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柏拉圖的隱喻:在洞穴里呆慣了,突然遇到真理的強光,會瞎掉的!

柏拉圖的隱喻:在洞穴里呆慣了,突然遇到真理的強光,會瞎掉的!

哲學家是最高貴的人,哲學家應該稱王,做世界的統領者。

——柏拉圖

柏拉圖的隱喻:在洞穴里呆慣了,突然遇到真理的強光,會瞎掉的!

柏拉圖年輕時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是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他非常有政治抱負,曾有三次西西里之行,想在那裡展開自己的政治理想(這點竟然和孔子非常相似)。但是都不受待見。最後一次失敗回國時還被賣做奴隸,幸好被朋友搭救,不然恐怕連性命都不保了,如果這樣,我們今天也不會看到名著《理想國》了。

後來,柏拉圖看到政治體制的無效、世界的秩序不均和社會的亂象,還有人心的不惑,於是他就開始研習哲學,再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他在老師的引導下成為了影響西方歷史的偉大哲人,在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之間,他的哲學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啟下的傳承作用。

因此,西方哲學中把他們三個人也稱為古希臘三賢。後來的很多哲人或賢者都沒能恐怕也無法超越了。就像中國的哲人中,無人能超越老子和孔子一樣。

幾千年過去了,柏拉圖提出的一些觀點,仍在被今天的人們所使用和探討,就像懷特海所說,整個一部西方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的註腳。那麼,柏拉圖為何如此偉大,以至於讓整個西方社會都一直推崇至極,讓後世的眾多哲人都絞盡腦汁為他作註腳性的闡釋呢?請跟隨哲學詩畫一起深度進入。

柏拉圖的隱喻:在洞穴里呆慣了,突然遇到真理的強光,會瞎掉的!

柏拉圖哲學創造的幾個著名的觀點:

1,哲學王

就是哲學家應當稱王,管理和統治世界。(對於這個論點,西方歷史中還真有人做到了,那就是馬可·奧勒留,他不僅是羅馬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如果柏拉圖知道了,那也該為他的哲學觀略感欣慰了。)

2,精神戀愛

就是著名的柏拉圖愛情,指的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戀愛,跟肉慾或性慾中的愛是對立的。

3,洞穴隱喻

就是認為外面的世界是真實的,但人類居住在洞穴中,所以只能看到世界的影子。對於人類來講,比較致命的是,當有人把他們拉出洞穴看到外面的世界時,他們會發現洞穴世界是假的,但是他們如果要回去把洞穴里的人叫出來卻會很困難。因為人類的思維和認知已經使得自己不適應外面的真實世界了。人類喜歡在洞穴里自得其樂,根本不願接觸外面真實的世界。

柏拉圖很早就認識到了這點,他認為要把洞穴里的人,通過教育和知識,引導他們走出洞穴是很困難的。洞穴里的人缺少知識,對世界一無所知,但是他們人人有自由,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走出洞穴,有些人就天生適合待在洞穴里。試想,如果你把一位長期在黑洞中呆慣了的人,突然拉到強烈的日光之下,他肯定會不適應的,甚至可能會瞎掉。

不過,歷史上真的有不少通過教育和知識,最終走出洞穴,認識外面世界的人,而這些人往往都是可以名垂史冊之人。

4,反詰式的提問

就是運用反問的方式向當事人提問。比如何為幸福?何為正義?何為勇敢?何為美德?等等這些該如何定義。當你說這樣的就是幸福時,柏拉圖就是用另外一種反問的方式駁倒你的觀點。這種問答式的提問據說是跟老師蘇格拉底學的,所以老師被稱為智慧的助產婆。

時至今日,這種反問式的提問,仍然在很多領域得到運用和發展。尤其是寫作、辯論和語文課中。

柏拉圖的隱喻:在洞穴里呆慣了,突然遇到真理的強光,會瞎掉的!

