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篆籀氣息的書法——如何欣賞何紹基書法?
說起何紹基,不太了解書法的人可能對他很陌生,因為當代大眾對清代書家的印象不如前朝書家,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清代的書法風格與現在很多人的審美存在隔閡,看不懂、欣賞不來已成為普遍問題,而當今既清之後的書家追求的創新理念始終只有少數人能理解,現在讓我們走進何紹基的審美世界,用不一樣的視角去欣賞何紹基書法。
基本資料
何紹基,字子貞,詩書畫印,無一不精,尤以書法著稱,各體兼優,尤善草書,是清朝四大書家之一,清代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代表。
這些對何紹基的評價是非常高,下面再來看看何紹基的書法風格。
這是何紹基書法的大體風格,咋一看,非常詭誕離棄,如孩童之作,並不強調筆畫的精緻之美。
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大多人以二王的筆法來審視書法,甚至更多的人是以趙孟頫和董其昌的風格標準來評價書法,這種審美是非常局限的。
何紹基的書法、乃至清代多數書家的書法基本上不能簡單的以「二王」的筆法來欣賞,否則你無法理解。欣賞他們的書法需要新的方式去理解。
「二王」的筆法與非「二王」筆法
所謂的「二王」體系解釋起來是比較難懂,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說清楚,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人不理解呢?這裡我們只探討筆法問題,以具有篆籀氣息的行草書來作對比闡述,這樣會簡單的多。
上圖中可以直觀的看出「二王」筆法與非「二王」筆法的區別,前者點畫流暢乾淨,後者點畫
遲澀不平,說的好聽一點,就是質樸古拙,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粗糙難看。所以,如果仍以膚淺的傳統觀念去欣賞何紹基書法,則怪誕離奇。
為什麼是膚淺的傳統觀念呢?因為何紹基仍然堅守傳統,仍然沒有脫離「二王」的體系,其點畫看似不同,但內在表達仍然不出「二王」之韻。至於為什麼,請看下文。
何紹基的學書經歷
在解釋何紹基書法為何仍不出「二王」體系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以下何紹基的學書經歷。
何紹基生於清朝晚期,當時清朝碑學大興,帖學不再成為主流。
而碑學興起的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幾點:
1、清王朝大力弘揚書法,由於皇帝的喜愛,書法在清代一片繁榮,特別是在乾隆皇帝時期尤為明顯。
2、受元明時期趙孟頫、董其昌的典型「二王」書風影響,這種書風在清代政府科舉制的推動下形成「館閣體」,人們的書法都是一種方正、光潔、烏黑而大小齊平的漂亮書體,嚴重抑制了個人的書寫自由,「二王」書風在明清時期走向衰退,變得毫無活力生氣,急需創新。
3、因清代「文字獄」的禁錮,文人士大夫的注意力從經事至用轉向文學藝術,金石考古由此大肆興起,一大批唐碑和南北朝碑出土問世,大開書法家們的眼界,由此他們尋找到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也因此帶動了篆書和漢隸碑刻的學書之風。
何紹基早年也是寫的一手漂亮的「館閣體」,在飽嘗官場的黑暗和殘酷後,晚年毅然辭去官職,走上了遊歷山水、志於教學的道路。並在書法中傾注自己的審美意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何紹基取法顏真卿楷書,注重篆書的古樸,以南北朝碑刻為審美意趣,走向了去媚的雜糅之路。何紹基的碑學思想也完全是受到了老師阮元、許瀚的影響。
何紹基的回腕法與羊毫的特殊用筆
何紹基的書風成形不僅與時代背景和學書經歷有關,還與其特殊的用筆方式有關。
