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案頭雅器: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閑情

案頭雅器: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閑情

香爐,寄託了古人一份優雅的情懷。

古時文人雅士,名媛香閨中,多擺放有精緻香爐,撫琴、品茗、讀書時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閑情......令人頓覺清新雅緻。

案頭雅器: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閑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明代中晚期,兩宋名窯至明初宣窯製作的各式香爐已成為珍貴的文玩,不用作日常焚香。

《焚香七要》「香爐」條:「官哥定窯,豈可用之?平日,爐以宣銅、潘銅、彝爐、乳爐,如茶杯式大者,終日可用。」

因此以素雅器形見長的黃銅爐,成為香爐的主流。

明人文震亨《長物志》中也提到香爐「惟宣銅彝爐稍在者,最為適用」。

明清時期的章回小說中,對清幽雅緻的環境營造,常這樣描寫:「宣銅爐內焚著香,案上擺著幾部古書,壁上掛著一床錦囊古琴,兼之玉簫、象管,甚是幽雅潔凈。」

案頭雅器: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閑情

寶相花熏爐

明代銅爐,一次向宋代爐文化的致敬。

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命令呂震利用暹邏國王刺家靄進貢的數萬斤紅銅開爐,與金銀等數十種貴金屬一同鑄造,製作彝器。

樣式參照皇宮內藏的數百件宋代名窯(定、汝、官、哥、均)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進行設計。

由於這些彝器中以爐具最多,故稱「宣德爐」,此後未再生產。

宣爐製造,繁複異常,先需煉銅,《宣德彝器圖譜》中提到,「多數宣爐系經十二次提煉,另也有十煉與八煉者。」

項子京在《宣爐博論》中提到:「凡銅經煉五、六次則俱珠光寶色,有若良金矣。宣廟遂敕工匠必十二煉,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故其所鑄鼎彝特為美妙。」

由於精鍊,使銅質更精純。

明爐多薄壁,底部稍厚,器型看似輕渺,入手之後卻很沉重。

案頭雅器: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閑情

螭龍耳簋式爐

煉製宣德爐時要加入一些貴重金屬,使其色澤極為美觀,可呈現出複雜色彩,如硃砂斑、茄皮紫、甘蔗紅、栗殼色、秋梨白、蟹殼青、熟梨、藏經、秋葵、茶葉末等六十多種顏色。

明《帝京景物略》載:「宣爐色五等,謂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經紙色為最。」

明末文學家冒辟疆認為:「宣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爇火久,燦爛善變」。

宣德爐中有一部分以阿拉伯文做裝飾,這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明武宗朱厚照有很大關係。

正德年間與伊斯蘭地區的交流普遍,因此在宣德爐的紋飾中,有一部分吸取了伊斯蘭藝術中的花草紋、幾何文、及書寫經文的設計。

早期古蘭經的製作常以珍貴的羔羊皮染黑做為封皮,銅爐在製作時也模仿皮革的質感。

爐色有如光滑的淺栗色皮革,花框內則仿古蘭經封皮。

案頭雅器: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閑情

太平有象四足熏爐

最初,宣德爐是深藏宮禁的御用品,一些主管鑄造的官員們為了獲利,曾將解散了的鑄造工匠們重新召集起來,按當年鑄造工藝進行仿製並拋售到民間。

後來,民間仿製宣德爐之風大盛,工藝技術也不斷提高,使得真偽難辨。

在明清各代也衍生出不少私家堂名款的佳鑄。

明清銅爐象徵當時宮廷美學的文化品味,從而使「宣爐」成為明清社會生活中一個常駐的文化符號。

案頭雅器:一縷青煙在伴,裊繞閑情

帶座鋬耳壓經爐

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銅爐取玉之溫潤,謙謙和悅。

常置案頭,焚香一柱,秉燭夜讀,紅袖添香,實乃文房清玩之雅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這個元宵節,你該這樣鬧!可不要只懂吃元宵和猜燈謎哦!
「望、聞、問、切」話收藏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