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俄羅斯史上最危險兩年:但只要人民支持勝利屬於蘇維埃

俄羅斯史上最危險兩年:但只要人民支持勝利屬於蘇維埃

題記:1917年11月7日,是俄歷的10月25日,當日,臨時政府被布爾什維克推翻,「十月革命」爆發。其實這次革命並不必然引發英美法日地圍攻,主要是因為退出「一戰」,為此,「協約國」開始對蘇俄進行圍攻。在這次圍攻中北洋政府也加入其中,但純屬「打醬油」身份,又受到日本的威脅。

日本軍隊按照協議指揮中國軍隊,表面上是為了保護中國邊境安全,其實就是想控制中國東北地區。本文就對這一時期的歷史進行一定地描述。

(1)蘇俄退出「一戰」與「協約國」進攻

因為「一戰」沙俄政權打得很差勁,導致軍人要求停戰的呼聲日益得到國內民眾的響應。進而各色人等因為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開始對沙皇及其政權提出各種主張。

A.誰能退出「一戰」,誰就能得到政權

俄國國內民眾最主要的呼聲就是退出「一戰」。因此,能否退出戰爭是奪得當時政治鬥爭的先決條件。「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權,但「臨時政府」的走向是希望成為英法制度下的國家。所以,其政策自然受到英法政權的裹挾,繼續參加「一戰」。結果,引發了「十月革命」。

由此,蘇維埃政權所面臨的最急迫問題就是「退出一戰」。經過和德國的和談,1918年3月3日,蘇德簽訂《布列斯特合約》。蘇俄在出讓大片領土後退出「一戰」。

俄羅斯史上最危險兩年:但只要人民支持勝利屬於蘇維埃

「協約國」對此異常惱怒,開始將圍攻蘇俄的準備付諸實施並進行到底。作為「協約國」的成員國中國也作出反應,北洋政府從彼得格勒撤離了外交官員,在英美日法等國的威脅、欺騙下也加入了武裝干涉蘇俄的行為。

B.「協約國」圍攻蘇俄早有準備

「協約國」的英法美等國也並非不知道俄國內部的民眾呼聲,但為了本國利益「最大化」,一直希望俄國在東線戰場拖住德軍,拖的時間越長,西線本身獲勝的可能就越大、傷亡就越少。因此,東線死亡多少、困難有多大並不在他們考慮之內。

面對沙俄先後發生「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情況,「協約國」內部已經有所應對,特別是「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維埃政權」,作為「協約國」內部最為懼怕的「社會主義左翼」政權,也必除之而後快。

一者,蘇維埃是新生政權,其性質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國家、反對大資本家;

二者,「協約國」內部的工人階級也對「一戰」表示反對,也希望資產階層對無產階級有更好地對待,而俄羅斯工人階層的勇敢行為,將會對各個「協約國政權」產生威脅。

俄羅斯史上最危險兩年:但只要人民支持勝利屬於蘇維埃

因此,「協約國」也在逐步準備干涉蘇維埃政權的武力準備。否則,3月3日剛剛簽訂協議,也就不會再3月6日就發動進攻了。英法美三國為主的「協約國」部隊,從摩爾曼斯克發動進攻。日英美等國則在4月5日在海參崴發動進攻。

(2)英美為制衡日本勸中國參戰,日本則用假情報威脅中國「參戰也要聽他的」

參與對蘇俄的干涉軍的國家有二十來個,其中有的屬於打醬油的,有的屬於被迫的。其重要的國家就是英美日法四國。

A.英國的盤算:制衡美日舉棋不定

在「協約國」內部的亞洲部分干涉軍間的矛盾和歐洲是一樣的,都是各有盤算的。當然,這也不能怪別人,誰不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呀。

因為每個列強都懷有自己的小心思,就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其中,日本在這次「干涉」中表現得最積極。無論是攘攘的力度聲音,還是派遣的軍隊人數一再超過各列強約定的數量。這就與其他國家的表現大不相同了,別的國家都希望少派些,唯有日本如此積極。

其小九九兒被當時的老牌國家英國早已經看清了。

雖然兩國仍處在「同盟」狀態,但是,因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兩次戰爭獲得勝利,日本在中國特別是華北、東北地區的勢力已經比較龐大,包括英國、美國勢力在內都無法進入東北地區,美國比較看得開,跟日本商量好:只要日本不去菲律賓發展,美國也不到中國東北發展。算是取得了平衡。

英國對此卻很不爽。

俄羅斯史上最危險兩年:但只要人民支持勝利屬於蘇維埃

但是,日本在「一戰」期間,借著英國、法國、美國與德國鏖戰之際,其勢力又向中國華北地區發展。這就讓英國覺得「日本」對於「獨佔中國的利益」的衝動,已經越來越難以抑制了。

B.美國發展被日本抑制,美日較量在「干涉軍」中很明顯

英國一直秉著著「制衡」戰略,和日本結盟就是為了抑制沙俄。如今抑制沙俄已經沒必要了,似乎該被抑制的是日本了,同時美國也應該被抑制。但當時的英國對於抑制哪個國家還沒有下最後的決心。也正因為日本的「衝動」過於明顯,才使得美國破壞「英日同盟」的戰略在1922年獲得成功。

