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別再誇孩子「你真乖」,正確鼓勵請用這8種方法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小編觸動很深。
提問者的大致意思是:生活中我無論遇到誰,都會在心裡進行一場「排練」,假想自己在面對這些不同的人時,應該擺出什麼樣的姿態,如何應對等。久而久之,發現自己做事的動機都是為了取悅別人,早忘了自己真實的需求,應該如何應對?
最高票的回答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讚賞和認可,題主過分關注他人的感受、想法和行為,不惜壓抑自己。這通常是源於童年時期家長對孩子的「有條件接納」。欲改變這種心理模式,題主必須體驗自己的真實需要和感受,並明白有權利滿足自己的需求。
看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還原題主的童年生活:養育人只有當他的行為表現「聽話」「乖」「懂事」時,才給予其愛的讚賞和回饋。
這種有條件的誇獎,會讓他為獲得別人更多的肯定、愛與關注而不惜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一味地取悅、迎合,以至於呈現出「假自我」的模樣。
身邊不乏這類孩子,表面上看,他們總是表現得順從、大度,善於為他人考慮,可實際上,他們對自我的肯定完全來自於別人的認可,長期依賴於別人導致他們迷失自我,很難獲取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尋根溯源,這顆「討好」的種子,在幼年時期父母對其的誇獎語言中就已經種下。
反思:誇孩子的真實目的是?
同樣是孩子摔跤後沒有哭鬧自己爬起來的表現,有兩種不同的誇獎方式:
A:「瞧瞧我家丫頭多乖,多聽話,一下都沒哭,自己爬起來!」
B:「幹得漂亮!有沒有感覺自己很堅強?」
前者誇「乖」和「聽話」,其實質是為了控制,以父母的情感需要和願望為標尺控制孩子的情感需要和願望,從而讓管教更輕鬆,孩子的行為也更符合父母的心意,但長此以往,孩子會失去自尊,習慣於依賴他人。
後者誇「幹得漂亮」和「有沒有感覺自己很堅強」,其實質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並進一步激發孩子對自己的肯定與自信。
在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中,將前者定義為「讚美」,後者定義為「鼓勵」。
用心回味,「讚美」和「鼓勵」傳遞的教育觀是完全不一致的,一個是以父母的集權主義為核心,另一個是兒童本位的教育觀。
改變:從父母的教育觀念開始
若想更好地運用鼓勵,讓孩子成為擁有內驅力的獨立個體,父母首先應改變自己的觀念:
1.改變「父為子綱」「父權至上」的傳統家庭教育理念。
2.將孩子看作是平等的獨特生命個體。
3.尊重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想法感興趣,並能夠換位思考。
觀念成功轉換後,再來改變那些習慣用語其實也不簡單。很多時候「乖孩子」「真聽話」等誇獎用語會脫口而出,這時,你不妨在誇獎前好好思考一下,參考簡·尼爾森博士的幾個問題問問自己:
? 我是在激勵孩子自我評價,還是依賴於別人的評價?
? 我是在尊重孩子,還是在擺家長的架子?
?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觀點,還是只看到了我自己的觀點?
? 我會對朋友這麼說話嗎?
——《正面管教》
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個問題尤其有幫助,因為我們對朋友說的話通常都符合「鼓勵」的要點。
情景一
當孩子向你呈現一幅漂亮的作品時,不要只是讚歎「太美了」。
我們可以說:你很努力啊!——表揚孩子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情景二
當孩子完成一件對他來說很有挑戰的事情,比如一次次嘗試攀登操場上高高的攀爬架,終於成功時,請記得肯定他的耐心和堅持。
我們可以說:儘管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表揚孩子堅毅的品質。
情景三
當孩子對面臨的任務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時,不要忘了讚美他。
我們可以說:你做事情的態度非常不錯。——表揚孩子積極向上的態度。
情景四
當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時,比如孩子學游泳,比之前游得更遠時。
我們可以說:你現在的游泳姿勢更標準了,而且換氣頻率也更加均勻了!——表揚孩子進步的細節。
情景五
當看到孩子的奇思妙想時,不要一味地表揚孩子「聰明」,奇思妙想是創意和思考的積累,是孩子在嘗試無數次可能性方案之後才領悟到的。
我們可以說:這個方法很有新意!——表揚孩子的創意。
情景六
當孩子和小夥伴一起合作完成了某件事時,我們為他打打氣。
我們可以說:你和小夥伴們合作得真棒!——表揚孩子的合作精神。
情景七
當孩子克服自己的害羞,勇敢主動地和別的孩子交朋友時,表揚孩子的勇氣,是最能幫助他增長「自信指數」的時候。
我們可以說:你一點都不怕困難,太難得了!——表揚孩子戰勝自己的勇氣。
情景八
當孩子主動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自己的書桌、房間整理清爽乾淨時,不要忘了鼓勵他。
我們可以說:你把自己的房間、書收拾整理得真好。——表揚孩子的責任心和條理性。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過,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的確,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最特別,它指向分離。孩子的茁壯成長、找到自我、最終走向獨立很多時候都是源自於父母的一些正向鼓勵,這才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愛。
※寶寶厭奶束手無策?教你幾招輕鬆應對
※別再這樣給新生兒換紙尿褲或尿布了,錯啦!
TAG:兒童親子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