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裴隱:他被史家遺漏,卻活在李白杜甫詩篇中
歸隱江湖
歷史長河中,有些人雖然名不見經傳,可他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產生的影響,卻讓後世研究者難以忽視。例如唐代有個叫裴隱的人,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產生過交集,且頻頻出現在李杜晚年的酬和詩作中,可史籍中對其身份和經歷的記載十分吝嗇。惟有清代修編的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中,對其有不足50字的簡介:「唐裴隱,字逸人,臨湘人,居白馬磯,與李白相友善,官侍御,掛冠歸,與岫道人鼓琴自娛,李白亦嘗至其處相與倡和宴遊。」由於史料極其缺乏,許多專家學者如今在解讀李杜與裴隱的酬和詩作時,對裴隱的介紹只好用「事迹不詳」四個字一筆帶過。
不過,史家無路可走的地方,從詩人的筆墨中,往往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實際上,《大清一統志》中的裴隱簡介,資料即來源於李白晚年流放途中及獲得自由後的幾首詩作。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末,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初,李白攜第四任妻子宗氏南奔吳越一帶避難。後沿長江而上,隱居廬山屏風疊。當時,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鎮守江陵。眼看天下大亂,他招募了數萬人馬擅自東巡,準備割據金陵。李璘得知李白隱居廬山,便邀請李白加入了他的幕府。正在西北組織平亂的唐肅宗,發現李璘的割據企圖後,勒令李璘立刻去四川朝覲太上皇玄宗,但李璘不從。肅宗於是將其定性為「謀反」,下令討伐。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李磷兵敗被殺,李白也被捕下獄。「謀反」罪在古代被列為十惡之首,李白這次可是闖了殺身之禍。後經宰相張鎬等人解救,李白未被砍頭,改為被流放夜郎。
李白《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
乾元元年(758年)春,58歲的李白自潯陽(今江西九江)出發,長流夜郎。行至西塞驛(在今湖北武漢市東),作了一首《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的詩:「揚帆借天風,水驛苦不緩。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回巒引群峰,橫蹙楚山斷。砯沖萬壑會,震沓百川滿。龍怪潛溟波,俟時救炎旱。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鳥去天路長,人愁春光短。空將澤畔吟,寄爾江南管。」這首詩的大意是:帆船乘風而行,一路疾駛,天剛亮就到達了西塞驛,比一同流放的夥伴先到一步。長江兩岸群峰迴巒,楚山橫空斷裂。來自萬條溝壑的水流,匯聚江中,波濤洶湧。龍潛伏于波浪中,等待時機天降甘霖。我也渴望來一場雷雨,好滋潤乾枯的心田。流放之路無比漫長,而我卻憂愁春光短暫。姑且模仿屈原的《澤畔吟》,寫首詩寄給你,看看能否用江南管弦配樂。顯然,這首詩同時又是一封寫給裴隱的信。李白此前應與裴隱有過較深的交往,並曾約定流放途中前去拜訪他。這首詩就是想告訴裴隱,他已經到達了西塞驛。
