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耳機致癌?不要再談「輻射」色變了
近日,有關「AirPods和同類型的無線藍牙耳機可能致癌,250名科學家聯名警告」的消息在網路上瘋傳,這一說法讓正在使用無線耳機的潮男潮女們談「無線」色變,甚至有很多人重新退回到了有線耳機時代。看到這則消息大家心中難免疑惑,消息中提到的無線藍牙耳機致癌是否有一定的現實依據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是無線設備能夠致癌還是耳機能夠致癌呢?
「耳機致癌」的消息在網上瘋傳;圖片來自網路
聯名信確實存在,但無線耳機不是重點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消息的真實性,消息中提到的科學家們的聯名警告確實存在,但是無線耳機並不是這封聯名信的主要內容和重點,也並沒有實際的研究數據表明無線耳機會致癌。科學家聯名信的主旨在於:在2015年,40個國家的250名科學家們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由各種電子設備產生的輻射也日漸增加,因此應該加強對於輻射的限制。這則消息中提到,將無線耳機置於耳道中,會使頭部組織暴露在相對較高的射頻輻射下,從而引發對無線耳機安全性的質疑。
2015年,250名科學家聯名警告:警惕「非電離電磁場」暴露;圖片來自網路
上圖是聯名信的部分原文,標題為「國際呼籲:科學家呼籲非電離電磁場暴露防護」,主要內容是科學家們對於日益增長的電磁場暴露表示嚴重擔憂,這些暴露包括但不局限於射頻輻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RFR)發射設備,如行動電話和無線電話以及它們的基站,無線網路(Wi-Fi),廣播天線,智能電錶,嬰兒監控設備,以及可產生極低頻電磁場的電力設備和電力輸送中使用到的基礎設施。(PS:電離輻射是指,宇宙射線、X射線等能使受作用物質發生電離的「高能量」輻射。)
其次無線耳機從原理上來講並不會致癌。讓我們從「無線」說起,公開資料顯示藍牙使用2.4-2.48GHz頻路範圍的無線,屬於「非電離射頻輻射」,其輻射量在電磁輻射量安全標準以內。至於「耳機」致癌更是無中生有,我們聽到的聲音是有能量的,由於耳機比擴音喇叭更靠近耳膜,因此對於耳膜產生的損害也就更大。因此長期佩戴耳機可能對聽力有危害,但是這並不代表戴耳機會致癌,目前尚未有研究表明戴耳機會導致任何癌症。因此可以看出質量合格的無線耳機並不會致癌。
耳機可能會損害聽力, 但並不會致癌;圖片來自網路
輻射無處不在,無線設備「勢力微弱」
很多人提到無線就會想到輻射,想到細胞的突變繼而發展為癌變,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生活在看不見的輻射中,難免產生關於癌變的擔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高科技產品都會產生過量的輻射,也不是所有的輻射都會讓細胞發生癌變。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散發熱量,其他的能量最後也都會變成熱量散發出去,而這種傳遞能量的方式就是輻射。我們日常接觸的無線設備產生的輻射都在國家安全標準範圍內,例如手機,路由器等無線設備。
先說幾個生活中常見的無線設備。生活中最常見的無線設備就是手機,手機之間撥通電話就是通過無線技術傳輸信號,就算在不使用手機的時候,手機周圍也會有輻射,但即使是手機產生的輻射,在設計過程中也是必須符合國家的安全標準[1]。有關於輻射的現行國家標準都是國際上最嚴格的標準,因此手機也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手機在撥通電話時依靠的是通信基站。3G,4G時代的到來使得許多基站更加智能化,輻射更小標準更嚴,輻射遠低於冰箱電磁爐等電器。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路由器亦成為了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無線設備之一,路由器的無線信號可以穿牆讓人們覺得是不是路由器的輻射太強了不安全。其實相比於手機,路由器正常工作時產生的輻射更穩定,而且實際使用的時候,我們與路由器的距離往往也遠大於使用手機的距離[2],既然手機都可以安全使用,路由器的輻射就更沒有那麼可怕。
飽受爭議的基站,輻射其實低於冰箱、電磁爐等家電;圖片來自網路
養成良好習慣,避免累積傷害
無線設備由於其自身的便捷性增加了我們的使用時間,如果因為過分擔心輻射對身體的影響反而影響了生活的話,則無異於因噎廢食。避免輻射不良反應最好的辦法就是正常使用,按正常標準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設備。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正常使用正規的無線設備,其輻射量通常不足以致癌,但是有可能對人的磁場產生影響,如果長期過度使用,可能會引起不適癥狀,如頭暈、頸肩酸痛等問題。不管是因為磁場的影響、還是輻射的影響,還是因為過度使用設備引發的疲勞癥狀,就都應該停止使用了。
此外,在我們的家裡,常見的產生輻射的設備設施,除了各種無線設備,還有冰箱、電磁爐、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在使用這些電器的時候也應該適當地加以注意。結合一些良好習慣,例如,電腦、手機等,盡量不放在枕邊,路由器也盡量遠離卧室,從這些方面入手,都可以減少各種輻射累積可能帶來的健康危害。
作者 | 高瑞 吳一波
審稿 | 陳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博士
編輯 | 高佩雯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參考文獻:
[1]周永軍;張輝;牛中奇.高頻低能電磁環境頭顱內電場應力分析[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2015,v.32,53-57.
[2]沈順玲;韋崗.電腦部件低頻電磁輻射分布特徵初步研究[J].環境與健康雜誌,2018,v.35;No.27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