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茶經》說「筍著上,芽者次」,你為什麼還喝芽茶?

《茶經》說「筍著上,芽者次」,你為什麼還喝芽茶?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春茶來了,茶友們紛紛追逐早春的第一波芽茶。可是,今天茶友「五色土」問了小懂一個問題:「《茶經》上說『筍著上,芽者次』,難道芽茶不好嗎?」

的確,陸羽在《茶經一之源》說道:「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筍著上,芽者次」是什麼意思。

陸羽說的「芽」是什麼?

闡釋《茶經》的權威著述、吳覺農先生主編的《茶經述評》提到:「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說的是芽葉形態特徵與品質的關係。芽葉的形態既反映茶樹品種的特性,又反映芽葉的嫩度。

「筍者」是筍狀的芽,它的特徵是芽葉長、芽頭肥壯、重實。生長出這種筍狀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葉種茶樹;一種是長勢旺盛的茶樹。這種芽葉,持嫩性強,品質成分含量豐富,成品茶的質量當然居上。「芽者」是指細弱短瘦的芽葉,這種芽葉製成成品茶,質量自然不佳。

看來,「芽」在陸羽那個時代是意思跟現在還不太一樣。此外,《茶經述評》中還說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由於古代芽、牙相通,所以「芽者」也可以寫作「牙者」。這也是有根據的。因為《茶經》的「百川學海本」、「常樂校本」和「說郛本」就都寫作「牙」字。因此,如果寫作「牙者」,也可解作是指牙齒狀的嫩芽,牙齒上下對生,即指對夾葉

「筍」和「牙」都是象形的,《茶經》中常用形象化的筆法,所以這種解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

對夾葉,是茶樹新梢上萌發的對生兩葉抱一小芽的芽葉,專業上屬於非正常的新梢。所以,優質的茶葉製作,應剔除對夾葉不用。

對夾葉

「芽」的演進

關於文字的含義,即使在古時候也是一直在演進的。《茶經》所提出的「芽」與「筍」,在後來,似乎也不那麼容易區別。

例如,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說:「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為斗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

宋代熊蕃在《北苑貢茶錄》中也說:

「凡茶芽數品,最上日小芽,如雀舌、鷹爪,以其勁直纖挺,故號芽茶;次日揀芽,乃一芽帶一葉者,號一槍一旗;次日中芽,乃一芽帶兩葉,號一槍兩旗;其帶三葉、四葉,皆漸老矣。」

但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的,與上述的說法有所不同,他說:

「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則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以其質干、土力皆有餘故也。若雀舌、麥顆者,極下材耳。」

這裡所論述的已不是筍或芽的界限問題,而是嫩度問題,《大觀茶論》和《北苑貢茶錄》認為越嫩越好,《夢溪筆談》認為過嫩不好,而以「長寸余,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可見在唐代以後,因制茶方法的改進,對筍和芽的含義已轉移到嫩度上來了。

看來,宋代以後對茶葉嫩度的要求,相比唐代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而今,我們對芽葉的理解已經科學了許多,但仍然能從經典著作中吸取很多養分。《茶經》作為經典將繼續流傳,時代和科技也將翻滾向前。

參考資料:

《茶經述評(第二版)》,吳覺農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茶帝 的精彩文章:

選購瓷器時,這7種瑕疵品千萬別買!
為什麼有些茶葉底偏硬,而有些卻很柔軟?

TAG:懂茶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