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種樹從唐朝開始就不許種在皇宮大內,只因一位大將念了兩句詩?

這種樹從唐朝開始就不許種在皇宮大內,只因一位大將念了兩句詩?

皇宮大內栽不栽樹?這問題不用回答,因為去過紫禁城的人都知道,那裡綠化的不錯,有些樹已經有數百年樹齡了,而且肯定不是新栽的。所謂「皇宮無樹」的說法,就跟「皇帝每天吃豬肉燉粉條子,可勁兒造」一樣不靠譜:真正沒有樹的是三大殿,那是為了防火防盜防刺客,同時也能彰顯皇家大典的莊嚴恢弘。但是從唐朝開始,一位蕃將慢悠悠地念出兩句詩之後,有一種樹就從皇宮大內消失了,而且這種習慣還擴展到民間併流行開來。

這種樹從唐朝開始就不許種在皇宮大內,只因一位大將念了兩句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現在懂得古禮的人家,在喬遷新居綠化庭院的時候,有一個禁忌,那就是「前不栽楊(有地方為桑,最北方無桑則為不栽楊,養蠶也是柞蠶),後不栽柳」,講究一點的人家不管是房前還是屋後,都拒絕栽種生長極快而且看著也比較清秀挺拔的白楊樹——課本里的《白楊禮讚》,也不能勸說大家在宅院里載楊樹。很多人說:房子大多坐北朝南,前不栽楊,是因為白楊生長很快,枝繁葉茂影響採光。但是我們知道,只有北方才喜歡讓陽光暖暖地照進房間,越往南的人越需要樹蔭,而他們在門前栽種的南方喬木,可是比楊樹高大茂盛。夏天走出室外,要是沒有樹蔭遮擋,一會兒就曬暈了。

其實在唐朝以前,或者說唐高宗以前,皇宮裡是什麼樹都栽的,而且啥長得快看著漂亮就栽啥,直到有一位只有一隻耳朵的蕃將念了兩句詩,白楊樹才被徹底請出了皇宮大內,後來連老百姓都嫌它不吉利了。

這種樹從唐朝開始就不許種在皇宮大內,只因一位大將念了兩句詩?

這位蕃將名叫契苾何力,是一位突厥鐵勒王族。在海納百川的大唐盛世,不管是回鶻還是薛延陀、鐵勒,不管是吐蕃還是還是靺鞨、吐谷渾,只要投入大唐懷抱,就一視同仁,可以出將入相,雖然一般他們被統稱蕃將,但是待遇和信任卻毫無差別。

這位「鐵勒別部之酋長(《舊唐書列傳五十九》,下同)」的後裔,卻當上了大唐的鎮軍大將軍、左衛大將軍,受封涼國公,薨逝後追封輔國大將軍、并州大都督,並且跟秦叔寶等凌煙閣功臣一樣陪葬昭陵。

這位蕃將契苾何力,對大唐的忠心是沒得說的。他在回鄉探親(時何力母姑臧夫人、母弟賀蘭州都督沙門並在涼府)的時候,被部下裹挾到了薛延陀部。史書記載:「何力箕踞而坐,拔佩刀東向大呼曰:『豈有大唐烈士,受辱蕃庭,天地日月,願知我心!』」

這種樹從唐朝開始就不許種在皇宮大內,只因一位大將念了兩句詩?

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忠誠,契苾何力拔刀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消息傳到長安,把李世民感動得熱淚橫流(太宗泣謂群臣曰):「契苾何力竟如何?」為了救回契苾何力,李世民甚至答應以公主下嫁薛延陀(契苾何力回來後設計阻止了公主下嫁,筆者前一段時間寫過那個故事)。

蕃將契苾何力為大唐東征西討,建立多少功勛就不說了,在《新唐書列傳三十五》和《舊唐書列傳五十九》里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不感興趣的只需要記住兩點就行了:其一、在《新唐書》里,契苾何力和史大奈在一傳,但是字數比史大奈多;其二、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原先就是契苾何力的部下。

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契苾何力悲痛欲絕,與右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一起自刎以殉,追隨唐太宗於地下。幸虧唐太宗早有預料(熟知其俗),就留給唐高宗李治遺命,允許這二位壽終正寢後陪葬昭陵,但是不允許他們提前報到,否則取消其陪葬昭陵的資格,這二位只好作罷,化悲痛為力量,替李治打仗去了。

這種樹從唐朝開始就不許種在皇宮大內,只因一位大將念了兩句詩?

等到天下太平了,契苾何力老將軍依然健在,而唐高宗也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負責工程建設的,是司稼少卿(即司農少卿,相當於清朝的戶部侍郎)梁孝仁(一作梁脩仁)。這位梁孝仁在大明宮(一作蓬萊宮)大興土木大種白楊,還請契苾何力老將軍來參觀(估計是讓他檢查是否便於安保工作)。梁副部長指著整齊劃一的白楊樹沾沾自喜:「這白楊樹長得可快了,用不上三五年,大家就可以在樹蔭下乘涼了!」老將軍沉默不語,只是圍著白楊樹轉圈,把梁副部長弄得一頭霧水。

契苾何力一邊轉圈,一邊慢悠悠地念出兩句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就是這兩句詩,把梁孝仁嚇出了一身冷汗,《舊唐書》記載:「脩仁驚悟,更植以桐。」這時候可能有讀者會感到困惑,這兩句詩有啥了不起的?怎麼會把司稼少卿嚇得趕緊拔掉剛剛種好的白楊樹?

這種樹從唐朝開始就不許種在皇宮大內,只因一位大將念了兩句詩?

其實這首詩原本有十句,契苾何力只念了兩句,就足以一語驚醒夢中人了,因為前面四句是「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隋唐嘉話》也對此進行了解釋:「意謂此是冢墓間木,非宮中所宜種。」

從那以後,歷代皇宮再也不栽種白楊了——其實唐朝飽學之士如過江之鯽,讀過這首《去者日以疏》的人何止萬千,但是卻沒有一個像契苾何力這樣的忠心和正直。也正是契苾何力的說法後來流傳到了民間,就演繹成了前不栽楊(桑)後不栽柳。只是不知道讀者諸君的家鄉,是否還有這種說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