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個發明,讓他驕傲無比,聲稱: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這是朱元璋對自己引以為傲的軍事制度的評價。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軍事制度,能有如此驚人的效果?它就是明代最主要的軍事制度,都司衛所制度。所謂的都司衛所制度,是指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軍隊組成非常混亂,有最先的紅巾軍,也有地主軍,更有新軍、歸降軍等等。軍隊如此複雜,朱元璋認為對皇權的威脅極大,一種新的軍隊編製制度被提了出來,朱元璋有四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新式軍隊機構必須實現軍隊對皇帝的絕對忠誠;二是軍隊必須是聽從大明皇室,不能淪為將領的私人武裝;三是、新的軍隊制度不能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四是、軍費的開支要處於一個可控制的範圍內,不能造成國家巨大的赤字出現。
正是基於上面幾種考慮,朱元璋創造性了發明了都司衛所制度。當時從京城到府州,都設立了衛、所。按照規定,5600名軍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所,120人為一個百戶所,組成嚴密。
同時,自衛指揮使以下的軍官都可能世襲,而且衛所都有固定的戍守之地,不可輕易變動,繼承府兵制度。這一軍事制度最大的優勢在於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這與唐朝的節度使制有著本質的區別。
史書記載,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明全國各地共有17個都指揮使、329個衛、65個獨立的守御千戶所,軍隊總數達到了125萬左右,實現了「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
與都司衛所制度同時進行了就是「軍屯」,明代軍籍和民籍是分開管理。當大明政權穩固後,分布在全國的衛所軍人的職責就發生了轉變,轉向了屯墾戍邊。比如洪武七年朱元璋就頒發屯田法,「天下衛所,一律屯田」。
朱元璋要求,邊地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耕;內地軍士二分守城,八分屯耕。同時,朝廷給軍士配發農具、耕牛、種子。起初,朝廷不納稅,後來每畝收稅一斗,剩餘的則留作軍糧。
正是這樣的制度,讓明初一百多萬軍士的糧食超過90%來自軍屯。因此,朱元璋頗為得意,「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參考資料:《明史》、《揭秘明初的軍事制度》
※林則徐臨死前大呼三個字,百年來無人能解,史學界至今還爭論不休
※皇帝死後皇后讓大臣殉葬,大臣反擊:為何你不?皇后拔刀砍掉右手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