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民族精魂的鋪排與抒寫——評杜陽林小說《碧海劍心》
李明泉
杜陽林在小說《碧海劍心》的後記中,這樣寫道:小說《碧海劍心》的構思,最早是受另一個故事的啟發,從而引發出了這個故事。也許是一段塵封的歷史,也許是一個快要被人遺忘的王朝,也許是不經意間掠過耳畔的一個名字,也許是行進在繁華的都市叢林,有那麼一剎那的恍惚,彷彿耳畔傳來了刀劍錚錚,眼前是火光烈烈,時空倒轉,如同摺疊了數百年光陰,讓人有機會一睹這驚世過往。
不用懷疑,很多作家的「大部頭寫作」,可能就來自這樣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小小契機,心念微微一顫,心弦被叩,便如同一粒種子,紮根心田,從那日起開始悄默生長,直至枝繁葉茂。這一次,杜陽林亦是受到「另一個故事的啟發」,便將視線投向了「後太平天國時代」,投向了一段民間傳奇。
中國,歷朝歷代都不缺野史,不乏傳奇。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逝世,他兒子洪福瑱的下落,成為歷史學家在其後一百多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有的說洪福瑱城破時被殺了,有的說他逃亡途中被俘而受凌遲處死了,有的說他流落海上、混跡于海盜群中……歷史學家爭得面紅耳赤,倒是留下了悠悠「余白」,正好借老百姓之口,津津有味地傳播民間故事,借作家之手,以生花妙筆寫就懸疑小說。
雖是小說,杜陽林在創作時卻遵循了大的歷史背景和歷史現實,在歷雖是小說,杜陽林在創作時卻遵循了大的歷史背景和歷史現實,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演繹。遙想那清朝末年,外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硬生生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使得曾自詡為「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由盛轉衰。清軍鐵騎,不敵西方列強之船堅利炮,幾次交手都以失敗告終,輸了戰役,便灰頭土臉地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當時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內有清王朝殘酷壓榨,外有西方侵略者瘋狂掠奪,嚴苛壓迫之下,百姓們紛紛揭竿起義,而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便是其中最有影響的農民戰爭。太平天國曆時14年,雖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對於歷史的響亮叩擊,它所造成的影響和餘波,令人無法忽視。
小說開篇「火燒天王府」,書寫的便是「1864」天京淪陷,太平天國的無數將士以身殉國,一個農民起義創造的王朝,走到了末端。這既是天王洪秀全的人生末端,又是他兒子洪福瑱的人生嶄新開篇。從那時起,洪福瑱便走上了一條流亡之路,他逃到廣東,後又流浪海上,用超凡智慧與人格魅力降服海盜,在西海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諸島結盟,以島嶼為基地,圖謀大業,後來又與西方軍隊和清軍英勇作戰,奪回被搶掠的部分圓明園文物珍寶,不計生死,不吝熱血,洗雪國恥,揚我華夏兒女不屈鐵骨和浩然正氣。
洪福瑱從「天京城破」之後的一系列故事,皆來自「小說家者言」,但全書讀來,無不令人感到熱血激昂,時而豪情天縱,時而扼腕嘆息,時而擊節叫好,時而心痛悲戚。為何會讓讀者感同身受,抵返那濃霧密雲的十九世紀,固然是因為作者的想像力豐富,能將故事講得情節曲折,波瀾壯闊,細節動人,給予讀者閱讀上美的享受和體驗,達以藝術上的共鳴,但我認為,也許更重要的,還是「精神上的同頻」,作者抓住了隱藏在小說文本中的「精神之魂」——不管過去多少年,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兒女從未忘卻過「愛國」二字,這兩個字,是刻在我們血液中的脈動,是融進我們骨頭裡的堅毅,是只要一息尚存,我們就願意為之去拼搏,去戰鬥,去燃燒,去犧牲!這也是為何在小說後半段,作者以濃墨重彩的筆勢,書寫洪福瑱率領著諸島的「新太平軍」,與武器先進、槍炮發達的西方戰艦對弈時,戰況會如此慘烈悲壯,讀來又會如此動人心弦、催人淚下。因為,就算這是一場註定要以命相搏的戰鬥,中國人也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絕不會怕死屈服,更不會搖尾投降!
什麼是好小說?各家自然有各家的看法,但在我看來,好小說一定是什麼是好小說?各家自然有各家的看法,但在我看來,好小說一定是有「故事」的,一定是有「風骨」的,一定是有「靈魂」的,這與筆下辭藻多華麗無關,與寫作樣式多花俏無關,倘若沒有「風骨」,再美的辭藻,也不過是拼湊出了一堆毫無靈魂的血肉,讀來滿眼新奇,掩卷隻字不存。而杜陽林的《碧海劍心》,在真實的大歷史背景下,虛構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義海豪情」故事,在面對列強壓迫時,太平天國幼主也好,不通文墨的海盜也好,曾就讀牛津大學的「海歸」也好,他們同仇敵愾,抵禦外辱,彰顯了我們古老中國的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而一個民族,也必須具有其堅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力,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和未來,我們都不可忘記這一點,每個中國人的心裡,都該深深銘記這樣的民族信念,燃燒滾燙的無悔熱血。也許,這正是杜陽林小說《碧海劍心》最可貴的地方,最有價值的所在。
(李明泉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文藝評論協會主席)
※山西鄉寧滑坡事故已致10人遇難 仍有10人失聯
※直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飛行 現場數百人同唱《我和我的祖國》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