美國海軍的實力已經和英國相差無幾,他那時所希望的位置就是至少成為和英國一樣舉足輕重的國家。它也和英國一樣希望成為「世界性列強」,所以,在亞洲地區日漸獨立。那麼,日本就成了「攔路虎」。雖然,在「東北地區」競爭失利過,但美國並沒有放棄新的競爭。

在亞洲「干涉軍」方面,美國希望「世界承認美國是英國之後的副手地位」,但在「英日同盟」地打擊下,日本成為「副手」,美國的軍隊在「英日」地領導下。美國對此憤憤然。但同時,經過中國出兵參加「干涉軍」,美國看出「英日同盟」的裂痕。為此,不遺餘力地破壞兩國結盟。

俄羅斯史上最危險兩年:但只要人民支持勝利屬於蘇維埃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法意日比荷葡中的代表舉行了華盛頓會議。1922年2月6日,簽訂的《五國海軍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總噸位配比為5:5:3:1.75:1.75。美英正式並列成為第一海上強國,日本屈居第二的同時其「英日同盟」也壽終正寢。

但在1918年的時候,「英日同盟」仍然有效,但英國還是聯合美國等國向中國提出建議,英國向中國建議:既然日本心態歹毒,如果中國也是「參戰國」,日本也就沒有理由欺負中國了。

段祺瑞北洋政府也很躊躇。

(3)北洋政府為何參加「干涉軍」

面對英國地建議,中國很為難。

A.北洋政府的兩難境地

一方面,在1917年對德宣戰時,北洋政府曾經派出11萬人以上的勞工幫助協約國,主要是做後勤工作。其中有很多人被派往東線參戰,蘇俄成立後,在沙俄的勞工們有3到5萬人,他們都直接加入抵抗「協約國干涉軍」的隊伍。那麼,北洋政府如果參戰將變成什麼?

另一方,英美雖然強大,但日本近在咫尺,而且對於北洋政府的援助也是越來越多。北洋政府難以拒絕日本的一些無理要求。其實,背著英美法等國,北洋政府和日本間早有聯絡了。

俄羅斯史上最危險兩年:但只要人民支持勝利屬於蘇維埃

1918年2月初,日本參謀次長田中會見中國駐日本公使章宗祥時,便要求中國與日本一起進攻蘇俄,「中日一衣帶水、關係友好」應該採取共同的行動,防止赤色威脅嘛。同時,田中還拿出一份情報給章宗祥,用該情報說明:中國必須參戰。

B.日本炮製虛假情報

該情報說:德俘(其實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西伯利亞一帶不下十餘萬人,一旦解放即成沙俄的勁敵。

田中說,此時能夠維持東亞和平的國家只有中日兩國,而且東亞是否和平、是否不被赤化的責任全在中日兩國。

然後,田中又說了一件我們今天匪夷所思地事情,他說,數聞德國已有陰謀,一面從西伯利亞侵入東方,一面在甘肅、新疆一帶鼓動肇事,從而對中國的安全產生威脅。

最後他說:萬一見諸事實,中國國防吃緊,即日本國防吃緊。中國現為參戰與國之一,未審有無切實防備。渠意兩國利害關係既如此密切,渠系軍人,從軍事上著想,兩國國防實非迅謀共同行動不可。

在日本地警告下,北洋軍閥政府派出4000餘政府軍在日軍地領導下,跟隨「協約國」武裝從1918年4月由海參崴發動對蘇俄地進攻。

然而,「協約國」1918年打得還算可以,1919年則不斷失敗,1920年1月,美國率先撤走了美軍。其他國家也開始紛紛撤軍。

1921年,大部分國家的軍隊都撤走了,唯有日本就是死也不退。直到1922年10月,日本才撤軍。

那麼,其中是什麼因素促使日本撤軍呢?

日本遲遲不撤軍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下文就談談這一問題。

俄羅斯史上最危險兩年:但只要人民支持勝利屬於蘇維埃

表面上看,「協約國干涉軍」來勢洶洶,二十來個國家幾十萬軍隊。結合俄羅斯國內的各種勢力,裡應外合下蘇維埃政權很危險。其實,1918年、1919年兩年是比較危險的兩年。

總結詞:「協約國」來勢洶洶但還是失敗了

但不要忘記:當「侵略國家」進入「被侵略國家」時,如果「被侵略國家」的大部分民眾選擇「反抗」的話,「侵略國家」即使聲勢上、初步戰局上多麼「不可一世」,其結果最終只能是失敗。

儘管有些人污衊蘇俄的政策有多麼失誤,但不爭的事實是:干涉軍和叛亂者要比蘇俄軍的某些錯誤政策更被人痛恨。這就是他們失敗的主要原因,俄羅斯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是勝利者。嚴重的內戰、嚴重的外敵、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的錯誤,如果沒有大部分人地支持,怎麼可能會勝利?

說是沒有任何用處,結果說明一切!

兩個最有權勢的女人武則天與葉卡捷琳娜,誰更有影響力

德國戰略短視談:沙俄能及時止損威廉二世何以不能

英歐千年鄰居,英美雖萬里之遙但心卻一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百年親美政權大賺石油財富,委內瑞拉只有20%百姓看過病
鄰居搬不走盟友沒得挑,德國的悲哀就在於此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