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統治亞洲海域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為何漸漸衰弱?

統治亞洲海域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為何漸漸衰弱?

清順治十八年(1661)十月,大清王朝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奉詔斬前明降臣南安侯鄭芝龍與其親族於燕京柴市,即今北京府學衚衕。鄭家在京師的一家老小都沒能倖免,自鄭芝龍以下,鄭氏一族的子侄、孫輩有十一人同時被殺,旁系親黨皆流放寧古塔披甲為奴。這場滅門慘禍在當時震驚朝野,據史料稱,清廷之所以對這位「功臣」痛下殺手,與其子鄭成功發兵收復台灣有直接的關聯。

鄭成功故居

鄭家的遭遇與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不無相關,談及明朝末年,至今讓人唏噓不已。明朝滅亡之時,大明臣民中不乏激烈抗清的義士,而更多的上層官佐卻是通曉時勢,投降連連。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很多手握重權的大明要人,食君之祿卻根本不思報效朝廷,一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投降清廷,但最終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可與洪承疇、吳三桂這些降清重臣不同,鄭氏族人分別效力於明清兩個陣營,且各自下場迥異。這是為什麼呢?我們還要從鄭氏集團的開創者鄭芝龍說起。

鄭和寶船

直到今天,史界對明朝滅亡的原因還存有諸多爭議,主流觀念認為明亡於滿清鐵蹄,或滅於流寇;也有人歸咎於禍國殃民的「廠衛」。避開正統史觀的局限,明朝滅亡的根本肇因在於腐朽、專制的封建制度。從朱元璋開始,明朝就制定了「片帆不得下海」的國策,經過歷代君主強化,禁海政策使中國漸漸遠離世界發展大潮。可以說,明朝之滅自海上而來!

鄭和

大明帝國在明成祖時期曾一度強盛,史稱永樂之治。皇帝遷都北京,營建故宮;疏通運河,興修水利;同時舉兵征伐安南,五次橫掃漠北,派鄭和六下西洋。鄭和帶領浩浩蕩蕩的艦隊穿越馬六甲海峽,令周邊屬國紛紛歸順明朝,前來朝拜。正是鄭和的壯舉,不僅使中國了解到海外的世界,也讓那些外國人目睹了明朝的鼎盛。可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後,他的兒孫深感朝貢貿易致使國庫空虛,遂罷停了所有遠洋航行,中國因而喪失了走向海洋強國的發展機遇。

明朝海貿

鄭和艦隊一路向西,最遠到達東非海岸。可每次下西洋都要出動幾百艘寶船,加之幾萬軍匠隨役,因而花費巨大。大明王朝仁宣時期,為壓縮財政支出,自然取消了遠洋行動。最後因大臣深懼皇帝勞民傷財,兵部將造船資料和航海圖全部焚毀。之後,明憲宗想派汪直搞一次遠洋航行,重塑祖先的輝煌,派人到內閣取圖,得到的答覆卻是鄭和航海圖不知所蹤。

萬曆皇帝

確實是因為封建統治集團的閉關鎖國,使中國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漸漸落後於西方。即便明朝嚴控海外貿易,中國東南沿海商民也從未放棄過海外開拓。中國商民到海外尋求財富的熱情與成就,並不亞於地理大發現後的歐洲人,工商業發展和造船與航海技術,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直到隆慶年間,朝廷禁海政策出現了少許鬆動,在高拱、張居正等內閣大臣的力主下,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開放福建月港等一批沿海港口,大明再次迎來了海洋「開放」的時代。

明末海盜

明朝實行海禁主要是為了防止國內人民與海上勢力相勾結,危及統治。到了隆慶朝,經過戚繼光和俞大猷的圍剿,海上倭患大大減輕。然而,開關的主要誘因是國庫支出嚴重不足,經過幾年通商,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達億兩之巨,由此緩解了明朝的財政危機。在萬曆初年張居正改革的推動下,國內紡織、造船等行業迅猛發展。

鄭芝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一百萬字的鴻篇巨作《紅樓夢》,如何變成寥寥三小時的越劇劇本?
「紡織大王」劉國鈞,做成「全鎮第一商戶」後,又為何棄商從工?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