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以書人印、以刀書石與筆法刀法的結合,這標誌著篆刻藝術美的用筆、用刀等技巧的成熟。篆刻美的組成因素,離不開書法和刀法的運用與結合。

在古璽與漢印中,因受到鑄印製作技術的影響,其書法(字)只有骨架、結體,而少有細微而傳神的用筆變化。其鑿印,刀味雖很濃,但又嫌過於草率。到了元代趙孟領等人,以一書篆之筆寫印稿,是篆刻中用筆的進步,但由於請人代刀,刻者依線鐫刻,毫無個性。因代刻者多為刻牙骨工人,對主人的手跡,只能依線描鐫,不能加入己意,因之筆意多失,刀意亦難見。雖然吾丘衍在當時所總結兩漢、唐、宋篆刻而撰述的《三十五舉》中,多次提到篆刻印章應有「寫」意,如二十舉:「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三十五舉:「……若寫得有道理,自然不覺空也。」但習印者大多隻理解為寫印稿,而未能理解其以刀代筆的寫意。這是當時篆印者未親自鐫刻所致的弊病。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文彭·閑來無事不從容

到了明代文彭、何震,因印材易牙為石,容易鐫刻,故篆印稿者亦親自操刀完成,刀意逐漸增多。山於印人自篆自刻長期的實踐,在認識期已注意到刀法與筆法的關係了。如周公瑾、甘腸、沈野、程遠、金一甫等篆刻家都已經提到篆刻中的筆意問題了。在朱修能的《印經》中說得更多、更精闢,他說:「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刀筆渾融,無跡可淤,神品也……」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鄧石如·疁城一日長

明代的篆刻家在刀與筆的關係上已有不少卓見。尤其是朱簡的言論,可以說是提出以刀法表現筆法、筆意理論的開拓者。但在實踐上受到篆書水平的局限,未能取得更大的突破性的成效。

只有到了清代,鄧石如以書入印,並不斷實踐,逐漸翻開篆刻藝術上刀筆結合的新篇章。鄧石如能將書法藝術中用筆規律和審美觀用於篆刻。在他的作品,不僅可見用筆的起、運、轉折、收、放等。同時,也可見刀法的沖、切、疾、澀等變化。更主要的是他開始注意刀筆結合。刀法中既能表現他篆書的雄健流暢之神,也能具體入微地表現他以隸法入篆轉折的書法特點。如「疁城一日長」。正因為鄧石如在篆書上有突破性的成就。利用「書印相通」的原理,才使他的篆刻上有突破性的成就。可能由於實踐的某些局限性,留下來的印作並不多,他在這方面也未能窮盡其美。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吳讓之·蓋平姚氏秘笈之印

吳讓之,能得鄧刀筆結合之真髓。他用刀如使筆,「寫」的意味比鄧石如更濃,真正達到了「書篆」與「鐵筆」結合的境界。所以後來吳昌碩曾說:「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干讓翁。」(《吳讓之印譜》跋)更易得書印合一的捷徑。但吳讓之亦未能盡善盡美表達鄧之原意。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則比吳讓之又前進了一步。他批評吳讓之「謹守師法,不敢逾越」,而他確能深一步理解鄧石如以書入印的思想並加以發揮。一方面將鄧以隸法入篆之理,而摻入北碑筆意,起筆處多用方筆,遂使篆書又出一變。並以這種挺勁秀麗的篆書入印,印中筆情、墨趣、刀味就顯得更濃。我們從他的朱文「趙之謙印」、白文「燮咸長壽」等印中,可見起筆處有方有圓,有藏有露,運筆有遲有速,轉折有方有圓,收筆有鈍有銳;用刀有輕有重,有沖有切,有正有偏,有剛有柔。這種用筆用刀的結合,表現出豐富而熟練的筆意。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丁敬·丁敬身印

丁敬身刀筆結合的表現形態又不一樣,他不求筆墨表面的流暢,而是著重於筆墨的含蓄、渾樸、澀味的表現。因之他筆刀結合的美是屬內在含蓄美。追求的是以切刀澀行,刀刀相接而表現出「屋漏痕」的味道。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吳昌碩·歸仁里民

吳昌碩在篆刻藝術中,將刀筆結合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其篆書主要從臨習石鼓文中取得,自成風貌。他臨、仿、擬漢印,或封泥或磚瓦文字等,皆以弓寫石鼓文篆書筆意入之。故其印中用筆起、落、駐、運、遲、速、收、放等歷歷在目,用墨濃、漲、枯、濕,字字清晰,雖有「粗頭亂服」之貌,而猶有他大寫意花卉用筆墨之神。用刀則能充分體現筆情墨趣,然仍存刀味。故筆、墨、刀融合得極為自然,實是打開了篆刻「寫意」派之大門,為篆刻藝術中刀筆結合又開創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篆刻的美體現在刀法跟章法之上

黃牧甫·克明長壽

黃牧甫他初學鄧石如、吳讓之,後又受趙之謙影響。尤以光潔銳利的刀法,表現出線條峻利之美,得其筆墨中之風骨。尤其是有的印中有金文中常見的粗重之筆和線條中斑駁鏽蝕之處,猶如筆墨中之枯斷或濃墨,用得恰到好處,既表現出筆墨之趣,也有金石之味,給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納粟為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