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海鮮,小編吃全了,拿第三種來下麵條好吃
兩種金線魚(赤尾冬)
屬於金線魚科,一為黑帶赤尾冬,一為黃帶錐齒鯛。金線魚一般都棲息於20米以內砂泥底質海域或生活在水域較淺的珊瑚礁或岩礁沿岸附近的沙地。通常活動在緩流的水域,不常出現在海流湍急的水域,其遊動方式特殊,常一游一停的前進。群游性。屬肉食性,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為食。
連尖
連尖,也有叫連佔,龍占,尖嘴,屬裸頰鯛科魚,磯釣的常見目標魚之一,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稍側扁。頭中大。吻尖銳。唇厚,眼的位置偏頭部之後上方,頭頂及頰部均裸出。常見到的連尖一般有三種,即星斑裸頰鯛,紅鰭裸頰鯛和雜色裸頰鯛,
星斑裸頰鯛最長可達87厘米,胸鰭位低,頗大。體呈灰綠色,腹部色淡。體側鱗片上均具有晶亮的藍色斑點,眼下方至吻部亦有3條藍色斜帶;體側有時具多條暗色橫帶。幼魚體側有若干黃色縱帶,且在胸鰭基部上方、側線下方具1四方形黑斑。背鰭邊緣淡紅色。星斑裸頰鯛主要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紅海,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我國見於南海。棲息於熱帶(北緯36度~南緯32度)海洋近岸珊瑚礁、岩礁區外圍、沼澤區、紅樹林或海藻床,深度在10~75米。幼魚偶爾進入河口半鹹淡水域。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該魚為日行性,白天獨自或結成小群在礁石區與沙地間巡遊。稚魚在水淺的沙質底水域隱蔽處,還有多海藻海綿的港灣各水層形成大群。
雜色裸頰鯛屬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岩礁及珊瑚叢中,主要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見於南海。該魚屬連尖中的小個體,體長一般為15-25cm,重為300-500g,主要生活在岩礁海域、珊瑚礁海區、岩礁海岸、碼頭防波樁附近。
紅鰭裸頰鯛屬暖水性底層魚類、喜棲息在水深35-75米,底質為泥沙或沙泥海區。主要分布於太平洋中、西、部。我國產於南海。該魚一般體長為35-75cm,重為2-8kg,主要生活在底質為泥或沙泥海區、內灣、碼頭附近。
星斑裸頰鯛
星斑裸頰鯛
雜色裸頰鯛
章魚、烏賊、墨魚及魷魚
首先有必要把章魚、烏賊、墨魚及魷魚這四個概念解釋清楚。
1、章魚。章魚又名長章、短腳章、坐蛸、石吸、石居、望潮、章干、八爪魚、八帶魚、短腳峭、母豬章、石櫃、八帶蟲,屬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頭足綱、蛸科(章魚科),或稱蛸(shāo)。中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漁期分為春秋兩季,春季3-5月份;秋季9-11月份。
章魚胴部短小,亞圓或卵圓形。頭足部具有肉腕4對,一般腕的長度相當於胸部的2~5倍。腕上有大小不一的吸盤。無肉鰭,殼退化。我國主要海產型章魚主要有三種,即短蛸、真蛸和長蛸。短蛸、長蛸在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中長蛸在黃、渤海產量較大,遼寧的大連、營口,山東的煙台、青島,河北的樂亭產量較多。真蛸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以浙江舟山,福建平沄、霞浦、廈門,廣東汕頭南澳、台山、電白、湛江,廣西北海等地較多。
短蛸是一種小型章魚,一般體長15~27厘米。胴部卵圓形或球形。胭背面粒狀突起密集。各腕較短,其長度大體相等,腕長相當於腦部近2倍。背部兩眼間具一淺色紡錘形或半月形的斑塊,兩眼前方由第2對至第4對脫的區域內各具一橢圓形的金色圈。腕吸盤2行。體黃褐色,背部較濃,腹部較淡。
真蛸體中型,一般全長50厘米。們部橢圓形,背部有疣突起。各腕長度相近,側腕稍長,腹腕稍短,腕上具吸盤4個。體褐色,胭背具十分明顯的灰白色斑點。
長蛸體中型,全長50~70厘米。眼部呈長橢圓形,表面光滑。頭部狹,眼小。眼長,各腕長短懸殊。其中第1對腕最粗最長,約40~50厘米,是第4對腕長度的2倍。腕上有吸盤2行。體粉紅色。
