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在家庭成員間,為何你的好心常沒好報?

在家庭成員間,為何你的好心常沒好報?

王鏡清

前段時間,網路紅人Papi醬上熱搜了。在一檔《我家那閨女》節目中,她提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而引起了參加節目的嘉賓以及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Papi醬的排序一提出,就遭到了擁有傳統家庭理念的人們的劇烈反對,他們認為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自私的;也有一大批群體表示,「愛自己才有能力愛他人」、「犧牲不是愛,犧牲只能帶來怨恨」,他們紛紛為Papi醬點贊,稱她實在活的太通透了。

那麼,你對此有何看法呢?

在家庭成員間,為何你的好心常沒好報?

考慮到有些家庭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們在這裡簡化一下:自己、伴侶、孩子,要如何進行重要性排序?

上周六,我們在中禾廣場B座13樓舉辦了第二場公益心理工作坊,講課老師是有著十多年專業心理諮詢經驗的王金現老師。在這次工作坊里,有一對夫婦充當了現場個案,他們的呈現,恰好給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看待Papi醬的人生最重要的排序。

這對夫婦的困擾是,他們之間的伴侶關係原本很好,但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出現了一些問題,而激發了夫妻雙方的矛盾。

王老師讓這對夫婦站起來,在現場的學員中找出一位最適合扮演他們孩子的人,進行一場薩提亞雕塑動作的情景互動。一位女士主動站了起來,這對夫婦就讓她扮演他們的孩子。

使用薩提亞雕塑動作來呈現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情景互動,其優勢是:剝離了複雜繁瑣的故事,直接用「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一致性」這幾組動作,抽絲剝繭地呈現事情發生過程中的互動模式,讓我們一目了然地看到生活里的種種戲碼究竟是怎樣上演的。

王老師邀請這次的案例成員,不要講生活里具體發生的故事,而是直接做出薩提亞雕塑動作,並分享自己的感受。

一開始,這對夫婦倆都對孩子的扮演者(後文簡稱「孩子」)做出指責的動作。「孩子」的反應是,慢慢蹲在地上,雙手抱著腿,很無助的樣子。

王老師問「孩子」此刻是什麼感受?她回答:「很脆弱,想竭盡全力滿足爸爸媽媽的期待。」

在場習慣了自家孩子各種不聽話表現的家長們,聽到這裡紛紛有所觸動,現場一片低聲感慨。

「你們有了解過孩子的這個狀態嗎?」老師問。

丈夫回答:「我們孩子不是這個狀態,他現在扭頭就走了,個子長高了,拉都拉不住,有時候直接從二樓跳下去跑出去,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們沒有了解過孩子的這個狀態。」妻子打斷了丈夫的話。

「他曾經有過想要達到我們標準的狀態過,」丈夫有點急,補充道:「但現在不是了。」

「好的,」老師點點頭:「我們來看看,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從想要滿足父母期待,走到對抗狀態的。當你們沒有看到孩子其實很脆弱、很想滿足你們的要求時,你們會對他做什麼?」

「我們會更加生氣地指責他。」

「那你會感覺如何?」老師轉身看向蹲在地上的「孩子」。

她背過父母繼續蹲著,「我會覺得我真的很努力了,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這時候你們感覺如何?」老師問這對夫婦。

妻子的身體肌肉綳得更緊了:「我會更加生氣,非常憤怒。」

一旁的丈夫也繼續保持著指責的動作。

「孩子」「唰」得站起來,離他們走得遠了幾步,憤憤地說:「既然我怎麼努力都達不到你們的標準,那我還不如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再也不要聽你們的話了!」

學員們再次發出感慨的唏噓聲。有人小聲說:「我家孩子就是這樣!」

「你現在了解孩子為何從二樓跳出去、拉也拉不住了吧?」老師問這位丈夫。

對方點點頭。

小孩子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不能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但是當由一個成年人在薩提亞雕塑互動中扮演孩子的角色時,她就有可能清晰地說出孩子的心路歷程。

妻子這時候說道:「這時候,我和我愛人就會因意見不合,而相互指責。」

「一般會是誰先指責?」老師問。

丈夫伸出了指責的手。

妻子在老師的協助下,站在椅子上指責丈夫,以加強指責的力度,她的憤怒和委屈都在臉上呈現出來。

在家庭成員間,為何你的好心常沒好報?

