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果你討厭 996,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如果你討厭 996,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說到工作,一直以來,年輕人的態度是有一點點「矛盾」的。

這份問卷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之後,獲得了 3353 次有效填寫,受眾以 90 後和 80 後為主,女性佔了大多數;大部分是本科/專科及以上學歷,全職在崗者超過八成,多數工作於一二線城市;工作經驗普遍不超過十年,三成參與者還處於「尚在第一份工作」階段(以下簡稱「職場新人」);各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有,比較多的三個是 IT/通信/電子/互聯網(以下簡稱「互聯網」)、文化/傳媒/娛樂/體育(以下簡稱「文娛傳媒」)和金融。

基本上,這是一份「城市年輕職場人(尤其是職場年輕女性)」屬性比較強的樣本。


關於年輕人的職場,你可能感興趣的 8 個事實

在這份問卷里,我們得到了許多有意思的結論。

有一部分確實在我們的意料之內,比如:

1. 有 1/3 的職場年輕人打算跳槽/正在找工作

去掉正在讀書/實習的學生,剩下的人裡面,「在職,沒有跳槽打算」的人佔了 62%,「在職但打算跳槽」和「正在找工作」這兩種狀態分別佔了 27%和 7%。換言之,在調查期間,每三個年輕職場人里,差不多就會有一個人打算/正在找工作。

2. 「三年換一份工作」挺常見

考慮到有相當一部分問卷參與者還在做第一份工作,沒有經歷過完整的「求職-入職-離職」周期,我們以「在上一家公司呆的時間(至少換過一次工作)」作為估算指標,對比不同年齡段會在一個崗位待多久。

將每個選項的中位數以得票數進行加權平均,我們得到的在職時間近似值是:80 後 3.1 年,90 後 1.5 年。考慮到 90 後的工作年限普遍不是很長,不穩定因素更多(比如,只是短期實習/還在尋找方向/缺乏鬥爭經驗等等),我們認為,跟 90 後相比,80 後的這個數字更有代表性一點。

此外,Linkedin 在 2014 年發布的《職場人士跳槽報告》也提到,中國職場人的平均在職時間是 2.8 年(34 個月)。總的來說,3 年大概是當代人在一份工作上的普遍耐受期。

3. 男女挑工作的標準差不多,儘管女性對公司氛圍更看重一點點

因為調查參與者中女性佔比非常高,在「最近這份工作,你為啥會選它?」這個問題上,我們重點對比了不同性別在選工作時的偏好。

結果顯示,大多數指標都沒有明顯差異,比例差距超過 3 個點的幾個選項分別是「公司氣氛好」(女性 23%,男性 19%)、「有熟人罩/辦事方便」(女性 4%,男性 8%)以及「鐵飯碗,穩定」(女性 9%,男性 6%),但都不是最靠前的原因。

4. 加班挺常見,但不同行業的加班方式不一樣

我們之前的一篇報告就提到,隨著網路的發展,「工作生活一體化」已經成為趨勢。但是在不同的行業/崗位,加班(或變相加班)的類型也會有所不同:拿傳統的「延時下班」來說,每周加班次數最多的三個行業是房地產/建築(1.5 天)、金融(1.3 天)和互聯網(1.3 天);再拿新型的「隨時待命」來說,standby 人數比例最高的行業則是文娛傳媒(40%)、服務業(35%)、房地產/建築和商業服務(都是 33%)。

當然了,我們的調查也證明了,有些職場傳言,其實不是很準確,比如:

5. 「第一份工作,錢不重要」

不同工作經驗人群在求職選擇上有明顯的區別:有工作經驗的人(至少換過一次工作)入職的三個主要理由是「擅長/有興趣」「能學到東西」以及「工資高」,而職場新人(還在做第一份工作)選得最多的其實是「稀里糊塗就進來了」,其次是「能學到東西」,「擅長/有興趣」排在第三。

「第一份工作,錢不重要」這個說法,每個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應該都聽過。但從我們的調查來看,它其實還應該有個後半句:在第一份工作的挑選上,與其說「錢不重要」,倒不如說「自己也不確定哪個才重要」;而且,雖然錢不可不談,但無論是不是第一份工作,它都不是 top 1 的理由。

6. 「老闆都喜歡跟員工談理想、畫大餅」

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公司都意識到了「這屆年輕人沒那麼好糊弄」,在「老闆/ HR 都給你畫過哪些大餅」這題里,最多人選的其實是「啥都沒說過」(43%),其次才是「給你升職加薪」(40%)。曾被我們多次調侃的「有股份/期權」排在第三,但是比例很小,只有 9%。看起來,這些似是而非的「願景式話術」,被採用的頻率不如我們想得那麼頻繁,至少,公司並不常把這招用在年輕員工身上。