春末夏初之際,李白到達了江夏(今湖北武漢市)。這時,李白收到裴隱的來信,約他到石頭驛(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石頭口)會面。然而,由於李白在江夏滯留了較長時間,錯過了相約之期。李白於是作詩《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君至石頭驛,寄書黃鶴樓。開緘識遠意,速此南行舟。風水無定準,湍波或滯留。憶昨新月生,西檐若瓊鉤。今來何所似,破鏡懸清秋。恨不三五明,平湖泛澄流。此歡竟莫遂,狂殺王子猷。巴陵定遙遠,持贈解人憂。」大意是:你從石頭驛寫來的信,我到黃鶴樓時收到了。讀信如見人,盛情難卻,我只想迅速驅舟赴約,無奈長江水急,無法及時趕到。昨晚的新月似彎鉤,等待月圓尚需時日。此番失之交臂,令我十分沮喪,毫無東晉王子猷雪夜訪戴逵興盡而返那種感覺。不過,我現在離你所在的巴陵(今湖南嶽陽市)已不遠,相信不久我們就可以一同泛舟洞庭湖了。
李白《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
這年秋天,李白到達了巴陵。與裴隱的見面地點是在長江白馬磯的鴨欄驛(在今湖南臨湘市江南鎮鴨欄村)。李白作詩《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側疊萬古石,橫為白馬磯。亂流若電轉,舉掉揚珠輝。臨驛卷緹幕,升堂接繡衣。情親不避馬,為我解霜威。」大意是:長江邊這堆歷時萬年的石頭,橫卧成為白馬磯。奔涌的江水在磯石旁形成的漩渦如閃電般旋轉,船棹激起的水珠在陽光下熠熠發光。到了鴨欄驛,前往裴侍御家中,裴侍御贈送我刺繡的衣服。由於友情深厚,我也不需要講究客套禮儀。好友的熱情化解了我流放途中的凄涼。詩中的「臨驛卷緹幕,升堂接繡衣」一句,似乎表明裴隱的家就住在鴨欄驛附近。鴨欄驛和白馬磯,在唐代屬岳州巴陵縣,清代屬岳州府臨湘縣。《大清一統志》中說裴隱是臨湘人、居白馬磯,想必是以此為據。
李白還有另外三首與裴隱交往的詩作,但不知道作於何時。李白不僅流放途中與裴隱見過面,獲得自由後也曾到過巴陵。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朝廷宣布大赦,行至巫山的李白獲得了自由,後至江夏。當年秋天,李白應裴隱之邀,再次相聚於巴陵,其後赴零陵(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次年春又經巴陵前往江夏。
李白《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
在《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詩中,李白寫道:「日晚湘水綠,孤舟無端倪。明湖漲秋月,獨泛巴陵西。遇憩裴逸人,岩居陵丹梯。抱琴出深竹,為我彈鵾雞。曲盡酒亦傾,北窗醉如泥。人生且行樂,何必組與珪?」大意是:黃昏時分,湘江水綠,孤舟在洞庭湖上遊盪。秋月映照在明凈的湖水中,我泛舟在巴陵城西。在這裡遇到裴逸人,他把我帶到山上的岩洞中,抱琴走出竹林,為我彈奏古曲《鵾雞》。曲盡酒干,我已醉如爛泥。人生行樂須及時,今朝有酒今朝醉,何必一定要當官呢?這首詩似乎在安慰裴隱。詩中稱裴隱為「裴逸人」,且隱居於岩洞中,說明曾經在朝廷擔任過侍御一職的裴隱,此時已掛冠而歸,成為了隱士。實際上,裴隱的「隱」,究竟是他名字還是指隱士身份,都無法確定。
關於裴隱歸隱山林的原因,李白在《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詩中透露過一些信息:「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孤高繡衣人,瀟洒青霞賞。平生多感激,忠義非外獎。禍連積怨生,事及徂川往。楚邦有壯士,鄢郢翻掃蕩。申包哭秦庭,泣血將安仰。鞭屍辱已及,堂上羅宿莽。頗似今之人,蟊賊陷忠讜。渺然一水隔,何由稅歸鞅。日夕聽猿怨,懷賢盈夢想。」大意是:秋雨料峭,寒意肅然,北風蕭瑟,秋江清爽。你孤芳高潔,瀟洒自如。你平生有許多使人感激不盡的行為,素以忠義著稱。眼下卻因禍受牽連,仕途不順。荊楚之地曾經有壯士伍子胥,依靠吳王終於報了家仇。楚國大夫申包胥去秦國大哭七日七夜,眼睛都哭出鮮血,終於說服秦國救楚。但楚王已遭受了被鞭屍的奇恥大辱,廟堂上也長滿了荒草。這與當今某些人一樣,佞臣賊子陷害忠良。前路茫茫如江水相隔,找不著駕車而返的路。只能聽那哀猿啼鳴,午夜夢回。詩中,李白誇讚裴隱是孤高、瀟洒、忠義之人,只因某一件禍事受牽連而被貶官,並為裴隱的遭遇忿忿不平。