丈夫表達說:「這種時候,一般為了避免更大的衝突,我會離開。」

「那你現在就背過身去,離開這裡。」老師指引道。

這時孤零零的妻子獃獃地面對著丈夫走了、孩子在遠處背對著他們的處境。

老師問「孩子」:「當你看到爸爸媽媽這個樣子,你會什麼感受?」

「我會恨自己,也會很恨他們!恨自己不聽話造成了他們吵架,恨他們把這個家搞得一點愛也沒有了!」

這時,這位妻子動作決絕地從椅子上跳下來,蹲下身去系鞋帶。之前孤零零地站在椅子上的她,從手足無措變為憤怒式的冷漠。當她從椅子上跳下來時,現場都小心翼翼地安靜下來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位為人妻為人母的女士背後的憤怒。

等到她穿好鞋帶、站起身來,老師問:「現在,你也想離開嗎?」

這位妻子搖搖頭,聲音微弱卻又堅定地說:「我不會離開的,我不會。」說著,眼淚就流出來了。

安撫了一下這位妻子,老師繼續對大家說道:「我們暫停一下,大家看到這裡,兩個人結伴相互討論五分鐘,你們有什麼感受和啟發?」

大家各抒己見地討論起來,每個人都從這個案例中看到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影子。

「我和愛人吵架之後,」討論聲停止後,案例中的妻子分享道:「我們會裝作沒有吵架,去學習接孩子。但是即使我們什麼都沒說,孩子看到我們倆的狀態後,就會拉著我的手問,媽媽,你和爸爸又怎麼了?你們是不是又因為我的事吵架了?」說到這裡,這位妻子又一次流下了眼淚。」

「我感覺他們一家幾口人,都是很相愛的。」以學員身份在場的我突然發言道:「我很感動,因為在我自己的經歷當中,我看到爸爸媽媽那樣吵架時,我會覺得他們沒有愛了;但是剛剛我聽到這位男士說,他離開是為了避免爭吵升級,我以為他是沒有愛了,但其實他是因為,他覺得這樣才是保護妻子感受的最好方式!大家都是出發於好意,(包括孩子,其實非常關心爸爸媽媽,)以前我會看不到這一點。」

我的話引起了老師和這對夫婦的共鳴,尤其是妻子,她看向我時,我能從她美麗的眼睛裡感受到那份觸動。

老師問:「當你的丈夫離開時,你想過他是在保護你嗎?」

妻子搖搖頭,「以前沒有想到這一點,看到他離開時,我會很無助,非常非常難受……」

丈夫這時候哽咽了,他頓了很久,流著淚說出口:「其實我很愛她……在我心裡,我覺得教育孩子方面其實她比我做得好。我其實很認可她,我從來不想讓她難受!」

老師問:「那現在你還會採取離開的應對姿態嗎?」

「不會了。」

「我們看到,其實這個家裡的每個成員,都是抱著愛對待其他成員的。」老師這時轉向大家,問道:「那為什麼結果卻是糟糕的呢?在家庭關係里,為什麼常常發生好心沒好報的現象呢?」

在家庭成員間,為何你的好心常沒好報?

後來,這對夫婦在現場又選擇了代表憤怒情緒的工具,來繼續與孩子互動,我們看到,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在處理事情,而是被情緒掌控,在和情緒玩。

當一個家充滿了負面情緒時,孩子收到的不是好意,而是傷害。

在家庭成員間,為何你的好心常沒好報?

回到最開始的「Papi醬人生最重要排序的討論」上,當我們把孩子的學習放在第一位、把夫妻關係以及自己放在靠後的位置時,我們也把情緒轉化的責任推卸給了孩子。太多時候,父母把自己的生存危機、生活的不愉快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期待子女優秀,來填補自己的焦慮和脆弱。

當我們在人生重要的排序上,將自己放在第一位,也意味著自己願意在「負責」上處於第一位;當我們把伴侶關係放在第二位,也意味著我和我的伴侶而非孩子應該為我們的婚姻生活負責。

照顧好自己,在一個穩定的婚姻關係基礎上,和伴侶攜手照顧好孩子,看似是自私,恰恰是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這個時候給到孩子的愛,剝離了負面情緒轉移的風險,孩子才能得到最好的支持和滋養,這難道不是為人父母最初想要給到孩子的愛的品質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金現心理學者 的精彩文章:

孩子大了,拒絕跟父母交流,心理諮詢師咋處理

TAG:王金現心理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