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肝主情志,怒傷肝,為何卻說「發脾氣」
《黃帝內經》:肝主情志,怒傷肝,為何卻說「發脾氣」?
在中醫臟腑理論里,對於肝的功能特點,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還有「怒傷肝」這類的描述。裡面提到的「謀慮」,也就是思考、決策等方面,而「怒傷肝」則直接說出了,七情六慾里的「怒」,和肝的關係最為密切。
這一點,大家都很明白了。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實生活中,將「發怒生氣」說成「發脾氣」呢?要知道,我們的古人,對於生活用詞都是非常講究的,不可能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歷經幾千年而不被發現吧。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之所以我們把「發怒生氣」說成「發脾氣」而不是「發肝氣」,其原因可能就有三個方面:
1、 書寫的錯誤:
因為在古代,漢字最開始是「刻」寫在硬質介質上的,比如龜甲、竹簡之類。我們看「肝」和「脾」兩個字的外形,除了右上角一部分不同之外,其餘地方都是完全一樣的。在硬質介質上刻寫這兩個字,如果右上角的部分不慎被刮花,或者刻寫的人比較潦草,也可能是年代久遠之後出現模糊,都會有可能把本來的「肝」當成「脾」,這也不可避免的;
2、說話的習慣決定:
「發脾氣」這個詞,是一個很通俗的用語,對於某些習慣用語,我們也不能過於講究。這種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范進中舉的喜極而瘋,俗話說成「痰蒙心竅」,這痰和心也是沒有關係的,為什麼不說「痰蒙肺竅」呢?諸如此類。
3、五行臟腑學說決定:
我們將藏象學說和五行學說聯繫起來,肝對應的五行是「木」,於是,肝也就具有木的「調達敷和」的特性。肝的位置在「下焦」,而我們人生氣發怒的時候,氣機是一種「逆上」的趨勢,這就更和木的「調達敷和」相吻合了。
而脾則位於中焦,五行屬土。脾的特性是倉稟之官,主運化和輸布。和七情的對應是「思傷脾」。我們列舉肝脾的生理特性之後,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聯繫,可是,其實一切答案就藏在這裡了。
中醫的五行學說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太過則所勝受之」。意思就是說,五行里,如果某一「行」太過旺盛了,那麼它「所勝」的「行」就會承受這個後果,「所勝」就是「克」的關係。
肝屬木,脾屬土,發怒生氣確實是肝在生氣,也就是木氣太過。這時候,雖然傷到的是「肝」,但其有餘之氣,則會流竄到「土」那裡,因為木克土,木的「所勝」就是土了。於是,發怒雖然是肝在生氣,我們把它說成「發脾氣」,其實指的就是「木有餘而土受之」的情況。
這個理論,還不僅限於運用在發怒的稱呼上。在中醫辨證里,肝氣鬱結之後,橫逆犯脾也是源出於此。這些就是五行學說里的「生克乘侮」。
以上,就是發怒生氣本是肝的原因,卻被我們說成「發脾氣」的分析。我認為,書寫筆誤的可能性比較小,習俗的原因是一個,但應該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其實還是「合理的」,也就是五行生剋乘侮的關聯。不知道您對此怎麼看。
※釋迦牟尼:是什麼原因,使得覺悟成佛延後了6年
※《西遊記》:人、妖精、神仙、佛菩薩,四者誰更長壽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