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是未來的唯一選擇?| 暢言
作者 | 盧斌
責編 | 郭芮
眾所周知,物聯網是一個市場潛力巨大的藍海,在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逐步飽和的情況下,挖掘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需求,是流浪地球信息化進程的必經道路。
萬物互連,所有的「物」都連到互聯網,都成為互聯網世界的一個分子,在互聯網世界裡,人和物是同等的。有句經典,「在互聯網世界裡,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所以萬物互連,是真需求,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物聯網的技術,包含兩部分:感測器技術和通信技術。
感測器技術是物聯網的關鍵基礎,是把物理世界的「物」,轉換為數字世界中可辨認的數字化「物理量」,比如溫度感測器、陀螺儀、指壓感測器等等,這是物聯網的核心基礎。如果無法描述和轉換物理世界的「物」,物聯網無從可談,有了萬物的感測器,才可能有萬物互連。
物聯網的通信技術包括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有線物聯網大家都知道的,如電話線、五類網線、電力線PLC、同軸電纜,這裡無需多說。而無線物聯網,則再分為蜂窩物聯網和局域物聯網。蜂窩物聯網可包括GPRS、CDMA 1X、NB-IOT、eMTC、LoRa、5G等,主要是指通過蜂窩通信提供物聯網的傳輸需求,覆蓋廣和移動需求,可以是公眾通信網(三大運營商的網路),也可以是專網(電力、公安、油田等),也包括企業自建的Lora網路(LPWAN)。而局域物聯網,包括很多短距無線通信技術,比如WIFI、藍牙、zigbee等,這些技術在現有的局域物聯網中使用很多,如果從連接終端數來統計的話,局域物聯網相比蜂窩物聯網,規模大很多很多。
那麼何種技術來實現萬物互連呢?
物聯網的世界非常多姿多彩,個性化需求很多,萬物互連應該是有由蜂窩網技術和區域網技術共同完成。4G和5G只是屬於蜂窩物聯網的一種,並不是全部,從經濟性和安全性,萬物互連不能單獨由4G和5G承擔。
那麼為何說5G技術支持萬物互連呢?是的,蜂窩移動通信,原本就是滿足人和人的通信,容量、覆蓋、質量、速度是非常關鍵的,也是相互制約的要素(很難做到既要高速上網,又要大海量用戶)。
從GSM和CDMA開始,到現在的5G,在覆蓋和容量上不斷快速發展,原來一個基站只支持幾百個用戶同時打電話,到現在一個4G基站支持200~300用戶同時高速上網,技術發展確實是驚人的。到了物聯網階段,一個基站要服務幾萬個物聯網終端,就是所謂的海量連接,需要用到各種技術來滿足。但是要知道,容量和速度是制約的,要支持5萬個物聯網(不是真正的同時時間傳輸數據),每個物聯網終端發送數據量和時間都很少,比如一個抄表終端,一天24小時,只在1分中內傳輸1000個Byte位元組大小的數據,然後23小時59分都在睡覺,明白了嗎?又比如如果在體育場里有足球比賽,1萬名觀眾拿著手機看4K視頻,這個場景下目前的5G技術是無法實現的,那是天方夜譚——你不信?腦補一下。
5G是由3GPP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技術標準,主要針對運營商的蜂窩網路,並非某個國家擁有(順便普及一下,WIFI是有IEEE標準組織制定的,也不是某個國家擁有)。5G的三大特點,eMBB、uRLLC和mMTC,是一個良好的設計方案,但大部分技術提升不是針對手機用戶,而是蜂窩物聯網用戶,每平方公里提供100萬個終端的接入,即海量連接,是蜂窩物聯網技術發展的一個突破。但只是移動運營商利用蜂窩移動通信技術,來滿足「萬物互連」的一個技術方案,或一種願望。
物聯網的特點就是個性化非常明顯,並不是每個物聯網應用都需要超低時延,或者低功耗,或者全覆蓋。一個簡單的例子,智能家居,把家庭的所有電器、門鎖、照明、馬桶都「萬物互連」起來,4G、5G蜂窩物聯網是最好的方案嗎?不見得,5G的技術優勢沒用上,不需要超高速上網、低時延、低功耗,那智能家居需要什麼呢?需要良好的無線信號覆蓋、友好方便的用戶交互、資費便宜甚至免費,這些光纖寬頻+WIFI技術已經完全滿足了。