2、烏賊。烏賊俗稱墨魚、墨鬥魚、烏魚,屬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科。體呈袋形,背腹略扁平,側緣繞以肉質狹鰭。頭部發達,有1對大眼,結構極為複雜,與高等動物的眼近似,頭頂有口,內有角質顎2個和齒舌。口的周圍有腕10條,其中2條觸腕與體同長,頂端擴大如半月形勺,上面生許多小吸盤;其餘8條腕較短,上面生有4列吸盤,均有角質齒環。在腹面,頭的下方有1個錐狀肉質漏斗(又稱水管),為生殖細胞、排泄物、水、墨汁的出口,也是主要的運動器官。貝殼呈扁舟狀,很大,後端有針或無針,埋沒在外套膜中,通稱烏賊骨,中藥稱為「海螵蛸」,質地輕鬆,具有支持、保持平衡和幫助身體在水中沉浮的作用。體色蒼白,皮下有色素細胞,因而出現色澤不同的各種斑點。體內墨囊發達,遇敵即放出墨汁而逃避。每年5~6月間產卵于海藻及其他物體上。肉厚味美,供鮮食或干制。種類較多,我國南北沿海常見的為金烏賊和無針烏賊,後者產量較大,是我國四大海洋漁業之一。烏賊干製品稱「墨魚乾」,無針烏賊干製品稱「螟蜅鯗」,兩者雄性**腺干製品稱「墨魚穗」,雌性產卵腺的干製品稱「墨魚蛋」,都是著名食品。眼球,墨汁等又是工業原料。
3、魷魚。魷魚也是烏賊,但是特指槍烏賊,屬頭足綱槍烏賊科。主要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淺海,活動於淺海中上層,垂直移動範圍可達百餘米。以磷蝦、沙丁魚、銀漢魚、小公魚等為食,本身又為兇猛魚類的獵食對象。卵子分批成熟,分批產出,卵包於膠質卵鞘中,每個卵鞘隨種類不同包卵幾個至幾百個,不同種類的產卵量差別也很大,從幾百個至幾萬個。 中國槍烏賊肉質細嫩,干製品稱「魷魚乾」,肉質特佳,在國內外海味市場負有盛名,年產4~5萬噸,主要漁場在中國福建南部、台灣、廣東和廣西近海,以及菲律賓、越南和泰國近海。
墨魚,也是烏賊
墨魚,也是烏賊
墨魚,也是烏賊
章魚,也稱八爪魚
魷魚,槍烏賊
魷魚槍烏賊
暗鰭金梭魚
巴拉金梭魚
布氏金梭魚
大眼金梭魚
黃尾金梭魚
黃尾金梭魚
尖鰭金梭魚
日本金梭魚
竹針魚
紅友
紅友學名紫紅笛鯛,該魚身體側線上方的鱗片在背部前方與側線平行,僅在後方為斜行;側線下方的鱗片與體軸平行排列。頭部鱗片始於眼後緣上方。前鰓蓋骨後緣具一寬而淺的缺口。犁骨及聘骨具細齒帶,舌亦具細齒。幼魚時頰部有1或2縱行藍色條紋。
暖水性中下層魚類。棲息於近海岩礁或泥沙底質海區,幼魚會進入河口。體長一般為150-350毫米,大者可達600多毫米,重量超過4公斤。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及西部。中國產於南海和東部。
短吻絲鰺( 花串、白須公)
科: 鰺科 英文名: Blepharis ciliaris 香港: 白須公 中國: 短吻絲鰺? 台灣: 絲鰺 最大體積: 150 cm 。特形特徵: 體高及側扁;頸項與頭部輪廓寬圓。背鰭與臀鰭前方延長成絲狀,尤其在幼魚的時候,體銀色,背帶鐵藍色;腮蓋有一個擴散的黑點;各鰭半透明,居於淺海及大洋的表層水。
大口逆溝鰺、康氏似鰺
大口逆溝鰺、康氏似鰺,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鱸形目(Perciformes),鰺科(Carangidae),俗稱七星仔、棘蔥仔、鬼平、龜濱、龜柄,最大體長110 cm,該魚體延長而高,甚側扁。背、腹部輪廓約略相同,後頭部微凹入。吻鈍圓,長於眼徑。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末端延伸至眼後緣之後方甚多。脂性眼瞼不發達。上下頜、鋤骨、齶骨和舌面均具齒。頭部無鱗,體則被菱形小圓鱗,多少埋於皮下。側線前半梢呈波浪狀,無棱鱗。第一背鰭具6-7硬棘,棘間無膜相連,僅有一小膜與基底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且約略等長,後半部各有7-12個半分離鰭條,但無真正離鰭亦無凹槽。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頭側眼上緣具一黑色短縱帶;新鮮時,體側具有5-8個鉛灰色長圓形斑,前方兩個橫越在側線上,但死後會逐漸消失,此外幼魚期是完全沒有圓斑。該全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沿海,但常可發現於礁石岸或外海獨立礁周緣,偶而可發現於河口區域。一般呈少數群體生活,一般以魚類、頭足類為食。廣泛分布於印度-澳洲間之海域。包括西起非洲東岸,北至中國台灣,南迄澳洲海域。中國台灣發現於南部、西部及北部海域,東部甚少發現。
盲曹
該魚俗稱金目鱸、盲曹,屬鱸形目尖吻鱸科(Latidae)的大型食用和游釣魚,此魚口大,體上部淡綠或淡褐,下部銀白色,身體長形,下齶突出,背鰭二個,尾鰭圓形,屬溫熱帶近岸魚類。中國、東南亞、印度及澳洲北部均有分布。生活在海水,鹹淡水及淡水中,在沿海水域棲息和覓食,喜緩緩而流的清水。該魚為肉食性魚類,湛江近海常捕獲5公斤以上的,南海海峽東部曾捕獲2尾20kg以上。
黑鬼豬(橫帶九棘鱸)
黑鬼豬的魚在香港叫作烏絲,大陸學名橫紋九棘鱸,台灣學名橫紋九刺鮨,在台灣俗名也叫黑貓仔。此魚屬中小型石斑魚,體長最大不超過30cm,超過25cm已經算大了。不是主要的經濟性魚種,以煮湯方法食用,味道佳,肉質鮮美。
我有筆,你有故事嗎?
私信小編,把你的故事告訴我
輕描天地失色,淡寫日月無光
來源: 陽江釣魚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