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張角到底是人還是神?黃巾起義為何能撼動大漢王朝?
04、成敗皆因太平道
《三國演義》以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開篇,起義的籌備以及各種措施綱領,在公元183年已經確立。
由於漢靈帝的種種暴政,加上天災人禍橫行,天下許多州郡百姓流離失所,成為遊民。此時,張角出現,以「太平道」號召民眾,掀起了一場震動天下的黃巾起義,成為漢末大亂最直接的導火索。
三演義中,黃巾義軍多是以反賊面目出現,烏合之眾,不堪一擊,最大的功效就是成就了野心勃勃的各路諸侯.比如曹操得勢,就是招降了30萬青州黃巾。正史中的黃巾軍,很強大,多次大敗朝廷正規軍。黃巾之亂的最後消滅,和演義中的劉曹孫三傑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由張角領導的黃巾軍,興起迅速,衰敗也快,前後不到一年,就被朝廷剿滅。雖然之後也有起義軍標榜自己是黃巾,不過主力已喪,影響甚微。
黃巾起義短短數年間迅速崛起,其浪潮之大,幾乎把東漢王朝的巨輪直接掀翻。
那麼,黃巾起義為何成為能夠撼動漢朝根本呢?
其一,有宗教外衣。張角宣揚自己有南華老仙傳授的三卷天書,能呼風喚雨。張角自號「太平道人」「大賢良師」。古代各種起義、政變,都喜歡用一些迷信手段。只要是披上宗教外衣,增添神秘色彩,事情的成功率就高了。像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也是以黃河石人出,彌勒佛降世號召民眾。
其二,有民眾支持。中平元年正月,瘟疫流行,奸佞當道,幾乎沒有什麼救治措施。張角散施符水,為百姓治病,百姓感恩戴德,他從此獲得了民眾支持。秦代末年,人們不堪重賦和勞役不得不造反。隋代末年,隋煬帝傾國遠征高麗,若非天災人禍,老百姓不會鋌而走險。
但是,即便是漢末大亂,朝廷當中也有許多賢德官員秉持公義。官僚階層並沒有淪落到腐朽不堪的地步。東漢王朝在一些官員和百姓心中多少還有些威信。是以終曹操一世,始終不敢篡漢自立。
其三,有嚴密組織。張角有徒弟五百人,據說個個能畫符念咒。張角將這些人分散到全國各地,發展各自的人馬。以往起義,往往集中一地,然後擴展。張角率領的「黃巾起義」是在全國各地同時起義,聲勢,影響,都達到空前。張角將全國各地徒眾,分為三十六方,大的有一萬餘人,小的有六七千人,每個地方的首領都自稱將軍。也就是說,張角設立的三十六方,主要是以區域作為劃分的依據,一如漢朝在全國設立不同的州郡。且各地首領都有比較獨立的權力,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這樣做有好處。
其四,有統一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句話簡單明了,告訴人們,代表「蒼天」的東漢朝廷已經要滅亡了,而代表我們窮苦百姓的「黃天」應當建立。蒼天,黃天,既有顏色的對比,更有政治內涵的不同。「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相約全國各地的太平道徒眾都在甲子年發動起義。還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要想在各地同時舉世,不可能臨時通知,於是張角苦心設計,甲子年既是老百姓們認為六十年一甲子的第一年,又象徵除舊布新;天下大吉,既是說甲子年是個好年頭,又是說甲子年我們同時起義。參與起義的民眾基本上沒有文化。口號通俗易懂,便於落實。
其五、有區別措施。一旦起義爆發,往往會陷入混亂,如何避免在戰爭中自己或者家人免受傷害,張角竟然也想到了。他讓參與起事者在門上寫上「甲子」二字。既不會讓官府注意,又可以讓組織內部的人知道。交戰時以黃巾裹頭,免得誤傷。這種手法也為以後的農民起義所效仿。
其六,有朝廷內應。和大澤鄉起義不同,陳勝吳廣被逼無奈,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是蓄謀已久。連朝廷十大常侍之一的封諝都被張角收買了,可見準備充分。張角同學精通官場心理,封諝雖然是「十常侍」之一,可卻經常受到張讓等人的欺凌。封諝要上位,就必需藉助他人的力量和大量的金錢。張角投其所好,兩人一拍即合。
可惜,張角用人不當,派弟子唐洲去聯絡封諝。唐洲膽小,直接跑到朝廷告發師父和封諝密謀造反。封諝立刻被捕入獄,起義的很多資料泄密。張角只能提前舉事。這也為黃巾起義最後的敗亡,留下了禍端。
其七,有明確定位。起義時,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三位沒有稱什麼大將軍,大丞相,或者稱王稱帝什麼的,那些都是世俗的官職。張角三兄弟依然是化身為神,以天公、地公、人公自居,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更具有神秘色彩。
其八,有施政綱領。張角對眾人說:「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張角等人以聖人自居似乎沒有什麼創意,但可以和百姓共享太平,這和秦末起義,經常標榜為某個國家,某個名人而起義不同,百姓們鬥爭有動力了,因為這是創造自己的幸福。
因為以上八大原因,張角率領的黃巾起義,在短短几個月內,就發展到了四五十萬人,遍及天下,官軍望風披靡。中央軍抵抗不利,於是漢帝下令各地豪強可以自主徵兵。雖然可以剿滅起義軍,但直接導致了各地豪強勢力的壯大,拉開了諸侯割據的序幕。
那麼,黃巾起義又為何迅速敗亡呢?
