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曇花一現的原始瓷器的先兆
專家為您掌眼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它的重要意義,怎樣高估都不為過。陶器的發明是人類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可被認為是人類開始改造自然的縮影,因此陶器也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白陶,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素胎陶器。它雖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曇花一現,但確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作為人類童年時期創作的藝術作品,陶器的樸拙自然也時常被視為粗糙和簡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相比歷史及文化價值,其在藝術價值角度的重要性並不為人所重。而且儘管當時產量很大,但因陶器屬易碎品,年代久遠,其實不比同期金屬器物留存多。因此,可以說無論何種何類早期大型陶器,能夠保存3000年至今完好無損,都是無比珍貴的。
白陶碎片常可在商代大墓中見到,他的擁有者必然是商代貴族群體。商人貴族對白陶的喜愛程度,從各種豪華陪葬碎片中出現的白陶壺、蠱、盉、豆、罐、壺等豐富的燒造形式可以窺見。即便到了冥界,他們也仍舊捨不得這些生前的奢侈品。可見當時的白陶已發展成為一項獨立的高端工藝品種,這種複雜的燒制工藝必然需要熟練的工匠和相對專業的設備,同時出土時發現的窯器燒制高殘品率也佐證了這是一器物的相對稀少與昂貴。
弗利爾美術館藏一件犧首虺龍雷紋白陶罍,出土於安陽殷墟。其上刻有3層紋飾,雙鼻及雙耳為貼塑獸首,其肩寬而圓,刻有4條夔龍,腹部刻有雷紋,雷紋中剔出虺紋。從這件回紋白陶罍的製作可以看出,其設計者別具匠心,富於創新,成功地從青銅器上延伸出類似的形制和圖案。
商 白陶雕刻饕餮紋雙耳壺
無論從原料成分或是還是燒制工藝,白陶都不能與灰陶或砂陶相提並論。用白粘土作胎燒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鐵含量低,僅約1.6%左右,經1200℃高溫,燒成後呈白色。白土陶器燒制火候較高,高溫燒出的白陶,質地比夾砂陶、灰陶等更堅硬,吸水性弱,更適宜使用,且掛上釉就是瓷器。這種特殊的胎土分布區域很少,早期流行於當時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器中,先民用它來作為燒水器、酒器、禮器使用。
商 白陶刻紋豆
早期的白陶以素麵為主。至商代中晚期,白陶的製作工藝得到較大的發展,胎土選料精,胎質細膩。個別白陶以高嶺土為原料。器物成型均為輪制,器壁薄厚均勻。據考古發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體分粗細兩種。粗者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器形不甚規整,相比細質白陶工藝較為粗糙;細者多見於安陽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盉、斝、爵、罍、壺、卣、觶等。這些白陶不僅造型好,而且製作工藝要求極精。至商代晚期,白陶紋飾除常見的附加堆紋,還有拍印的繩紋、刻劃的人字紋,有些細白陶壺等器身出現仿青銅禮器的紋飾,如饕餮紋、夔龍紋、蟬紋、雲紋、變形雲雷紋等。
商 白陶刻紋豆
白陶罍上的回紋,紋樣繁複典雅,由上至下密而不紊。自古中國有「雲紋為圓,雷紋為方,天合一器,相得益彰」的說法。中國最早的回紋來自原始社會的編織紋樣,在作為裝飾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發展而具有了形式美的規律性。被廣泛應用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作為用來突出饕餮、鳳鳥等主體紋飾的周圍邊飾或底紋。
商 白陶刻幾何紋瓿
有法國學者曾這樣稱讚過商代回紋之雅——「當我們注視此種花樣時,其反覆迴環似乎產生出超越裝飾的效果,好象以自身的和諧動力在振顫,因而整個器物都變成一首由這些力量的勻稱重音及節奏所組成的詩篇。」
作為商代高級奢侈消費品的代表,這類仿青銅器的白陶器皿在商代晚期風光一時,但隨著燒制工藝的簡化和需求的改變,至西周中期已幾乎不見。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這種以近高嶺土(類瓷土)土質為原料,燒制溫度高於其他陶器的白陶,儘管無釉,但卻是之後戰國時期原始瓷器出現的先兆,更為以後瓷器的創製奠定了無可辯駁的技術基礎。
域鑒APP
快樂收藏·輕鬆入行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