回腕法用何紹基自己的話說:「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襦矣。」
回腕法與我們常聽說的五指、三指、二指執筆方法有很大區別,掌心朝面、四指並排、筆桿正立是回腕法的基本特徵,寫起來較為吃力。
這種違背生理書寫的執筆方式曾被啟功先生譏為豬手法,其言論無非是批評這種執筆的吃力之處。當然這種完全否定的說法是不太信服的。
回腕法主要是用來書寫篆隸書,特別是大字書寫,它最能體現中鋒用筆、圓轉轉筆、萬豪鋪力的審美感受。這種「吃力」的感覺正好體現書寫的力感,所以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回腕法的作用,況且至今都沒確鑿證據顯示回腕法的具體書寫動作,後人只能大概推測。
另一個需要提的就是何紹基的羊毫筆,它沒有兼毫和狼毫那樣的彈性,需要書寫者有較高的控筆能力。柔軟是羊毫最大的優點,能夠充分展現用筆的豐富性,吸墨性好,深受書法高手的喜愛。何紹基書法的豐富性與羊毫用筆有很關係。
何紹基書法欣賞
1、結構
首先我們談論結構問題,以下圖為例:
這幅還不是何紹基最突出的作品,但是也顯示出了深厚的功力。
這兩個字結構處理的很有意思,「水」字豎畫微彎曲,很有彈性,整體左收右放,結構穩定,「拍」字左大右小,左疏右密,結構穩定,完美詮釋書法中「於平正之中求險絕」的特徵,小孩或者初學這更本不可能寫出這種精妙的結構,我常常看到有人說這種「丑書」還不如小孩寫的字,其實這是比較膚淺的見解。
上圖這幅字,如果沒有落款,恐怕很少有人說好,因為欣賞書法需要一定的眼界。
2、用筆
接下來我們分析以下何紹基的筆法。
上圖三個大字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何紹基用羊毫的回腕法力度,理解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看看何紹基的書法就可以了。
上圖這幾個點形態不一,其他點畫亦是如此,基本都是按照篆書的筆法書寫,因此顯得古樸蒼勁。
至於這幅字到底寫的好不好,有沒有歐陽詢寫的好?有沒有啟功寫的好?這些其實沒必要去糾結,因為藝術沒有好壞和水平高低之分,況且他們的書法風格大不一樣,沒辦法去評價誰好誰壞,藝術最重要的是它能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感受,能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才是關鍵,經過剛才的分析,何紹基的這幾個大字給我們的感受就是蒼勁古樸、雄渾有力、饒有趣味,有了這些感受就足夠厲害了。
3、整體
現在我們在整體感受何紹基的書法。
以下圖為例:
對於這幅字,我們可以這樣評價:何紹基以顏真卿為基礎,以粗細、疏密的對比和用筆的變化來增強作品的趣味性,藉助篆隸用筆來增強作品的中鋒力感,表現出雄渾蒼勁、變化豐富的美感。下文詳細說明。
欣賞這種書法切不可以王羲之的那種細膩的用筆來評價,否則無法欣賞。
何紹基的這幅字留有大量顏真卿的影子,如上圖所示,字中的勾畫和外拓的筆意與顏真卿《祭侄文稿》、《自書告身帖》類似。
仔細觀察其字,沒有米芾強烈的欹側之勢,沒有黃庭堅誇張的收放之勢,整體端正穩定,沒有出彩之處。
但是他會利用疏密與粗細的強烈對比來增強字中的變化,這是他的優點。
另外還能充分運用篆隸的中鋒用筆,充分展現點畫的力感,同時用筆也變化豐富,行筆時有頓挫,起筆各不相同,這種篆隸用筆就是我們常說的篆籀筆法,因此何紹基的書法充滿了篆籀氣息。
以上我們粗略的欣賞了何紹基的行楷書,其實還有很多欣賞的感受,他的隸書和草書也有他自己的特點,網友們可以自行欣賞。
但不管如何評價,總離不開書寫的自然性和豐富性,以及用筆的力感和節奏感,這些欣賞的出發點仍是以「二王」為基礎,只是表面上不太像而已,因為何紹基在行草書中雜糅了篆隸的用筆,而「二王」是純粹的行草書,何紹基用古拙和支離取代了「二王」的研媚和細膩,因此何紹基的書法注入了自己的性情,書寫更加自由了。欣賞他的書法需要不一樣的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