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對於推動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贏得全球競爭具有重大意義。3月22日,由中國城市百人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中國城市經濟學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9春季論壇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等出席並分別作主題發言。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周南作《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政策解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倪鵬飛作總結髮言。與會學者圍繞「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理論與對策」主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和中國城市百人論壇聯合秘書長毛其智分別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制度與政策創新是都市圈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重要保障。何德旭認為,現代化都市圈的發展離不開高效的金融支持。首先,要提高金融支持的精準度。區別對待都市圈發展過程中對金融的需求,實施差異化策略,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支持。其次,要增強地方政府金融資源配置能力,構建與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地區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相適應的金融管理體制。再次,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都市圈建設,充分發揮民間資本服務都市圈的作用。最後,要著力防控都市圈發展過程中的金融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黃群慧表示,要按照產業生態圈的理念推動都市圈的發展,設立不同生態位之間公平競爭的原則,注重都市圈核心城市創新能力的培養,打造以核心城市為中心,實體經濟、科技、金融、人力資源相互協調,研發、製造、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相互協同的現代化產業分工網路。
倪鵬飛分享了自己的三點看法。一是都市圈建設需走出中心與周邊雙輸的怪圈。我國越來越多地區正在和已經步入都市圈時代,雖然基於利益最大化追求,市場主體具有了向外擴散、重新分工的動機,但是公共服務等優質資源依然聚集在中心城區,都市圈一體化的發展態勢可能帶來資源和要素進一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從而陷入中心城市「城市病」和周邊區域貧困的怪圈。倪鵬飛建議,要推動公共服務向周邊轉移,實現都市圈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推動基礎設施向外延伸,實現都市圈網路化。二是構建以都市圈為空間尺度的一體化住房體系。首先,要統籌考慮都市圈的人口規模結構、產業發展及其空間布局、土地等資源環境以及住房存量資源,制定一體化的住房空間規劃;其次,針對都市圈可能產生的跨行政區職住分離及通勤所帶來差異化的成本和收益,不同行政區應尊重市場主體的最優空間配置選擇,同時按照公平交換的市場原則,就土地資源環境供給、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以及稅收分享,簽訂住房一體化相關問題協議。四是利用房地產驅動和優化都市圈發展。首先,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定位;其次,要讓房價成為都市圈轉型升級的驅動力。既要依據「人地掛鉤」原則保持供需匹配,又要根據收入增長不斷調整房價;最後,要讓房價成為優化都市圈空間結構的「建築師」。深化都市圈的住房市場一體化,優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布局,發揮不同區位的房價合理差異及其動態變化的市場力量,促進資源在都市圈空間範圍內合理配置。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看來,應努力按照中央、省、市三級框架,優化稅基配置,保障都市圈與市場經濟接軌的基本規範性。都市圈發展過程中不一定需要通過財政分配支撐高標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建設,應堅持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給予市場主體以充分的創新空間。同時,有關部門應牽頭做好多規合一的頂層規劃。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土地是財富之母,也是都市圈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蔡繼明認為,都市圈建設應當遵循市場決定人口和土地資源空間配置的基本原則。他建議,要適當提高人均建設用地標準,加快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建設,推動土地資源在城鄉之間、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進行合理配置,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制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對於都市圈的規劃問題,陸大道有著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談到,建設現代化都市圈要立足長遠戰略進行規劃,充分發揮空間集聚帶來的創新效應和高效率的經濟效益,減少資源浪費,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周南
本網記者吳文康/攝
周南認為,在我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出現了「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人口流出並存的現象,核心城市和周邊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已經越來越迫切,此外,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也為都市圈的建設提供了可能。周南表示,在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過程中需要妥善處理好三對關係。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在都市圈建設中必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要發揮好優化配置公共資源、強化空間管控的作用,堅決破除制約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二要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落實地方相關部門在都市圈建設中的主體責任,結合地方特點,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都市圈建設;中央有關部門則應統籌都市圈的發展和布局,指導和支持地方做好都市圈建設規劃工作。三要處理好普遍要求和因地制宜的關係。在落實好市場化改革、推動統一市場建設等《意見》中具有普遍意義的要求的同時,都市圈建設也要根據各個地方城鎮密度、人口密度、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一體化程度等作出相應調整和安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部部長侯永志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侯永志分享了自己對於都市圈的幾點看法。他表示,都市圈組成了完整的發展生態系統,都市圈內的城市與郊區興衰與共,緊密相連。都市圈是觀察、規劃、推動區域發展的空間單元。「推動都市圈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都市圈協同發展機構。」侯永志認為,科學構建都市圈協同發展體制必須要明確相關責任主體與協同內容,確保相關規劃落到實處。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都市圈的區域協同在空間上表現為核心城市和外圍區域之間的協同,尤其涉及到跨行政區時需要進一步明確相關協同主體。對於都市圈的規劃,李國平建議,除核心城市外,應當給予外圍城市自主規劃權,充分調動其發展積極性。
北京大學-林肯研究院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志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北京大學-林肯研究院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志也談到,都市圈對城市治理構架、財政規劃等方面帶來了新的挑戰,都市圈的治理構架偏於鬆散,跨行政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在投融資上面臨著許多新的協調問題。他建議,應當建立覆蓋都市圈的區域性治理架構,不斷完善利益分享和成本分攤機制。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都市圈的前提得有大都市,大都市輻射的範圍就叫都市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認為,大都市是由周邊要素向中心地區聚集形成的,應當充分發揮大都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武廷海認為,都市圈是城市人口大規模高度密集之區,是複雜的「都市社會」,單純的城市概念或區域概念已經不能確切地刻畫其城鎮化或都市化特徵,傳統的知識體系難以有效應對都市圈的發展問題,迫切需要開展城市系統科學與人居環境科學研究。在當前階段,建議處理好下列三組關係。一是效益與代價的關係。都市圈的效益與代價同時存在,在以都市圈建設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其可能的資源、環境、社會與治理代價。都市圈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規劃,特別是通過戰略性規劃,綜合解決戰略定位、資源稟賦和地方特色問題。二是計劃與市場的關係。都市圈是計劃和市場相互交織作用的區域,計劃和市場作為影響都市圈的兩種力量並不衝突,可以充分發揮兩者的協同作用。三是國家與社會的關係。都市圈本質上是生活圈,都市圈的建設要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滿意度、獲得感的提高為根本導向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從理論層面分析了都市圈的發展問題。她談到,首先,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空間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但理論模型和方式途徑不同。城市群為城市城際模型,而都市圈為中心外圍模型。其次,當前貧富差距問題的著眼點應該是區域內而不是區域間,應當把區域協調發展的矛盾從區域間轉向區域內,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這一戰略。最後,當今世界處於新一代科學技術和產業變革的交匯口,國際競爭十分激烈,而我國的中高端產業全部集聚在大都市,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意義重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會長潘家華 本網記者 吳文康 攝
中國城市百人論壇聯合秘書長毛其智
本網記者 吳文康 攝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
本網記者 吳文康 攝
※教研相長 厚積薄發——趙逵夫的治學育人之道
※左金磊:從笛卡爾方法論看科學與道德的張力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