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超級冷門的旅遊景點,去了超震撼!
從太原出發,驅車上二廣高速,一路向北,行駛兩個多小時,170公里左右的高速,便到達了本文要說的這個超級冷門,但在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古代軍事堡壘——廣武。
在行政區划上,山西省自北向南被劃分為晉北(雁北),晉中,晉南三大區域。歷史上的山西地區好似一隻臂膀,從北方草原直插中原的腹心地帶。尤其是晉北與蒙古草原之間再沒有大的山險阻隔,草原民族勢力可以從北方長驅直入,迅速插入中原腹地。如不能得手,又可以迅速退回北方草原,其中以殺虎口,寧魯口,威魯口,陰和口,白羊口為最便捷的通道。故而晉北地區成為草原部族南突北回首選之跳板。歷史上,匈奴,烏桓,羯,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無一不是以晉北為突破口,進退自如。所以明朝時期,晉北地區修築了大量的軍事重鎮以及長城。據中國長城遺產網不完全統計,山西北部現存的軍堡遺址總數達364座,其規模居全國各省之最。而雁門關附近的廣武城,是內長城防禦體系內的最重要堡壘。在歷史上,它對中原,對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廣武城是山西重要關堡。位於山西省山陰縣境內。廣武堡有新、舊兩座,新城緊傍長城而築,舊城在新城西,居長城之外。廣武舊、新兩城是研究國家軍事史的重要實物資料。2006年05月25日,廣武城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舊廣武城城門
廣武城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於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據《代州志》載:廣武 城位於山西省山陰縣境內,「洪武七年(1374)建,萬曆三年(1575)重建,周三里有奇。」
舊廣武,位於縣城南40公里、雁門關外勾注山下,城外就是漢墓群,是山西省現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舊廣武雄踞關口,南接長城,對峙敵樓,想望烽火台,進可攻退可守,是中國歷史上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重要據點。據《遼史》記載,舊廣武始建於遼、金時期,為雁門關前的防禦據點。今存完整城牆系明、清加修。古城城牆周長1652米,城牆高8米,下寬5米,上寬3米多,外表全部磚砌,石條做基。最上沿矮牆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個城牆共施馬面16座,馬面緊貼牆體,雄偉穩健。城牆東、南、西設城門,不置北門。原城門上有門樓,已遭破壞。城內街道建築布局基本保留原制,為四街八巷。舊廣武城牆上有一株古榆樹,城西南有兩株古柏樹,均蒼勁茂盛,曆數百年風雨。最為奇特的是,在一株香柏的枝椏處,還寄生著一株枸杞,和諧相擁,融為一體。
新廣武建於明洪武與萬曆年間,位於雁門關北3公里處,是內長城防禦體系內的重要設施。新廣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鎖鑰中原的北大門和戰略要點,歷來為兵家之爭、短兵相接的戰場。原來的新廣武城也有高10米的城牆,底寬5米,石條做基,通體包磚,是固若金湯的城池。古城內設東關、南關、大北關、小北關四道關門,大北關關樓上有石碑「三晉雄關」字樣。城內有瓮城、中城、南瓮城三道防線組成,中城狀如簸箕,南瓮城形似斗狀,故有「金斗銀簸箕」之稱,意即城防堅固。
城牆古樹
下高速後很快就能到達舊廣武城。舊廣武城至今保存完好,城牆還可以上去,城中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童,時光好像在這裡過得很慢,一切彷彿還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城市中的人來這裡遊玩會有穿越感。目前這是一個冷門景點,廣武城沒有開發,附近有大型漢墓葬,還有很多保存完好的野長城,見證著晉北這塊大地上悠久的邊塞紛爭。
古老的軍事設施遙望二廣高速
廣武長城西起新廣武城,南至白草口村,全長10公里。從山腳沿著山脊爬上山頂,氣勢磅礴,恢宏壯觀,是朔州境內明長城的精華所在。這段長城共有20座敵樓,保存較為完好的有5座,敵樓騎牆而建,與險要的地勢互相襯托,更顯壁壘森嚴。其中白草口附近踞齒型長城,為國內罕見。摩天嶺是欣賞這段長城全貌的最佳位置,極目遠眺,延綿起伏的長城猶如一條游弋的巨龍,盤踞在崇山峻岭之巔。
廣武長城
廣武長城,荒草叢生,鮮有遊人
舊廣武驅車到新廣武附近,上山便可來到一段半開發的長城。大部分長城都沒有磚石了。歷史悠久,風化毀壞是一部分,但更多數的是近幾十年間被周邊村民挖走當了建築材料。周邊城村中常常能看到院落中露出的長城磚。更有甚者,直接在長城上掏洞居住。戍守邊關幾百年,卻被守衛的子民挖來挖去,難怪有句古話叫自毀長城。實在令人痛心。
裸露的長城夯土,長城磚大都被附近村民取走建房
遙想當年金戈鐵馬,長城兩側流下多少英雄血淚
登廣武長城難度一般,建議只攀登已開發區域,更多的野長城沒有修繕,雖然更顯歷史滄桑,卻容易發生危險,廣大驢友還望千萬注意。
修繕中的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