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侵華日軍噩夢:抗戰時我軍的捷克式機槍到底有多強?

侵華日軍噩夢:抗戰時我軍的捷克式機槍到底有多強?

作者:SOUL迪爾

現存的大量抗戰歷史照片中,不管是身穿德式裝具的中央軍,裝備簡樸的地方軍,還是穿梭在敵後的八路軍,手中都可以看到一件外形非常易於識別的武器——捷克ZB26輕型機槍,國人俗稱捷克式機槍。

中國軍官托起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高喊革命口號,連續掃射敵人,這種造型在國產戰爭影視作品中極為常見,觀眾看到了往往會熱血沸騰。

經典形象

研製歷史

一戰結束後,強大的奧匈帝國一分為六,其強大的工業製造基地大部分為新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所得。憑藉這一基礎,捷克的武器製造業發展迅猛,大量出口國外。

1924年捷克人霍立克兄弟倆聯合設計了一款的班用輕機槍,即捷克式機槍。與不易移動的馬克辛機槍等重機槍相比,其自重僅9.6千克,可以作為支援火力伴隨步兵機動作戰,有效彌補了運動戰時步兵火力的不足。

捷克式輕機槍巧採用了備份槍管,每當槍管因連續射擊發熱後,抓住槍管後部的提把,扳起固定栓,往前一推就能迅速更換槍管,整個過程只需不到五秒,有效保證了槍械使用的連續性。槍身上特有的提把可以供步兵轉移時拎著,而不用擔心被滾燙的槍管燙到,非常人性化。

特有的提把很方便步兵轉移

捷克式輕機槍理論最高射速為500發/每分鐘,但加上更換彈匣的時間,實際自動狀態下的射速只有120發/每分,這已能基本滿足步兵班組機動作戰對於自動火力的需求。唯一的不足是,由於沒有安裝氣體調節器,長時間射擊後火藥氣體積碳會將導氣口堵塞,造成擊發不靈。

1925年9月,捷克正式生產該槍,縮寫命名為ZB-26式7.62毫米機槍。次年4月該槍裝備捷克軍隊,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捷克後,大部分捷克式輕機槍都被交給黨衛軍使用。

二戰中使用捷克式輕機槍的黨衛軍克羅埃西亞志願兵

捷克輕機槍進入中國

由於民國軍閥的步槍普遍採用7.92mm口徑,因此早在1927年,擁有相同口徑的捷克式輕機槍就已經在天津大沽造船廠開始安裝實槍測繪仿製。當時中國的生產工藝落後,基本是以半手工式的小作坊生產模式,質量和數量均達不到要求,各個廠之間的產品零件竟不能通用。

為了儘快形成戰鬥力,抗戰前包括李宗仁新桂系、陳濟棠粵系、閻錫山晉系和劉湘川系在內的各地軍閥都紛紛向外購買包括捷克式輕機槍在內的各種輕機槍裝備部隊。蔣系部隊擁有江浙財團的支持,因此購買數量最多,得以為步兵形成強大的自動火力,在中原大戰中佔盡上風。

收藏於博物館內的捷克式輕機槍

據統計,在192739年間,中國購買了30,249挺捷克式輕機槍,這不包括各地軍閥通過非法渠道購買的,其數目估計不下萬挺。此外,還有些軍閥購買零配件運回國內進行組裝。

抗戰前的使用

1932年1月28日,駐上海日軍在日租界突襲中國軍隊,企圖分散國際社會對於其在東北侵略行徑的注意力,國軍第19路軍被迫還擊,史稱一二八事變。交戰初期19路軍步兵在日軍輕機槍組的掃射下傷亡慘重。

在上海各界社會人士的幫助下,愛國群眾通過在滬央行以高價集資購買了一批捷克式輕機槍,使得當時19路軍的輕機槍裝備率達到每個步兵連3挺,每個團屬機槍連6挺,極大地增強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並迫使日軍在3月初停戰。

一二八事變的經驗使得國民政府注意到增加輕機槍裝備率來提升步兵班組自動火力的重要性。

十九路軍在上海廟行的阻擊陣地

1932年8月,蔣介石集中30萬大軍對紅軍的鄂豫皖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大規模圍剿,其中就包括大量裝備輕機槍的中央軍嫡系部隊第1、2、3、4、10、83、88、89師,可謂亮出了全部家底。