《資治通鑒》記載,張角「事奉黃老,以妖術教授」,經常以符咒來治療百姓,讓生病的人下跪陳訴自己的過錯。「或時病癒,眾共神而興之」。以宗教來號召百姓,是黃巾起義興起的重要原因,卻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傳統宗教和西方的宗教不同。在中國,宣揚所謂的宗教,總是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大多是以治病救人為幌子,來迷惑民眾。很可能這些人精通醫術,並不像正史說的那樣完全是碰運氣,只不過他們用神話的外衣為自己做包裝。中國人是很買神仙的帳的。即便是科學昌明的當代,一些所謂的「大師」也可以大行其道。
但是,治病救人可以得到人們的崇拜,但要讓人們為你賣命,就要三思了。太平道的信徒大多是愚夫愚婦,平時聚集在一起咋咋呼呼喊喊口號可以,可是當朝廷正規軍前來征討的時候,多只能做鳥獸散。
張角到處傳道,多數官員認為張角所為有益於世道人心,鼓勵支持。不過也有明眼人看到了事情的危機。
司徒楊賜就認為張角徒眾漸多,如果不加禁止,必然成為禍患。如何禁止?楊賜以為,可以下詔命令刺史、太守,「簡別流民,各護歸本郡」。太平道中多數成員是各地的流民,因為崇信太平道聚集在一起。除了極少數頭領是張角的死忠分子,多數人是盲目崇拜。只要把良善百姓與死忠分子區別開來,然後抓捕首領,那麼不必動用大軍,就可以剿滅邪教了。
宗教就是個熒光棒,搞搞個人崇拜還比較趁手,要用來推翻朝廷,改革維新,就難免有些可笑了。
大臣劉陶上書,說「州郡忌諱,不欲聞之,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隨著太平道的日益壯大,許多官員漸漸發現了張角太平道的可怕,但是誰也不願意把這件事情告訴給朝廷。當時漢靈帝寵信宦官,一直以為天下太平。誰敢去觸這個霉頭,告訴皇帝,東漢王朝大難將至呢?
但是,當這層窗戶紙被捅破之後,黃巾軍也必然面臨朝廷的四方剿殺。
張角設置的太平道的組織結構和起事方向不當,也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
張角設立三十六方,使得天下能夠同時起義,確實聲勢浩大,很是嚇人。但是「各立渠帥」,三十六方之間,除了張角是統帥之外,互相之間並無統屬關係,於是很容易被朝廷各個擊破,最終全部完蛋。
當時,張角等人又勾結中常侍封諝等人,作為內應,如果事情成功,甚至殺掉了漢靈帝,那很可能多支撐幾年。但是最後竟然是張角的弟子唐洲告密,導致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張角的準備也算充分,提前起事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反倒是選擇和中常侍封諝聯手,招來了更多的敵人。
朝廷當中有三派勢力,以中常侍為首的宦官勢力,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以及朝廷中的清流勢力。雖然中常侍深受漢靈帝寵幸,卻讓天下士人所不齒。張角選擇聯合封諝等人,必然使得天下士人都痛恨黃巾軍,使得起義處於道德的劣勢。
加上黃巾軍從起兵開始,就缺乏嚴格的軍事紀律。黃巾軍一旦攻佔州縣之後,不但沒有什麼安民措施,而且動輒燒光,殺光,搶光,搞流寇主義,打到哪裡,就搶到哪裡。於是乎,即便是開始信奉太平道的信徒,也發現起義根本不像張角等人宣揚的那麼美好。謊言一旦破滅,昔日沉迷的信徒加倍痛恨欺騙自己的張角。
黃巾軍的核心分子,大都是張角的弟子。在追隨張角的時候,這些人被擁立為各方的統帥,得到實際的利益。不過以利聚也必以利散。當張角三兄弟死去之後,黃巾軍就成了一盤散沙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皇甫嵩的出現。除了張角是自己病死的,張梁、張寶二兄弟,以及黃巾的主力,基本上都是皇甫嵩消滅的。皇甫嵩此人能征慣戰,且關愛士卒,堪稱漢末第一名將,剿殺黃巾第一人。
TAG:葉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