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袁夢瑤 董曉波:《茶經》譯介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袁夢瑤 董曉波:《茶經》譯介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茶」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象徵物之一,早在西漢時期,茶與茶文化的外傳就開始了。唐代陸羽的《茶經》,不僅推動了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在海外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研究茶文化在古代的對外傳播及《茶經》的譯介歷史,或可為我們在當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提供借鑒。

《茶經》影響範圍廣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種植茶葉,並形成飲茶之道的國家。唐代是我國古代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茶文化及其綜合體系得以形成,《茶經》便在這個時期問世。《茶經》分三卷十節,其內容豐富,文字優美,為中國「茶學」「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此書問世後在海外得到了廣泛傳播。

日本受《茶經》影響最早也最為深遠。《茶經》正式傳入日本始於南宋時期, 12 世紀中期,日本僧人榮西兩次來華,將茶籽和許多茶文化相關文獻及典籍帶回了日本,其中就包括《茶經》手抄本。在近現代日本,茶道之風盛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茶文化。江戶時代日本開始了對《茶經》的翻刻,其中最流行的是鄭思刊本的覆刻。1774年,日本的大典禪師對《茶經》加以訓點,並用片假名混雜漢字詳註,撰寫了《茶經詳說》一書。日本近代《茶經》研究者首推諸岡存,其研究成果以《茶聖陸羽傳》《陸羽與茶經》《茶經評譯》和《茶經評釋外編》四部著述為代表。當代研究者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布目潮渢等。布目潮渢對《茶經》進行了精校,還在他的《中國茶書全集》中刊載了八種版本的《茶經》,包括幾種罕見的孤本。在韓國,《茶經》的傳播始於近幾十年。崔凡述的《韓國之茶道》一書收錄了《茶經》中的幾個章節。後來,金雲學首次將《茶經》全書譯為韓文,並與明代鄭思版本的《茶經》一起放在了《韓國之茶文化》一書的附錄之首,增進了韓國對中國茶文化歷史的認知。

茶葉通過陸路西傳的歷史久遠,漢代時通過絲綢之路西傳的珍貴物品中就包括絲綢和茶葉。唐代時中原一帶飲茶之風盛行,到中國來進行貿易活動的西亞地區阿拉伯人成為了茶文化西傳的重要載體。他們在中國大量購買絲綢、瓷器的同時也常常帶回茶葉,茶風茶俗隨之在西亞的部分地區迅速興起,其影響不僅到達北歐和西歐,甚至遠至非洲。

《茶經》流傳至歐洲的時間相對較晚,直至 17 世紀之後才在歐洲有了一定的影響。《茶經》也被陸續譯為英、德、法、意等多種西語文字。義大利是歐洲較早研究中國茶的國家。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詹巴迪斯塔·拉摩曉(Giambattis Taramusio)的三本重要著作《茶之摘記》《中國茶摘記》《旅行札記》出版,裡面便有對《茶經》的記載。當代威尼斯學者馬克·塞雷薩(Marco Ceresa)於 1991 年出版了《茶經》的義大利語譯本,這個譯本是目前西方最全的《茶經》譯本,其第一版面市後很快即告售罄,可見歐洲社會對《茶經》的熱情之高。

從譯介信息到平等文化交流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譯介《茶經》的目的也有所不同,由單純傳遞與茶器、茶葉及制茶等相關的物質信息,轉向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茶經》英文譯本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英國人弗朗西斯·羅斯·卡朋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所譯的《茶事》,這是節譯本,其中略去了許多與茶文化相關的典故傳說和歷史人物;另一種是美國人威廉·烏克斯(William Ukers)譯的《茶的經典》,這個版本目前更為流行,而且也被收錄到了《不列顛百科全書》(又稱《英國大百科全書》)中,配有精美插圖,通俗易懂,但部分學者認為這個譯本不屬於嚴謹的學術作品。烏克斯後來又編著了《茶葉全書》,於 1935 年出版。這部書開篇便稱:「《茶經》是中國學者陸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關於茶葉的書籍,當時的中國農家以及世界有關者,具受其惠。」其中許多內容也直接來源於《茶經》且全文收錄了此書。

由於對中華文化了解有限,烏克斯只是介紹了《茶經》各章節的梗概,沒有將原著中蘊含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詳細介紹出來,因而無法完整地傳達《茶經》的神韻。而美國作家詹姆斯·諾伍德·普拉特(James Norwood Pratt)在21世紀初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不僅成為向當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介紹《茶經》的重要作品,而且將對中國茶文化典籍的譯介提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層面。同期由國內學者翻譯的《茶經》英譯本也非常注重對中國文化象徵的翻譯,極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神韻,有助於不斷清晰和深化非中文母語者對於中華文化的認識。此時關於中國茶文化典籍翻譯策略的思辨已經上升為是否具有自覺的文化平等對話意識,翻譯茶典籍的目的是進行平等的文化交流,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此外,由於現今保留的有參考價值的茶文化典籍,大多數都已時代久遠,其部分信息隨著社會的發展,已失去現實意義,不具時代性和實用性,因此在翻譯茶文化典籍,包括《茶經》的過程中,為使茶文化的傳播更加高效,中外譯者不同程度上採用了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譯介方法。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茶經》與中國茶文化對海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它促進了其他國家對中國茶的研究興趣,並融入到了接受國日常的風俗習慣中,而且還體現在它深深影響了文藝的題材和審美趣味。

《茶經》流傳歐美後,不僅出現了許多模仿它而寫成的茶文化專著,而且各國還結合自己的文化習俗形成了「變異」的茶道。這種「變異」展現了跨文化交流中十分有趣的融通,同時也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在「他者」眼中的形象。比如 17、18 世紀的英、法等國在茶具方面喜歡用中國的陶瓷器皿,認為使用錫壺、鐵壺或不鏽鋼茶壺是缺乏教養的表現。這種風氣與那個時代英國整體的「中國風」是相呼應的,中國成為了歐洲文化的「理想國」,中國茶道作為風雅的象徵,融入到了歐洲的紳士精神中。19 世紀,英國人開始嘗試在紅茶中加入玫瑰、薄荷、檸檬等,有時還會加些鮮奶和糖,這與同期浪漫主義的流行密切相關。

《茶經》在海外被廣泛翻譯、傳播和研究,促進了中國茶文化海外影響力的形成。國外文藝作品裡大量出現的與中國茶有關的內容,直接反映不同時代各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17、18世紀時,隨著飲茶之風在英國宮廷和民間的興起,出現了許多與茶有關的詩歌,被稱為「茶詩」,19世紀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對中國茶更是推崇備至。雪萊《為中國的淚水——綠茶女神所感動》一詩富含浪漫派的東方神韻且不乏禪意。拜倫、濟慈和柯爾律治等人亦均有讚美中國茶的佳作。另外,畫家納撒尼爾·霍恩(Nathaniel Hone)的《飲茶圖》和愛德華·愛德華茲(Edward Edwards) 的茶風俗畫也是這一時期文藝作品中展現茶風的代表。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面向『一帶一路』的我國翻譯政策研究」(2017ZDIXM1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指明方向
李慎明:沖繩,那燃燒著的迪篙花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