7. 「每家公司都熱衷加班」

事實上,在「你的崗位每周加班多久」這個問題上,最多人選擇的答案是「不用加班」(35%),其次才是「沒有固定時間,隨時待命」(28%)和 1-2 天(21%)。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給出的 8 個常見加班理由中,「工作確實沒做完」(64%)排在第一,比例遠超排在後面的「領導/同事沒走我也不敢走」(14%)和「我司提倡加班文化」(13%)——加班情況固然跟行業、崗位性質有關,但也沒有到「所有公司都喜歡加班」的地步,「加班文化」總被吐槽不假,但忙不過來導致的加班更常見。

8. 「職場就別談友誼了」

好奇心研究所曾經發起過一次「你遇到過哪些職場友誼難題」的開放式問答,得到了 2410 次表態。排名最靠前的答案幾乎都偏向於「職場沒有友誼」「同事跟朋友要分清楚」。

但具體到操作層面,我們得到的答案卻不是這樣:本次調查中,不管是哪個年齡段,承認自己「在公司有朋友」的人都佔了一半以上,真正確定「沒在公司交到任何朋友」的人不到 30%。


關於一個職場諸多小細節,還有這 7 個數字

在「那些不靠譜的職場秘笈」里,我們就曾經就一些「容易引發不必要恐慌的「職場經」」提出不同意見。這次,我們用以下這 7 個數字,希望進一步展現更多真實的、容易被忽視的職場細節:

69%

在「你的加班是有償的嗎」這個問題中,選擇「無償加班」的人數佔比。「加班不給錢」的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有時/總是要隨時盯著工作情況」(78%)和「有時/總是要在非工作時間回復同事的消息」(84%)等「變相加班」太過常見。

1/3

受去年底開始的「經濟下行」影響的個體比例。年輕人遇到最多的情況包括年終獎縮減(16%)、工作時間調整(5%)、降薪(4%)等等。至於「經濟下行」對行業/公司的影響,波及範圍就更廣了:一共有 57%的人目睹/感受到了控制成本(35%)、調整人員/業務(27%)、取消/減少獎金(22.4%)等動向。

1 個小時

「從外環到市中心/從郊區到 CBD」的候鳥式(甚至雙城式)通勤,並不是年輕職場人的日常: 77% 的人,每天在路上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

190 人

「從不屏蔽同事的朋友圈,但也不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朋友圈」的人數。相對地,只有 14 個人「對同事公開自己的每條朋友圈,但卻不看他們的朋友圈」:年輕人對同事的關注,似乎比自己對他們的展示要多一些。

3 個小時

70%的人每天摸魚 3 個小時以內,完全沒空摸魚的只有 17%。更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工作確實沒做完」而加班的年輕人里,還是有 49%的人每天頑強摸魚 1 小時以上。俗話說 deadline 是第一生產力,但沒有摸魚就沒有 deadline,可見摸魚才是當代職場基本人權。

7.14

當代年輕人的職場焦慮指數。「工作壓力指數」是 6.47,「工作動力指數」則是 5.29(滿分都是 10 分)。很顯然,對年輕人來說,工作的焦慮和壓力並未完全轉化為動力,「社畜」比「職場戰士」更多。

64%

擁有避開老闆的「同事閑聊小群」的比例。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說自己偶爾會活躍,剩餘三分之一的人則基本都在潛水。問題是,加入了這些閑聊群的職場人里,有近一半的人(48%)同時表示自己「靜音了所有公司群」——加群歸加群,mute 起來也是不留情。


工作之後,你大概率要經歷的 7 次小型「練級」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了一項名為「從學校畢業之後,你最為什麼事情感到焦慮」的調查,在收到的 7304 次表態中,關於工作的選項「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又搞不清自己想做什麼」得票第一,獲得 1362 次認同。

但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做什麼」只是職場困擾這個長篇故事的小小序章。辦公室的練級打怪之路,結合大家在調查中的反饋,我們總結了這幾個需要你做好心理準備的關卡:

1. 「風口」行業要不要去?

風口行業被選擇的原因往往都是那幾個:「機會多」「收入高」「升職迅速」……如果單獨看入職的理由,「工資高」被提得最多的三個行業是互聯網、金融(都是 31%)和房地產/建築(27%)。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一次公布的數據,「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和「金融業」以 133150 元和 122851 元的行業年均工資分列前兩位,「房地產業」以 69277 元排在第 13。論收入或話題度,它們確實是近年社交媒體上最有「存在感」的行當。

2. 「Gap Year /職場空窗期」算不算大件事?

一直以來,年輕人都被認為是「一言不合就裸辭,待業一年都沒在怕」的職場衝動型存在。但事實是,調查里 60% 以上的人空窗期都不超過三個月,真正做到「一年多都不工作」的人只有 2.8%;80 後的平均待業天數是 64 天,90 後甚至更短,只有 57 天(都不包括職場新人)。所謂的「Gap year」 幾乎不存在,大家還是更願意歇兩個月就回去上班。

3. 跟同事說話,要怎麼平衡「熱情」和「距離」?

