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程序員是「都挺好」還是「都挺慘」?
作者 | 張嬋
大齡程序員們,大家都挺好嗎?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因為將原生家庭父母與子女的矛盾,重男輕女等問題聚集在一個家庭中,非常現實的劇情引發了網友的新一輪追劇。劇中家裡老大蘇明哲,清華畢業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業背景,在 35 歲之時遭遇裁員,劇中的一段對話戳中人心。
35 歲,職業發展開始遇到瓶頸,有的人已經快寫不動代碼,也還沒有晉陞到管理層,個人職業如何發展必是反覆拷問過自己的。即使不是自己主動考慮,在目前互聯網行業裁員大潮下,中年程序員也有可能被動地被優化掉。
近期的消息顯示,去年 12 月份騰訊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期間,當馬化騰了解到騰訊一兩千個總監級的幹部里,30 歲以下的不到十人,當即決定裁撤中干,為年輕人留位置。前不久,這一消息被證實,騰訊確實在開始裁撤一批中層幹部(簡稱「中干」)。騰訊中干主要包括助理總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級別,有時一些副總裁也被認為在中干範圍內,此輪調整比例約為 10%。
如果大齡程序員被公司優化掉,迎接他們的職場氛圍是這樣的:
這樣的:
甚至連出家要求都是這樣的:
35 歲是一道坎,橫亘在每個技術職場人的心中。
活到 35 歲,我對不起誰?
在技術圈,有這樣一個認知:程序員是青春飯,過了 35 歲能力體力都跟不上,如果還沒轉到領導崗位,整個職業生涯也就基本無望了。
25 歲的筆者看到這種說法心裡一萬個不服。企業也不是做慈善的道理懂,企業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單位時間內創造出最大的產能,這能理解。
但是有一些販賣焦慮的信息卻總是見縫插針挑撥你的神經。在人人都能做媒體的時代,大量你的同齡人在做什麼,年輕人已經成功而你還在原地踏步的信息鋪天蓋地席捲起你的焦慮。人性的貪婪、恐懼、嫉妒等弱點最容易被調動,抓住弱點就攫取了流量,互聯網產品、新媒體就這樣收割了一茬又一茬韭菜。
But,雖然不服,確實有正經研究表明,技能隨著年紀的增長貶值的說法是事實。
工程技能的半衰期之說
在 IEEE Spectrum 上有一篇文章,裡面談到了工程知識的」半衰期「。文章中指出,所有你現在努力學習掌握的技術知識都會過時。20 世紀 20 年代,工程師學位的半衰期大約為 35 年,而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這個時間變成了 10 年。
舉個例子:一個本科工程師拿到學位累計用於學習的時間為 4800 小時,如果知識的半衰期為 10 年,那麼 10 年後 2400 時長的知識會被替代。要更新知識庫,假設一年中 48 周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那麼每周需要花費 5 小時來學習技術、數學和科學相關知識,才能更上時代。這還是在以前所學的知識都沒忘並且都相關的情況下。
而在文章發表的 2013 年,工程技能的半衰期已經少於 5 年了,對於軟體工程師來說,這個時間少於 3 年。並且這個半衰期呈縮短的趨勢。
如果知識的半衰期為 5 年,那麼一個工程師或 IT 從業者算下來一周要花費 10 個小時的時間充電學習,才能不掉隊。
知識更新迭代太快,科技行業尤甚,這個感知可能是現代公司都僱傭年輕員工的主要原因。Facebook 的創始人兼 CEO 馬克·扎克伯格作為年輕有為的矽谷明星,非常推崇員工的年輕化和技術性。他認為年輕人更聰明,生活也簡單。年輕人可能沒有汽車,沒有成家生孩子,精力可以都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但是,時間都用來工作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充電跟上時代的發展。
年輕的 IT 和計算機從業者比大齡員工更願意長時間工作,工作也更努力,對於換工作地點也更能接受。更重要的是,年輕員工比大齡員工人力成本還低很多。相比之下,公司為什麼不用低成本雇一個稍加培訓就可以上手的年輕人?
等等,我們 35 歲技術人就這麼不堪了嗎?
如果你是一位即將步入 35 歲「高齡」的程序員,你是會設計一個逃離計劃,進軍管理崗位,或者轉換行業?
