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明明就要遲到了,娃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還不讓催?

為什麼明明就要遲到了,娃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還不讓催?

文章授權轉自益智學堂

周一早上送毛豆上學,他刷牙刷了很久,洗臉洗了很久,套馬甲套了很久,背書包背了很久……

這期間,我不斷地看時間,每看一次時間,都會重複一遍「快點」,心裡也更急躁。

當我以為終於可以踩著點出門的時候,他又說要喝水。看他不緊不慢的樣子,我逐漸加大聲調喊「快點」,最後有些忍不住要怒吼。

毛豆無意中看到我慍怒的表情,顯得特別驚恐,手足無措中放下水杯,他帶著哭腔小心翼翼地問:「媽媽,你生氣了?」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毛豆告訴過我,他最怕我催,我一催,他就很害怕……

為什麼明明就要遲到了,娃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還不讓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朋友鄭淑最近就快被上小學的兒子「逼瘋」了。

年後上學後,鄭淑原本以為娃大了一歲,新學期的表現理當更勤快、更懂事一些。

可現實情況呢,每天都是「奪命連環催」。

早晨催娃起床——叫第一遍沒任何反應,叫第二遍哼哼唧唧回一聲,叫第三遍才不情願得動一動,眯著眼睛磨磨蹭蹭穿衣服。

下班回家催娃作業——娃剛坐下沒5分鐘,嚷著要喝水,喝完水回來坐二分鐘,想吃水果,吃完水果扁扁嘴,洗洗手,接著又想去廁所。作業本來沒多少,娃優哉游哉跟你耗時間,非得磨蹭到差不多九點才寫完。

晚上催娃睡覺——快十點半了,娃還窩在沙發上看動畫片,牙沒刷臉沒洗,寫作業時看著眼都困得睜不開了,看動畫片這一刻呢,眼裡又閃著光。催一聲沒動靜,再催一聲他敢反抗地「嚎」一嗓子,再催,娃就急眼……

總之,這一天三遍催就沒哪一天停過,「整天跟催命似的」,可到頭來一點改變都沒有。

鄭淑說:「我們家裡就沒人這麼磨嘰,怎麼就有了這麼個娃?把我這當娘的命都快催沒了,怎麼他也改不了啊?」

為什麼明明就要遲到了,娃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還不讓催?

擔心娃上小學後,我也會面對鄭淑這樣的「窘迫」,就特別想把問題「殺死在搖籃里」,所以跟有經驗的朋友聊,發現「拖拖拉拉」似乎是孩子們的通病。

慢慢吞吞起床,優哉游哉地吃飯、喝水、換衣服,不管時間緊迫,也不管是不是有同伴等著,娃就是這麼「悠然自得」。

這要做,那要做,時間好緊張啊,一想到這,大人就著急。所以就「快點快點」地催,一聲高過一聲,最後沒準還能一聲吼把嗓子喊破了,孩子也沒啥改觀。

微信群里的石頭媽媽說她的經歷。石頭在幼兒園時,她就開始每天嘮叨「快去刷牙」「快去擦手」「快去拿紙巾」「書包呢」「備用的衣服呢」「快把水杯拿來」……

但不管怎麼重複嘮叨,都沒用,該遲到還是遲到,她每天都會在石頭幼兒園班級群里跟老師打招呼「麻煩老師給留點飯,謝謝您啦……」

為什麼明明就要遲到了,娃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還不讓催?

石頭媽說:「看這一句招呼說得輕鬆,其實背地裡帶娃趕在路上,看著時間『蹦』得怎麼那麼快啊,心裡的火氣就噌噌的。一個班裡二十來個孩子,也常有其他小朋友遲到請老師留早飯的,但好像只有自家這個天天搞特殊呢?」

有一次,石頭媽媽不好意思地跟老師說:「接下來幾天我不催他,您也不用給他留飯,餓著他,讓他嘗嘗遲到的滋味。」

老師委婉地答覆:「故意讓孩子遲到,讓他難堪的做法,會傷害到孩子。如果孩子還不能自己思考,故意讓他吃不上飯,讓他難堪,也沒什麼意義。下一次,一家人都早點起來,把時間留充足一些就好了。」

「一家人都早點起來」這句話,讓石頭媽面紅耳赤。事後,她就思考:我們貪睡嗎?我們起得晚嗎?不啊,我把時間留得足足的,可為啥還把自己弄得這麼狼狽呢?