5,對城邦政治的規劃

《理想國》開篇就從正義切入在蘇格拉底與其他哲學家的辯論當中,搭建起一個有著具有哲學素養的統治者,有著良好音樂素養和身體素質的護衛者的城邦,在這裡每個人安分守己各司其職。為實現正義的城邦,至善的品質追求是人以及城邦共同需要達成的目標。

在其著作中,柏拉圖對當時的雅典城邦進行了極富理性的思考和規劃,他認為就像人的理性、激情和慾望一樣,城邦也應該由三部分分管而制:第一部分是貴族(社會精英);第二部分是工人、商人、農民等一系列中層勞動者;第三部分是奴隸。三部分人群各有分工,貴族管理國家,這裡的貴族實際上就是那些受過教育的哲學家或思想者;中層的勞動人民生產社會資料和勞動工具,供人吃喝。最下層的奴隸要從事那些最繁重的體力,比如為國家建造巨大的工程,為貴族提供各種必須的生活支持。

總之,理想國家存在三個層次,即統治者,輔助者和生產者。

6,對正義的定義

(主要為國家正義和個人正義,以及二者之間的有效結合,還有從人治到法治的過度和轉變等等。這個哲學詩畫已經在前面的文章中論述過,在此不予贅述。)

7,理念說

蘇格拉底認為,分清什麼是真與偽、美與丑、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是提高人本身內心境界的首要條件。那麼,什麼是真、什麼是美、什麼是善、什麼是正義呢?具體的美德,比如真、善、美、正義等,是會因為條件的不同而產生變化的,我們要想認識世界的本原,必須找到共同的永恆的東西,這就是美德或真善美、正義的概念。也就是說,概念是事物永恆不變的共同本性,個別具體事物變動不居,只是概念的表現。

在這個思想基礎上,柏拉圖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說。他認為理念是世界的原型,我們平時所說的具體事物都是理念的模型,萬物都是原型的摹本,我們平日里所看所接觸的都是從理念的模型中流溢出的一種對理念的模仿。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例如,所有的書本都有「書本」這樣的共性,那麼用「書本」這樣的名稱所標識出來的同類個別事物的共性的東西,就是理念。比如所有的白貓、黑貓、大貓、小貓,它們都有一個通稱「貓」,這個「貓」就是人類建立的理念。理念既是關於事物的普遍共相,也是事物的本質。其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原型,柏拉圖認為,理念與事物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事物是理念的摹本,正是因為摹仿了理念,事物才得以存在,仍以書本為例,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具體的書本就是「書本」這個理念的仿造品。再次,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具體事物總是想要達到它,但是卻無法達到,因為理念是永恆的、絕對的,即書本存在的目標就是要成為「書本」,從而成為完滿的存在,但卻永遠也達到不了。

總之,理念是本原性的,是絕對的,永恆的,也是客觀的本體。流動變化的萬千事物,是現象。現象要屈從於本體。而我們所學的知識,就是對理念對本體的認識。

柏拉圖的隱喻:在洞穴里呆慣了,突然遇到真理的強光,會瞎掉的!

8,對民主的懷疑

公元前431-前404年,在希臘國土上發生了一場歷史上著名的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這是一場雅典與斯巴達爭奪希臘世界霸權的戰爭。戰爭結束後,民主政體被廢除,建立了以柏拉圖親戚為首的「三十僭主」政權。

剛開始,柏拉圖對認為新政權將以正義取代不正義,但新政權的暴力鎮壓手段擴大到一般雅典市民,使柏拉圖對這個實質上的寡頭政權失望至極。民主政權復辟後,起初,柏拉圖也曾抱有期望,但當這個政權以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處死蘇格拉底後,引起柏拉圖對民主政權的極度不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柏拉圖開始了他漫長的反對民主、提倡權力集中甚至主張實行僭主制的國家管理制度的探索踐行之路。由於老師的死(也許在柏拉圖心目中,蘇格拉底就是正義的化身,代表著人間的真善美),他一生都在反對民主制度,更準確說是民主的濫用。

總之,柏拉圖認為,國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民主體制和讓人民自由幸福,但他同時也意識到了,過度的民主對於普通民眾來講,不是福利,而是災難。因為就像極權主義一樣,民主也可能被居心叵測的人心所濫用或誤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22個刻骨銘心的精深美句,連看三遍,仍不過癮!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