還是會坐等對現在的小年輕們幸災樂禍,畢竟我們的今天就是小年輕們的明天,甚至這一天對小年輕來說會到來得更早。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但是等等,35 歲的技術人真的就這麼不堪了嗎?
國外版知乎 Quora 上有一個問題:矽谷的各位到了 35 歲,如果既沒有讓人艷羨的成功,也沒有走上管理崗位,你們的以後都是怎麼打算的?
這個問題下面集結了很多回答。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提到,甚至現身說法,很多創業公司的創始人都是 35 歲以上,35 歲以上的大齡程序員其實有不少優勢。
其中有個回答是這樣的:
2001 年我加入了 Google 的軟體工程團隊,當時 55 歲。是的你沒有聽錯。我在團隊的 4 年期間一直是團隊中年齡最大的,周圍同事的平均年齡為 30 歲,並且我也不是管理崗位。但年齡並不是問題,我跟當時的同事都是這樣認為的。保持學習很重要,從 78 年開始參加工作,我很慶幸自己一直在學習最前沿的技術。我以前的很多段工作經歷中,都有上司跟我說我應該做經理。但是我不喜歡經理的崗位,我喜歡編程,這是我的愛好,聚焦自己的愛好,別的都不重要。經常有人跟我說,職場上不往上爬,你永遠不可能退休。但我一直做技術也做了這麼多年。
Wikipedia 的創始人 Jimmy Wales 在 35 歲的時候創立了 Wikipedia,在 38 歲的時候創立了 Wikia,他認為這個問題的描述得不對。這個問題本來的意思應該是:作為技術工作者,我們如何確保不把一些在早期就成功的非正常案例誤認為是正常情況。
現在那麼多人認為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就成功是因為這本就是一件罕見的事情。我們喜歡看這些小概率事件,比如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以及其他年輕的創業明星,而媒體又將這些人和事放大。
事實上,很多企業的創始人都是在 35 歲以後才開始創業的。
Mitchell Backer 在 35 歲之後創立了 Mozilla;
Netflix 的聯合創始人 Reed Hastings 在 38 歲的時候創立了 Netflix,一開始 Netflix 只做 DVD 寄送服務,在 Hastings47 歲的時候 Netflix 才開始做視頻流。「35 歲之後的生活也沒有那麼糟,只是不太能熬夜了」。
遠的不說,國內的:
任正非在 43 歲的時候借錢創辦了華為,
雷軍在 38 歲時辭去金山總裁職位,在 41 歲的時候仍然選擇重新創業創立了小米;
黃崢 35 歲創立拼多多;
就連馬雲,也是在 35 歲的時候創立阿里巴巴,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認為在 35 歲還一事無成一生就完了,那你明顯做不了企業家。企業家的精神就是無論何時,你有勇氣開始,不管前路有多少障礙。今年 360 董事長周鴻禕在兩會討論民營經濟的時候說:企業家要堅韌,做企業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大家看到有企業可能三五年就成功,上市,但那是特例,不是普遍規律,看看馬雲馬化騰,我們這些人都幹了二十多年了,所以,創業要有長期作戰的準備。
是不是國外的環境跟國內不一樣呢?一定程度上來說確實不一樣。在歐洲老齡化嚴重,勞動力供不應求,所以大齡程序員不會被嫌棄,而且歐洲公司不加班。在 InfoQ 的訪問中我們了解到,很多人見到的年紀最大的程序員近 60 歲。其實你不會在 35 歲,45 歲或者 55 歲的時候失去寫代碼的能力。所以,不要覺得程序員到了 35 歲了就「死了」。
在 InfoQ 社區,因為樣本量大,我們也了解到有很多程序員都是一直走在編程的道路上。有從創業團隊技術總監不斷學習進入阿里現在已經是高級技術專家的;有從畢業就踏上軟體行業從一個普通工程師成長為高級工程師、架構師、大數據工程師,熱衷於學習新技術抽空還能翻譯技術書籍的。
InfoQ 的一位社區編輯一直在一家軟體公司工作,除去中間短暫的一段時間,幾乎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十幾年,目前負責架構設計,依然寫代碼。對於大齡程序員繼續寫代碼,他這樣看:
公司招的程序員肯定越來越年輕了,我現在的公司主要招應屆碩士,自己培養,所以新員工基本都是 90 後了。現在的年輕人思維活躍,學習能力普遍很強,但是有一些個性,喜歡有挑戰性有意思的工作,像一些簡單的增刪改查的活兒不太願意干,而且穩定性略差,入職工作兩年左右離職的挺多的。
我覺得應該遵循一種增量式學習的思路,掌握基礎知識,學習新東西可能就不會那麼費時間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基礎業務編碼方面,肯定比不上年輕人,但是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可以發揮到更高的層面上,比如做一些前瞻性的技術預研,指導年輕人學習,解決一些棘手的實際問題等等。
大齡程序員的核心競爭力
好的道理我都懂,那麼要跟年輕人競爭,大齡程序員怎麼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呢?