杜甫《登岳陽樓》
另一首《酬裴侍御留岫師彈琴見寄》,可能是李白離別時所作,詩中充滿了依依惜別之情:「君同鮑明遠,邀彼休上人。鼓琴亂白雪,秋變江上春。瑤草綠未衰,攀翻寄情親。相思兩不見,流淚空盈巾。」大意是:你如同南朝辭賦家鮑明遠,與休上人以詩相贈答。你讓岫道人彈奏古曲《陽春白雪》,美妙的琴聲使秋天的江水變得春意盎然。我們的友情,就像神話傳說中的仙草,經久不衰。因平時天各一方,難以見面,只能任由相思之淚落滿手巾。李白的這幾首詩,多是與裴隱的酬和之作,可惜裴隱的原詩早已失傳。
李白獲得自由後重遊巴陵,除了與裴隱相聚,還與曾任中書舍人、後貶為岳州司馬的詩人賈至有交往。賈至《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說的就是與李白、裴隱同游洞庭湖。詩中的「李十二白」就是李白,「裴九」就是裴隱。用家中兄弟中排行作為稱謂,是唐代慣例。賈至還有一首《贈裴九侍御昌江草堂彈琴》詩作:「朔風吹疏林,積雪在崖巘。鳴琴草堂響,小澗清且淺。沉吟東山意,欲去芳歲晚。悵望黃綺心,白雲若在眼。」詩中誇讚裴隱彈奏的琴聲如同潺潺流水,清新高雅。同時還提供了一條新信息——裴隱已不再居住在長江邊的白馬磯,而是搬遷到了昌江(今湖南平江縣)草堂。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裴隱不僅與李白、賈至交情深厚,還與杜甫是好友。大曆三年(768年)正月,在四川漂泊了近十年之久的杜甫,出三峽,下江陵(今湖北荊州)。原本打算取道江陵北歸洛陽,卻因商州兵亂,道路阻隔,不得不放棄北歸計劃。這年冬天,杜甫帶著一家老小漂流至湖南。在洞庭湖畔的巴陵,杜甫結識了裴隱。裴隱帶杜甫遊覽岳陽樓時,杜甫揮筆寫下了《陪裴使君登岳陽樓》一詩:「湖闊兼雲霧,樓孤屬晚晴。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詩中首先描寫登岳陽樓欣賞洞庭湖廣闊無邊的景象,然後把自己比作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隱比作禮賢下士的陳蕃,接著用梅花綻放和百草逢春的比喻來抒發自己的情懷,最後借漁父對屈原的問話,含蓄表達了請求裴隱收留自己的願望。不過,隱居江湖多年的裴隱,可能並無經濟能力長期收留杜甫一家。第二年春,杜甫只好溯湘江而上,投奔時任衡州刺史的好友韋之晉。
大曆五年(770年),在湖南顛沛流離了兩年的杜甫,心力交瘁,決意北歸。然而啟程不久,杜甫就病倒在船上。孤立無援的杜甫,這時又想到了裴隱。於是決定沿汨羅江而上,前往昌江向裴隱求助。但是,還沒來得及趕到昌江,59歲的杜甫就已病死在船上。
僅憑與李白、杜甫的交往,裴隱便是湖湘文化史上有料的人物。遺憾的是,這位集侍御、隱士、詩人、樂師等多種標籤於一身的歷史人物,一千多年來屢屢被史家和史籍遺漏。儘管他的形象有點朦朧,儘管他沒有任何作品傳世,可在李白杜甫詩中,他始終是活生生的存在。(文/謝志東)
清代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
※無緣欣賞《祭侄文稿》,不妨品味《大唐中興頌》
※宋玉城說宋玉:楚王一高興,賜給宋帥哥一座城池
TAG:笑談古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