石頭媽說:「我們缺的是啥,想來想去,我們不是沒有時間,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從容淡定的心情。」

為什麼明明就要遲到了,娃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還不讓催?

想想,是不是娃做啥事前,咱都對他們指手畫腳?早上出門、晚上孩子寫作業、收拾玩具、洗漱、睡覺,是我們自己總有種被催著趕著的感覺,娃沒跟上咱希望的進度,情緒就急躁,直到消解不了,必須爆發出來。

但咱們眼前的這些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神經、肌肉、身體協調性、大腦和手腳的配合等等,他們還沒發育的那麼成熟,所以在穿衣服、系扣子、拉拉鏈、系鞋帶、用筷子、握筆寫字時都會顯得「笨拙」「磨蹭」「拖拉」——「他們根本就沒能力做得那麼快」。

這個時候,父母再催、再發脾氣,孩子一緊張,思維混亂,甚至大腦「短路」,原本就不熟練的「業務」,這個時候就更不知道該做啥,該怎麼做,也就什麼都做不好了。

然後呢,就會招來家長更多的催、指責、情緒爆發……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大人孩子都卷在裡面,無力,又不知道該怎麼跳出這個循環來。

石頭媽給我們講了一個段子:小男孩在跑道上汗流如雨。媽媽在一旁說「快點」「跑快一點」「再快一點」。男孩問媽媽:「媽媽,跑這麼快要去哪?」

是啊,我們對娃們要求,起床「快點」,洗漱「快點」,穿衣戴帽「快點」,寫作業「快點」,總之都是「快快快」,主要是,這麼「快快快」,咱是要孩子去哪啊?這麼著急咱是要幹啥?

我們養孩子,是為了引導、培養、鍛煉他們的做事能力,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發揮他們的潛力。

如果「快快快」的「連環催」,對孩子做事能力的提升沒有一點好處,只會讓孩子緊張、恐懼,做事手忙腳亂,失去判斷力、自信不足,沒有主動做事的動力,限制了他們的潛力,那咱不該反省下自己對孩子做事的引導方式嗎?

為什麼明明就要遲到了,娃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還不讓催?

弄清自己做事的最終目的,我開始嘗試轉變心態,也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不再把「快點快點」掛在嘴邊,而是把「快起床」改成「已經七點了」,「快刷牙」改成「牙膏牙刷放好了」,「再不快點就遲到了」改成「今天有可能會堵車,咱們早點出門吧」……

總之,先讓自己的心情從容一點,給娃一個按照自己節奏來做事的空間。

在這個前提下,不管是藉助清單、鬧鐘等工具,還是通過玩遊戲、搞比賽的形式,再引導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完做好。

比如,穿衣服的時候,和娃來場比賽「看誰第一個穿得整齊」,孩子們的競爭心被激起來,他會特別麻利地穿衣服。

比如,系鞋帶的時候,告訴他「我們數到10,能系好就是你贏了,沒系好就是媽媽贏,誰贏誰就能按電梯按鈕」。

為什麼明明就要遲到了,娃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還不讓催?

再比如,晚上娃不睡覺時,跟他說「噓,我們來裝睡,等爸爸進來嚇他」,孩子就「嗤嗤嗤」地壞笑,乖乖貓在枕頭上很認真用力地閉著眼睛裝睡,結果一會兒就睡著了(這個辦法,親測有效啊)。

換個態度和方式,大人孩子都從容,得到的效果也奇好。

養孩子本來就是個精細活兒,大人越急,孩子問題越多。所以,一定要靜下心來,耐下性子來,引導孩子。最起碼的,就是不能「奪命連環催」。

作者:毛豆媽是北師大教育學碩士,專註於0-6歲的育兒心理和性格培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人民日報:請為國生娃!
給孩子春季補鈣真的效果好嗎?這樣科學補鈣,孩子個子「竄一竄」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