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富可敵國,為何最後卻戰敗了?
張士誠富可敵國,為何最後卻戰敗了?
一二零六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了蒙古帝國,由此開始了對外的擴張之路。蒙古帝國先後攻滅了西遼、西夏、金等國,直至一二七九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政權,結束了長久的混戰局面。
元朝建立之後,統治階級繼續他們的擴張之路。據史料記載,在元朝時期我國的領土面積達到歷史最大。然而元朝的統治者們創業有餘,但守業不足。元朝在一二期一年從忽必烈將都城遷往北京開始,到了一三六八年就被重新趕到了沙漠地帶。前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元朝的政權從來就沒有穩定過。
到了元朝末年,元朝的統治者們同漢族人民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各地的英雄豪傑們紛紛揭竿而起,發動戰亂,意圖推翻元王朝的統治。說到元朝末年最厲害的三個反對元朝統治的集團,那就必須提到,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
在這三人之中,陳友諒是最為心狠手辣、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之人,亂世梟雄用來稱呼他最為合適不過。張士誠則是最為有錢之人,他佔據著當時全國最富有的地區,經濟實力十分的雄厚。而朱元璋似乎是三人之中最為弱勢之刃,論奸詐他不及陳友諒,論錢財他不及張士誠。但是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卻是最後的贏家,是他建立了後來的明王朝。
陳友諒的失敗好理解,因為他不得軍心,但是為什麼富可敵國的張士誠也戰敗了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三二一年,張士誠出生在一個貧苦的「亭民」之家,他與三個弟弟都以撐船賣鹽為生。元朝末年,政府腐敗,財政收入嚴重的入不敷出。統治階級為了繼續享受萎靡的生活,大量增發鹽引,提高鹽的價格,在當時,鹽業成為元朝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
雖然鹽的價格在不斷的升高,但那些鹽民的生活依然苦不堪言。因為每當颱風來臨,大量的海水會灌溉在土地之上,用來種植了糧食的土地變成了鹽鹼地,而統治階級對此置之不理一心只想在鹽業上牟取暴利。
為了養家糊口,張士誠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鄉親們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隨著張士誠年齡的不斷增大,他逐漸意識到買賣私鹽可以從中牟取暴利,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因為他平時樂善好施、為人仗義,在鹽民之中有著很高的人氣。他和幾個膽大的同鄉在運送官鹽的時候夾帶一部分的鹽賣給當地的富商。
因為他沒有什麼背景,所以富商們經常坑害他,不僅不給錢還對他拳打腳踢,這也為他之後的一些行為埋下了伏筆。當他組織了屬於自己的起義軍後,解決了那些曾經欺辱他們的富商們,並且將他們的財產分給老百姓們。
後來,他的勢力不斷增大,他自己自立為王。不過,張士誠的勢力除了有錢以外其他的統統沒有。元朝的丞相脫脫率領大軍來攻打他,他連對抗的勢力都沒有,完全被對方給拿捏住了。後來因為元朝統治階級內部的原因才導致他得以存活下去。
當時,朱元璋在見識到了張士誠的富有之後,想要與他合作一起對抗元朝,雙方和平相處互惠互利。然而張士誠並沒有接受朱元璋友好的建議,不僅如此他還主動挑起了同朱元璋之間的戰爭。兩大勢力的戰役一觸即發,最後張士誠戰敗。之後,朱元璋又撐起「友誼的小船」邀請張士誠一起合作,但張士誠還是沒有答應。
那麼張士誠究竟是想要做什麼呢?他只想賺錢,只想擁有著最為富庶的土地做當初自己憤恨的那些富商們。事實上,他也的確做到了,他分得了中原大地最好的一塊「蛋糕」,過上了他以前一直想過的富裕生活。至於誰做皇帝,誰是統治者對他來說似乎並沒有那麼的重要。
他的這一想法在盛世之中或許還能行得通,但這可是茹毛飲血的亂世啊,他想獨善其身完全是不可能的,這天真的幾乎就到了可笑的地步。而朱元璋也看清了他的這一想法,所以他在對抗除他以外的兩大勢力時,選擇了先去解決陳友諒。
在他攻打陳友諒的過程中,朱元璋的下屬也曾問過朱元璋,他不擔心張士誠從中作梗去幫助陳友諒嗎?朱元璋當時是怎麼回答的?他說張士誠「器小」,這兩個用來形容張士誠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
是的,張士誠的確就是「器小」,格局太小,目光短淺。若是當時朱元璋攻打的是張士誠,陳友諒絕對會從中插上一腳,但張士誠不會。因為鹽商出身的他只知道賺錢,只知道守好自己的「蛋糕」就行。然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他擁有著莫大的財富,這讓別人怎麼會不眼紅?
在朱元璋攻打陳友諒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想到陳友諒如今的結局就是自己日後的結局。他還在做著自己的富商夢,以至於後來朱元璋在打敗他之後,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為何會落到這步田地。
他苦苦守護著的這片富庶的土地終究是給別人做了嫁衣。或許對於朱元璋連說他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把張士誠當做自己的敵人,因為張士誠這樣的人在亂世之中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