《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提到,機構的能力包括:
資源
流程
價值觀
資源包括時間,技能,金錢,人脈等;流程指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模式等;價值觀就是你認為什麼重要。
這三點放在每一個職場人身上也同樣合適。對於技術人來說,你會的編程語言和工具都是資源,框架設計,邏輯思維,數據分析這些都是流程,你是熱衷做技術還是喜歡做管理,這就是你的價值觀。
一位職業規劃師在一篇文章中說道:
決定程序員是否具有優勢的,是思維能力,是解決問題的框架,是快速學習,是自我管理,是創新與創造,是這些應用流程方面的能力。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的沉澱和項目的歷練。這正是大齡程序員的優勢:他們的閱歷、思維、解決問題的框架往往都得到了充分的歷練和實踐的檢驗,遇到問題時能夠更快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案,先人一步在頭腦里創造出最終的形象(第一次創造),然後在充分思考後用代碼實現出來(第二次創造)。
幾乎所有人在談到職業發展的時候都會提到要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個是跟年齡沒有關係的。多學習,就是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淬鍊出自己良好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流程,通過思考層面的創造工作體驗自己年齡的價值。
作為大齡程序員,要認識到自己的優勢,盡量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保持工作熱情依,靠努力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形成努力-收穫-更努力的正循環。
35 歲了,該不該換工作?
比起年輕人,年長意味著過去的經歷都是你的資產。到了中年,一般家庭生活也偏於穩定,就業也更傾向於穩定一些的,重視自己的聲譽和職業成就感。如果是在一家公司工作多年,老員工會對公司系統更了解,你可以做前端,後台,構建管道或者監控,關於改善系統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你還可以重構新的架構。公司的新人對系統不了解,老員工可以更好地做這些事情。當然,這是對於你在大公司而言。
至於該不該換工作,極客時間專欄作者白海飛,一位在 IBM 工作了 14 年的軟體商務系統經理的建議是先從物質保障、精神滿足和能力發展三個角度看自己的滿意度,再從下面三個方面評價一下你的工作:
可接受的薪酬,不要只拿薪水來定義工作的好壞,但是薪水很重要。在 Hack News 上有一個帖子討論在一家公司工作十年是怎樣的感受,那些回答在一家公司待了 5 年以上的人無不提及「get well paid for it」——報酬豐厚。
「合適」的事,做的事是否有挑戰、有發展,不要只看公司大小,團隊更重要。
「合適」的人,團隊的信息共享程度,決定了配合度,而且一個好老闆也很重要。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跳槽,希望你能梳理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入到更好的平台。
願大齡程序員,你的工作能充滿挑戰和新鮮感,能進步能突破,不要讓年齡成為你的天花板。
參考鏈接
https://spectrum.ieee.org/riskfactor/computing/it/an-engineering-career-only-a-young-persons-game
https://www.quora.com/What-do-people-in-Silicon-Valley-plan-to-do-once-they-are-over-35-since-most-will-neither-make-it-big-nor-move-up-the-management-chain-of-command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19149509
Q 言 Q 語時刻
各位 InfoQer,你們現在處於哪個年齡階段?
對於程序員的中年危機問題,你怎麼看?
你最近有在找工作嗎?這個金三銀四你收穫如何?
歡迎評論區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
招賢令
這世界上有很多條路通向代碼世界,技術不是唯一的那條。如果你想換工作,又喜歡寫東西,樂於跟程序員們交流,你可以來 InfoQ 做技術編輯,當代碼世界的羅賓漢。
今日薦文
※從女碼農到女leader的忐忑之路
※金三銀四,怎樣讓你的簡歷脫穎而出?
TAG: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