強大的輕機槍自動火力令習慣與地方雜牌軍作戰的工農紅軍大開眼界,在1932年8月11日的馮壽二遭遇戰中,紅軍經苦戰擊退國軍第83師60團,並繳獲了該團裝備的90多挺輕機槍。

由於兵力與火力上的劣勢,在紅四方面軍被迫於10月初撤離這一經營了三年的重要戰略區,國軍取得了自1930年以來對紅軍作戰的第一次大捷。

影視作品中紅軍戰士使用繳獲的捷克式機槍

成為制式武器

由於在對日衝突和國內作戰中均展現出火力的優勢。在納粹德國駐中國軍事顧問馮?賽克特的建議下,國民政府決定將捷克式輕機槍定為制式機槍。

按規劃每個德式調整師應配備274挺捷克式輕機槍,其中每個步兵班應配備一挺捷克式輕機槍,由正副兩名射手操作,副射手負責攜帶備份彈藥及槍管,作戰時為射手搜集目標及更換彈藥,在正射手負傷或陣亡時接替作戰。

捷克式輕機槍的正副射手組合

每挺捷克式輕機槍售價高達1100大洋,為了節約有限的軍購款,國民政府兵工署希望能在獲得原廠的生產圖紙後在國內仿製,但捷克以中國訂購數量較少為理由,只肯提供一套驗收圖紙。

為了獲取生產圖紙,國民政府派出2名技術人員和1名技師以監造的名義駐廠秘密學習。935年5月他們回國後,即根據所見自行繪製出了捷克式輕機槍的全套生產圖紙,為抗戰中國武器製造業立下大功。

淞滬會戰立大功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大量裝備捷克式輕機槍的國軍德式調整師進入上海地區參戰,其中最為精銳的第36、87和88師,裝備數量竟可達每個師近700挺。這大大增強中國軍隊與日軍作戰時的步兵班組火力優勢,彌補了重武器的不足。

使用捷克式輕機槍的國軍德式調整師士兵

相比捷克式輕機槍兇猛的自動火力,日軍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每次只能裝彈五發,完全不是捷克式輕機槍的對手。一旦日軍被捷克式機槍瞄準,一般很難逃脫它精準的連續射擊。

一名參戰的日軍老兵回憶說:「只聽到幾聲快速而沉悶的槍響,我身邊就倒下幾名戰友,我們立刻卧倒,因為這是中國軍隊的捷克式機槍在向我們射擊,很多時候,我們對它非常恐懼,它實在太兇猛了,我們經常遭到它的突襲。」

淞滬戰場上使用捷克式輕機槍的國軍87師機槍射手

後來為了避免遭遇富有經驗的國軍輕機槍射手的射擊,日軍每次射擊都會用三發點射來考驗國軍,如果回擊的國軍射手不是採取點射而是一陣無腦突突,日軍就知道對面是個沒有經驗的新射手。

此時任淞滬戰場左翼軍總司令的陳誠上將,在巡視戰場時對輕機槍新射手開玩笑說:「日本人打機槍都是三發點射,好像是在用槍問怕不怕,而我們的新射手射擊時都是連發,好像在回答怕怕怕怕,而有經驗的射手用雙發點射來回敬日本人不怕,不怕,所以我們都應該用短點射來回擊日軍。」

國軍上將陳誠

抗戰的中流砥柱

隨著抗戰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軍隊對捷克式輕機槍的需求量激增,不少兵工廠開始轉產捷克式輕機槍,並加大了生產力度。如廣東第一兵工廠原每月生產20挺,1940年遷至重慶後改名為第41兵工廠,1941年最高時每月產量可達310挺。

據統計,整個抗戰期間,國軍的第11、21、31、40、41、51、53兵工廠和西北製造廠城固分廠一共生產了約7萬多挺捷克式輕機槍。

由於不同兵工廠的製作工藝與設備不同,所生產的捷克式輕機槍質量也不盡相同,其中最好的當屬第21兵工廠生產的,其有效射程可達1500米。

使用捷克式輕機槍的八路軍戰士

在敵後戰場,比起繳獲的日軍歪把子輕機槍,八路軍戰士也更喜歡可靠性更強的捷克式輕機槍。在許多反映敵後抗戰的小說中,它是一種勝利的象徵,只要聽到密集的機槍聲,就標誌著大部隊對敵人發起衝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期,英國人給中國軍隊挖了多少坑?
二戰中的白色死神:一人狙殺超500名蘇聯士兵!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