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論》經方,很少用「金石類」,此方用了一種

《傷寒論》經方,很少用「金石類」,此方用了一種

《傷寒論》經方,很少用「金石類」,此方卻用了一種。

我們知道,根據來源的不同,中藥又可以分為很多種類,比如草本類、果實類、動物類、金石類等等。其中,金石類中藥,現代科學一般認為多屬礦石,因為一種或多種金屬元素含量很高,所以提倡要少用。

古代封建帝王之所以壽命不長,其實和古代流行「煉丹術」也有很大關係。煉丹術,也主要就是金石類藥物的提煉。所以,現代考古學發現,很多古人的遺骸里重金屬超標。這些都是濫用「金石類」藥物造成的。

古人因為科學技術不發達,無法認識到重金屬對身體的危害。但是,這種情況在醫聖張仲景身上卻沒有體現出來。我們從他著寫的《傷寒論》里,113首經方的用藥組成來看,竟然只有1個方劑使用過「金石類」中藥。這就是「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里,「旋覆代赭湯」的條文是:「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組成的方藥包括「旋復花、人蔘、生薑、代赭石、大棗、炙甘草、半夏」共7味中藥。

張仲景記載旋覆代赭湯的適用情況是:傷寒發汗之後,或者吐法或者下法,表證已經消失了,但還遺留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的癥狀,也就是噁心乾嘔、呃逆不止,這時候就適用旋覆代赭湯了。

我們讀《傷寒論》,很少發現張仲景使用「金石類」藥物,為什麼「表證已解,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時,不喜歡使用金石類藥物的醫聖,卻對「代赭石」情有獨鍾呢?

我認為,旋覆代赭湯適用於「水飲痞」的證候,但是卻沒有火熱內炙的跡象,所以張仲景沒有使用黃芩黃連之類大寒之品;因為這時候表證已解,僅遺留下「胃氣上逆」,胃中蓄水並沒有下趨,所以也不用乾薑之辛熱。

而「諸花皆升,旋覆獨降」,張仲景用降氣的旋復花,正是針對「胃氣上逆」而設,而金石類的「代赭石」,性味苦微寒,能入胃、心、肝三經,正是取其「重鎮下行」之性,以加強旋復花降逆止嘔之功。但是代赭石雖然是「金石類」,在《神農本草經》里的描述卻是「無毒」,再配以姜棗,也能制其寒苦之性,所以,張仲景才破例使用了它。

就組方上來說,其實,旋復代赭湯就是由「生薑瀉心湯」化裁而來,加旋復花、代赭石,去黃芩、黃連、乾薑而成。這也符合張仲景一貫的風格:用藥精準,有其證則用其葯,無其證則不用其葯,每一味葯都有其特點,都有其對應的證候,絕不亂用。

我們再重點看看代赭石的特點。對中藥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它的顏色是「赭色」也就是老紅色,紅色合火,質密體重質堅,也就含有「金從火化」之意。

本屬金石類,先天即秉金之性,其色為紅,又賦有火之功。金在臟為肺,火在臟為心,肺主一身之氣,心主一身之血脈。於是,代赭石就能夠降氣平血。我認為,代赭石的「重鎮降逆」,主要是對氣與血而言的。氣逆於上者能夠使用,血逆於上同樣也可以使用,既入氣分而斂降氣逆,又入血分而涼血止血。

所以,我認為,說代赭石是「重鎮降逆」沒錯,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它的降逆,包括水氣和火氣,看上去似乎是一對相反的屬性,卻正好在代赭石的性味上體現出來。不知道您對此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600年來,信佛的人何其多,為何只有釋迦牟尼能成佛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