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壽鄉秘密:1天1斤玉米,60歲準備棺材 看完我服了!
立即加星標★每天看好文
國家做人口普查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我國廣西西北部的一個名叫巴馬的小縣城裡,其長壽老人的比例大大高於其他地方,數據顯示:
80至99歲老人有3160位,
90歲以上老人達791位,
百歲以上的老人達到81位,其中最大的是116歲,
每10萬人中有百歲以上長壽者30.98人!
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日本長壽專家森下敬一博士在東京召開的國際自然醫學會第13次年會宣布:中國巴馬為世界第五個被發現的長壽之鄉。其長壽者比例居世界第一!
如果說一個人的長壽和個體特殊性有關係,那麼巴馬村如此密集的長壽現象是為什麼呢?下面「國醫大師健康」請來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博士將為大家一一解答!
陳進超博士。
飲食:
玉米做主食,肉照常吃
先介紹位老壽星,黃媽干,108歲。說到她的飲食習慣,可用兩個字來形容:鮮、雜。
她喜歡食玉米粥、米飯, 副食有紅薯、芋頭,還喜歡吃各種豆類……一餐可吃兩碗飯。陳進超說:
「玉米是巴馬人的主食,它養出了一個個百歲壽星。享年130歲的『巴馬之最』羅媽政一生以玉米為主食,巴馬老人每天食用玉米1斤左右。
108歲黃媽干。
玉米營養豐富,以熬粥為主,對脫落牙齒的老人來說,易於消化和吸收,玉米還能抗癌。老人們一年四季吃著新鮮蔬菜,還喜歡吃野菜、筍類。
另外,巴馬長壽老人祖祖輩輩養成了吃鹽少的習慣,平均每人每天食鹽量在3克以下。」
除了每天吃1玉米當主食,巴馬人還喜歡吃肉,巴馬有香豬、黑山羊、土雞及土鴨,只是吃法和城裡人完全不一樣:
巴馬人吃肉,幾乎從來不炒、煎、炸,只用清水煮熟後切著吃。不放任何佐料,最多蘸點鹽。
心態
不怕老,年過60就備好棺材
巴馬人不怕老,不怕死。巴馬人一到60歲以後,就會備好一口棺材,即巴馬的「備棺」習俗。
可大多情況卻是棺材熬不過人,有的爛了、垮了,有的年年上漆,老人卻依然硬朗地活著。陳進超解釋說:
「棺材在巴馬有三層含義:
第一,寓意兒孫「升官發財」;
第二,有了棺材後,老人就覺得無後顧之憂,有了歸宿處;
第三,避邪。」
巴馬村老人坐在自己的棺材上臉上樂呵呵的。
當地習俗認為,備有棺材,一切災禍和邪氣都可避開,備了棺材,即給老人一種心理暗示,消除了由情緒誘發疾病的因素。
這種心理暗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對老人的健康、長壽是有利的。
習慣
講究「適欲」,合理安排性生活
調查顯示,巴馬長壽老人的性事頻率一般每月為:青年時4-8次,中年時2-4次,60歲時1-2次,70-90歲老人1至數月一次。陳進超說:
「巴馬人長壽,還跟好的習慣有關。巴馬人懂得適欲即控制性慾,篤行三晚:晚戀、晚婚、晚育,嚴禁婚前性生活。」
「巴馬人繼承了『節慾保精、清心寡欲』的優良傳統,在世界長壽村是獨樹一幟。」
壽星韋漢儒103歲時候冷水洗浴,依然體魄強健。
在巴馬,新婚夫妻講究「小別勝新婚」,使性生活量小質高、富有激情。有了孩子後,夫妻正式分床,兒隨父睡,女隨母卧,減少肌膚之親,旨在避免房事過頻。
風氣
誰虐待老人,誰就難以婚嫁
對於老壽星,人們崇敬有加:
吃飯時,凡長輩在場,必請之坐於上席;
行路時,如果見長者過來,年輕人均自覺立於道旁,待老人過去,自己才能走。
在巴馬,誰虐待老人,誰就嫁不出去、娶不到老婆。陳進超說:
「巴馬人瑞密度全球領先,還與當地的風氣離不開,尊老、孝老是長壽的又一法寶。」
雖然百歲老人大多不識字,也沒有宗教信仰,但卻受到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影響,他們以忠厚傳家、孝道治家,因此,巴馬的民風非常淳樸。
巴馬百歲老人。
小建議:少吃、多逛天然氧吧
巴馬人進入老年期後,他們的飲食更加節制,少素多葷,日食兩至三餐,處於自然限食狀態。
這才是綠色飢餓養生法,並沒少吃飯或者不吃飯,照樣吃飯,而且要吃飽,關鍵看吃的是什麼,它的熱量高不高。
每天清晨5點,很多人在巴馬村的百魔洞前運動,以此祛病、強身。
巴馬長壽村,空氣中負氧離子高達每立方厘米3萬個,而在一般城市,這一數目是1000個至2000個左右。
因此建議都市人在日常休閑當中,多去逛逛天然氧吧,比如公園、山林等等綠化植物多的地方,在大自然中吸收純凈的空氣。
人長壽雖然與個體基因分不開,但世界級的中國長壽村,長壽老人如此集中、壽命如此之長,一定和老人的生活習慣、飲食起居、心態調理分不開!
本文都說明了,大家能學一點是一點,一起相互傳閱吧!
※落枕了,疼!別怕,三兩招輕鬆搞定,再也不犯
※養心防梗,中醫院教授的5張手寫方子,特別管用!
TAG:國醫大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