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麥肯錫:2030年,將有1億中國人將重新就業!

麥肯錫:2030年,將有1億中國人將重新就業!

來源:金葵花資本

麥肯錫報告特別指出,被機器人取代並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人們應該提升工作技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大變遷時代。

報告指出,至2030年全球將有7500萬至3.75億人口重新就業並學習新的技能。從數量上看,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預計將有1200萬至1.02億中國人需重新就業。

註:從左至右國家分別為:美國、其他發達國家、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

淺藍色方塊表示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各國分別將有5400萬、6400萬、1億、7200萬人需要重新就業並學習新的技能;深藍色方塊表示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各國分別將有1600萬、1700萬、1200萬、1000萬人需重新就業。

註:從左至右國家分別:德國、日本、墨西哥以及印度。

淺藍色方塊表示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各國分別將有1200萬、2700萬、700萬、3800萬的人口將需要重新就業並學習新的技能;深藍色方塊表示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各國分別將有300萬、1100萬、100萬、300萬人需重新就業。

註:本圖代表全球26.6億工作人口中,最多將有3.75億人的工作被影響,需要重新就業。

事實上,不同國家未來被自動化取代的崗位數,會受到經濟發展預期、勞動力增長情況、工資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工資水平越高的國家越易受到自動化的影響,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總數若出現下降情況,未來將被自動化取代的崗位數便會更多。

註:橫坐標代表不同國家的2010年的GDP總值,縱坐標代表2030年各國目前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的比例。深藍色圓圈代表中國,表示2030年,中國預計有1.112億人的工作被自動化所取代。

麥肯錫報告還特別指出,在自動化的浪潮中,全社會需要解決好四個問題:

一是需要保持積極的穩健增長,以保證工作崗位的增加;

二是提供工作培訓機會,幫助個人學習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能;

三是提高商業社會乃至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流動性;

四是為那些被自動化取代的工人提供收入和重新就業幫助。

總而言之,對於每個個人來說,需要對未來高速發展的工作環境提前做好準備,努力掌握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能。未來對於人類而非機器的崗位需求將持續存在,但人們也應重新思考傳統的工作方式還是否可行。

面對日益強大的機器人,普通人最大的擔憂就是,它會不會搶了我的飯碗?過去,這還只是擔憂,現在,麥肯錫可以用一份160頁的報告(只是報告摘要喲)明確告訴你:

全球最高達50%的工作是可以被機器人取代的;

有六成的工作崗位,其30%的工作量可以由機器代勞;

到2030年(還有13年時間),保守估計全球15%的人(約4億人)會因人工智慧工作發生變動,激進預估會影響30%的全球人口,也就是8億人。

雖然機器人對人類的「威脅」不小,但是麥肯錫的研究認為,不同國家,不同崗位,受到的衝擊是有顯著差別的。

比如,越是發達國家,人工成本高,越有動力率先採用機器人,因而發達國家的勞動力被機器人取代的程度會更快更高。

如下圖所示:到2030年,全球平均被機器人取代的勞動力比率是15%,作為不發達國家的代表,印度這一比率僅有9%;中國基本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為16%;而發達國家的代表,美國、德國,這一比率高達23%和24%。

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普通勞動者正面臨被機器人取代的巨大風險。

從具體崗位上看,穩定環境中的體力工作(如機器操作員和快餐行業員工)會率先受到衝擊;

多變環境中的工作被取代的風險較低,因為從技術上來看,這些工作難以實現自動化。

如專業研究人員、照顧崗位、建築師、管理人員、教育者、技術專家、藝術工作者等崗位需求未來會增多。

尤其是照顧類崗位(醫生、護士、高級護理),無論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有大量的人力需求,這顯然是受全球老齡化的影響。

在這個報告中,麥肯錫還有一個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子報告(而且還被排在了各國子報告的第一個,可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麥肯錫認為,從總體來看,中國將受益於自動化。

一方面,中國正走向老齡化,到2030年,17%的人口都將在65歲以上;另一方面,中國從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產業轉型,對勞動力有巨大需求,如果不是自動化,我們可能還會出現勞動力缺口,在生產效率上也難以提高。

但對勞動力的衝擊也不小,具體來說有三點:

一是總體崗位需求減少。

人工智慧取代了一些職業,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職業,但總體來看,到2030年,受人工智慧普及的影響,中國的勞動力需求會較現在(2016年)減少1600萬。

二是部分崗位消失。

中國哪個職業受到的衝擊最大,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麥肯錫認為,是機械師和廚師。到2030年,以這兩個崗位為代表的基礎工作會減少360萬。

猜測可能是考慮到中餐的流水化生產趨勢,廚師的需求會大大減少。

比如我們就知道一家叫一米雲站的企業,他們是做中餐供應鏈,以熱鏈盒飯供應工業園區、大型企業、學校等大規模用餐場景。

在他們的中餐工廠里,廚師這個傳統餐飲必需的崗位,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機械取代了。

三是上億人需要學習新技能,轉換崗位——這就是摩擦性失業。

據麥肯錫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有至少1.18億人的崗位被機器人取代,這要求他們學習新技能,適應與機器人的合作分工;其中700-1200萬人需要轉換職業(這意味著他們原有的崗位徹底被機器人取代,不再有人工的價值)。

如果人工智慧以更樂觀的速度發展的話,這一數字將擴大到2.36億,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中國人。

縱觀歷史,很多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短期內很可能難以被接受,但若放眼歷史長河,就會發現,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無一例外地都最終成為人類發展的加速器,同時也是人類生活品質提高的根本保障。

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也同樣如此,它的確會對人類的就業造成一定衝擊。比如,人工智慧更適合處理簡單重複、規則確定或者通過案例學習可以找到有效處理規則的問題。像安檢、看病理切片和監控視頻審核等交給人工智慧更為高效可靠,這些工種也因此比較容易受到衝擊和替代。

不過不必杞人憂天地擔心它會徹底取代人類。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它不僅僅是讓人類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時會製造出足夠多的新的就業機會。大多數情況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轉變為新的形式。

END

看累了嗎?戳一下「在看」支持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關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安排公示的通知
顛覆想像!國外六款炫酷的假肢,來自科學家和藝術家們的神奇腦洞!

TAG:機器人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