試想一下,如果用5G實現智能家居,可能會出現:衛生間信號不好,智能馬桶沖不能沖水;欠費停機,智能門鎖就開不了;白天可以看4K高清視頻,晚上就只能看標清視頻(5G無線容量都是整個基站的所有用戶共享的,沒辦法承諾單個用戶的上網速率的)。但用PLC turbo + mesh wifi 技術,可以解決無死角信號覆蓋,永遠不會欠費,也不會和鄰居爭搶無線頻率資源。
除了智能家居,很多封閉場景下,使用局域物聯網技術更加合適,比如廣州宜家商場,全封閉環境下使用ibeacon藍牙定位服務,這些不一定非要用5G的物聯網場景。當然,確實有些低時延、大覆蓋的場景,需要使用蜂窩物聯網技術才能解決,比如車聯網。
我之前曾在《移動通信》雜誌2017年1月份發表了《物聯網技術業務思考和展望》一文,引用文章中的一部分內容如下。
2025年預測有270億物聯網連接的構成,Machina Research公司研究發現,72%屬於短距無線接入技術來承接,如WIFI、zigbee、PLC電力線傳輸等,這一技術將主導整個物聯網市場,主要包括消費電子、大樓監控和自動化。蜂窩型連接,將從2015年的3.34億,上升到2025年的22億,主要為LTE技術,其中的45%,將應用在車聯網業務上,包括在出廠前預置和出廠後安裝的。
在270億的總連接中,將近有11%(30億)的連接使用低功率廣域網的技術,如sigfox、lora、NB-IOT等。根據業務場景和Machina Research公司的預測,對於物聯網重要一環,可以把無線接入細分局域或短距無線接入、低功率廣域網、蜂窩無線接入等。
結合Machina Research公司的預測,到2025年,不同的網路場景,有不同的技術使用。比如最後10米的物聯網接入,又沒有電源功耗問題的,可以優先選擇局域或短距無線接入技術,就近接入有線區域網或互聯網,這是最直接的方案。再比如在工業生產中的工業物聯網,生產線上的數據傳輸要求高穩定低時延,安全可靠,沒有移動和漫遊的需求,這時如果採用NB-IOT等廣域物聯網(蜂窩物聯網)的方案,表面上看起來可以一統天下,但是對於工業物聯網肯定不是解決一個數據傳輸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個性化或嵌入式的解決方案。而針對目前很熱的「Connected Cars」和移動醫療等的聯網需求,其移動和漫遊是局域短距和廣域固定等技術所無法滿足的,則需要蜂窩物聯網技術。
再討論一下公網和專網問題。一般理解,蜂窩網屬於公眾移動網路,為廣大普通用戶提供服務,而專網,像鐵路、航空、公安等系統的集群網,提供其用戶專網專用,以確保運行系統的安全性。這是網路特性、用戶群體特性、安全穩定等因素所決定。當然,目前也會出現「虛擬專網」的概念,利用VPN等網路技術,在公眾網路中劃分中虛擬專網。這在有線互聯網中使用很普遍,但是在鐵路、航空、地鐵、工業自動化等關鍵領域,在物聯網安全性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建議還是使用物聯專網為宜。
蜂窩物聯網或NB-IOT等技術,是在蜂窩通信網的基礎上,可滿足物聯網業務需求。其成本技術具有很明顯的優勢,充分利用已有的公眾蜂窩通信網路(主要提供話音和移動數據業務),具有信號覆蓋大,建網邊際成本低,授權頻段確保網路質量,規模應用後終端模塊價格迅速降低。從上面提到物聯網業務需求來看,很多業務是固定或慢速低數據業務需求,沒有漫遊和高速移動的業務需求,同時很多工業物聯網是和生產系統直接關聯的,可以考慮使用廣域物聯網建設專網。
是否能採用「虛擬物聯專網」的方案,還值得商榷。
萬物互連是真需求,但5G不是唯一方案,泛在無線百花齊放。
為滿足「萬物互連」的需求,5G技術實現海量連接,是由運營商主推的使用蜂窩物聯網方案,利用蜂窩技術來實現海量連接,確實是3GPP組織對人類的重要貢獻。但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滿足「萬物互連」不一非得使用5G蜂窩物聯網,而是各種有線無線技術輪番上場,各展身手,這就是傳說中的泛在網,或者泛在無線通信(5G本身只是泛在無線的一種方式而已)。在物聯網時代,眾多泛在無線通信技術百花齊放,與5G一併起舞。
最近幾天,網上廣泛流傳了項立剛老師關於5G技術業務的視頻,項老師在其中提到2025年中國的物聯網終端數(連接數)達到100億,這是非常可能的,但是否都用5G或蜂窩技術來實現,各位看官看了上面的分析,心裡自有答案了。
作者:盧斌,就職於中國電信智能網路與終端研究院,知識星球「天線圈圈」星主。本文為作者投稿,版權歸其個人所有。
※如何用令人拍案稱奇的強化學習玩小遊戲?
※漫畫:給女朋友解釋為什麼隨機播放歌曲並不隨機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