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須用讀書人:趙匡胤一句話,中華文明走向衰弱
早在戰國時期開始,特別是商鞅變法之後,「斬將封侯」的尚武精神便融入到漢民族的血液,軍功貴族可以登台拜相,也把鐵血精神帶入了國家政治。雖然有過多次北方蠻族入侵,但只要漢家天下沒有全部淪陷,都可以再造,比如秦漢崩潰後有西晉,東晉崩潰後有隋唐。
然而,宋太祖趙匡胤得到江山後,對宰相的任用標準發生了巨大改變,從「才兼文武」到「須用讀書人」。自此之後,宰相大多是身體柔弱的文人,這也告訴天下人一個道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趙匡胤為什麼對宰相的任命定下這條規矩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有一件事卻是導火索。
乾德三年的一天下午,閑來無事的趙匡胤走入後宮,看著那些忙碌的宮女,他隨手拿起一面鏡子,忽然發現鏡子背面居然刻著「乾德四年」四個字,瞬間吃了一驚。原因很簡單,如今才是乾德三年,鏡子怎麼可能是乾德四年造的,何況這個鏡子明顯不是新的,而是有一定的年頭。
第二天的朝會上,趙匡胤把鏡子拿出來讓大臣們互相傳閱,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臣們面面相覷,都不知道其中緣由。趙匡胤只好問宰相趙普,可是趙普只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學問當然好不到哪裡去,吞吞吐吐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後來還是一個叫竇儀的讀書人道明了其中來由。
原來,宋朝軍隊攻滅四川的割據政權後蜀後,一大批戰利品被運進宮中,這面鏡子就是其中之一,而「乾德」這個年號是前蜀最後一個君主王衍用過的。雖然當時沒有知識產權保護,但是用亡國年號作為開國年號,感覺總像是吃了蒼蠅一般。趙匡胤感到情何以堪的同時,也感嘆了一句:宰相須用讀書人。
從此之後,作為一條規矩,宋朝的宰相多用科舉出身的讀書人。科舉制度雖然發起於隋唐,但是每次只錄取二十幾名進士,真正憑著考試進入仕途的讀書人比例太小,依然不能改變貴族政治的基本局面。而到了宋朝,每次科考都有數百上千的讀書人走上仕途,真可謂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人政治也因此而確立。
也因為趙匡胤這句話,「出將入相」變成「讀書人掌政」,漢民族的尚武精神逐漸消亡,這也造就了漢民族全境淪陷的元朝和清朝。秦漢時投筆從戎,隋唐時若個書生萬戶侯,到了宋明兩朝時只剩下埋頭讀書。自此,中華文明走向衰弱。
參考文獻:《宋史》
※呂布手握一手好牌,文有陳宮武有張遼高順,失敗原因歸納為十二字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