉海屏幕
連集成了 Face ID 的 iPhone Xs Max 劉海屏都在各種全面屏方案的衝擊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背景下,採用 2D 面部識別方案的 V40 ThinQ 很難為繼續沿用劉海屏開脫。
劉海屏「美不美」確實是非常主觀的問題,但是從屏幕利用率的角度來說,它的利用率不如「水滴屏」「挖孔屏」高也是事實。Galaxy S10(挖孔屏)放棄虹膜識別、小米 9(水滴屏)和傳聞中的華為 P30(水滴屏)放棄 3D 結構光都反映了主流廠商的權衡選擇——在現有技術難以在不犧牲屏幕的基礎上保留面部 / 虹膜識別方案的情況下,廠商更傾向於犧牲面部 / 虹膜識別的安全性來提高屏佔比,而不是犧牲屏幕來保全更安全、更高效的面部 / 虹膜識別(所以暫時來看,老羅「Face ID 用來解鎖是一種倒退,指紋才是最佳的選擇」算是猜對了)。
在潮流往前的時候,V40 依然保留劉海屏顯然並不合時宜,而同樣留有劉海、卻可能換用 3D 人臉識別方案的 G8 ThinQ,也只能說明 LG 對「旗艦」的理解,可能落後了主流廠商一代的差距。
丨後置指紋
和劉海屏一樣,後置指紋同樣可能會外界被視為 V40 ThinQ 的短板。
在三星發布 Galaxy S10 系列開始配備屏下指紋之後,全球前 6 的手機廠商中所有 Android 廠商得已經為旗艦機型換用了屏下指紋,而在國內,屏下指紋甚至已經下沉到 2000 元以下機型(比如 OPPO K1 和小米 9 SE),但是 LG 直到 V40 之後的 G8 ThinQ,也沒能拿出恰當的應對方案。
本身對於手機而言,後置指紋本身並不是一個體驗完美的設計,對於 V40 的後置指紋而言可能更是如此——相比於其它的後置指紋機型,V40 似乎還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手指或者指紋模塊沾染了汗水或者污物之後,它的識別精度就大幅降低,甚至完全不可用。除了之前使用的搭載 Touch ID 的 iPhone 6 之外,V40 恐怕是我用過對汗手用戶最不友好的手機。
不切實際地試想一下,如果把 V40 的劉海屏換作是雙攝挖孔屏,把後置指紋換作是屏下指紋,處理器升級到驍龍 855,V40 能不能和三星的 Galaxy S10 一樣,Make LG「Great Again」?
在我看來也許正面的可能性會更高。這樣一部擁有細膩的工業設計、出色的 P-OLED 屏幕、頂級的硬體配置和完備的附加功能的旗艦手機,即便確實是還有一些小槽點,放在 V40 發布之後 5 個月的當前,它也會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旗艦,甚至比絕大多數的 Android 旗艦更優秀。
LG 最後一次出現在 Counterpoint 的全球智能手機市佔額季度榜單還是在「遙遠的」2018 年第二季度,當季 LG 的市場份額還維持在 3%(出貨 980 萬部),但是到 2018 年第四季度,替補 LG 出現在榜單最後一位的是市佔額 2%、出貨 950 萬部的摩托羅拉——換句話說,LG 的全球市場份額佔比最高不超過 2%。
雖然沒落,但是對於 LG 而言,「洋垃圾」和「真旗艦」之間的距離,其實也並不太遠。
※聊聊我這兩年的掛飾收藏
※2019 回老家的日子,我的簡單生活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