同樣是回應同事,女性最愛用的句子是「好的~」(46%)「嗯嗯」(39%)和「哈哈哈哈哈」(30%),而男性最常說的是「好」(33%),其次才是「好的~」(32%)和「嗯嗯」(28%):同樣是職場假裝老好人,男性和女性的畫風並不完全相同。

4. 如何在職場優雅說「不」?

5. 在公司應該「nice」一點嗎?

好奇心研究所之前就發現,「在職場,nice 這種品質並不會讓你很受用」,這點在調查中也到了間接驗證:「曾經在公司生氣/情緒激動」的人超過一半(52%)。「忍氣吞聲、聽話、小透明」的傳統下屬形象,在年輕人的職場中似乎沒那麼吃香。

6. 「跟同事聊工資」真有那麼敏感?

7. 該不該下決心轉行?

我們剛才已經提到,年輕人的職場焦慮一大半都來自於「方向」問題,這個擔憂隨著年齡增長還會逐步累積:說到「工作上最擔心的事」,90 後認為是「錢太少」(52%),而 80 後卻說是「職業倦怠/天花板」(49%)。

既然說到了「職業方向」,我們也順帶問了問大家的轉行意願:「想轉行」和「不想轉行」的人比例旗鼓相當,都接近 40%。但是,在有意轉行的人裡面,真正採取行動的人只有 28%,其他的「我想轉行」依然還停留在口頭階段。


最後,你可能用得上的 10 條建議

我們從這份調查里,還歸納出了一些當代職場人的「經驗之談」。比如:

1. 別光看公司給幾天年假,「隱形」福利也很重要:不論是 80 後還是 90 後,他們覺得最有用的職場福利除了雷打不動的「年假」(77%)和「彈性工作制」(55%),還有「體檢」(54%)和「租房補貼」(52%)這兩項。軟體公司 Qualtrics 和投資公司 Accel Partners 在 2017 年發布的報告也說,「長久、穩定的保障」「靈活的工作時間」「職業培訓的機會」是最得千禧一代認可的「職場關懷」。

2. 不喜歡 996 工作制沒問題,因為它確實不招人待見:54%的人都說找工作的時候會直接避開要求 996 的公司。如果你真的非常討厭加班,「早點提出來」未必就沒用:拒絕接受 996 的人裡面,成功避開高強度/變相加班的人接近六成(59%)。

3. 如果上級逼著你把微信昵稱改成公司 名字,或命令你必須在三分鐘之內回應 ta 的指令,有至少六成的人會跟你一樣感到被冒犯(但你如果覺得「這倆我都 OK 啊」,也有至少 5%的人會附和你)。

5. 「超過 xx 歲才轉行」並沒有很可怕,轉行缺的主要還是行動力:工作三年以上的群體里,「轉行成功,而且不後悔」的人比例最高,一直維持在全體人數的 21%左右,比「轉行失敗」和「轉行成功但是後悔了」的人加一起還要多。

6.「在辦公室哭」其實不算什麼,調查里有 37% 的人都做過跟你一樣的事。

7. 如果有合得來的同事,離職後不妨再聊聊:有過離職經驗的人里,76% 的人都會跟前同事聯繫,而且聯繫的原因一半都是「朋友私交」,「不聯繫」或「只為公事聯繫」的人,加在一起只有三成。「職場塑料情」並不是辦公室的全部。

8. 「不想轉發公司的軟文」跟敬不敬業無關。44%的人都拒絕用自己的朋友圈給公司白打廣告,而且 90 後的朋友們更希望守住這塊私人社交領地(90 後拒絕的比例是 46%,80 後只有 35%)。

10. 沒必要用「干一行愛一行」給自己心理包袱:調查中,職場人自評的「職業契合度」平均分是 5.84,「對工作的喜愛度」更低,只有 5.52(滿分都是 10 分)。但如果你自己的分數比平均值低太多,那還是考慮換工作吧。

毫無疑問,職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時甚至是佔比最多的部分),年輕人在談它的時候,理想跟現實必然有差距,樂觀和悲觀的想法當然也都存在。上面的那些結論,對你來說可能並不是多新鮮的觀點,但如果它們能令你重新思考「工作」這件事,讓你既不因為「這就是一份工」而把自己的感受看得過於渺小,也不因為「財務自由/人生贏家/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之類的言論而把它看成人生唯一的可能性,或許才是我們做這個調查的更大意義所在。

題圖、插圖來自:鄭舒雅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戀愛即戰爭,《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將拍真人電影
格力獨董劉姝威舉報後,廣東證監局向美的董事長出具警示函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